反了,是你對老祖宗不了解。
幫你理解這個現象需要補充一個前提: 中國古代絕大多數時期絕大多數人口都掙紮在饑餓邊緣,是吃不飽飯的。
所以中國古代社會沒有寵物這種概念。
所有流傳下來的具備寵物概念的歷史記錄幾乎全是負面記載。
比如衛懿公養鶴,宋太祖玩鳥,秦檜女兒養貓。
寵物只有大富大貴的人物才能豢養,吃的都是民脂民膏,這種對物質生產沒有一絲一毫貢獻只能消耗糧食的動物在記載中不可能有正面價值。
古代平民把口糧省出來養狗不是獲得精神慰藉當寵物養的,這種狗必須有不可替代的實用價值。
無非就是兩種:看家護院的狗(柴門聞犬吠),打獵的狗(左牽黃,右擎蒼,千騎卷平岡)。
這兩種狗都必須兇悍殘暴,也就是惡犬,否則毫無價值。
對主人的忠誠獻媚與對外人的兇惡殘暴形成鮮明的對比,整個古代社會只需要這種狗,不需要寵物狗,因此與狗相關的詞必然沒有好詞。
現在的情況完全相反,人們養狗的首要目的是多一個朝夕相處的夥伴,口糧問題完全不用考慮。
現代狗的主要價值體現在長相可愛、性卻雲順,你見到的狗幾乎都是這個類別,而這種狗在古人看來是標準的造糞廢物,是活不下去的。
因此現代狗和古代狗在文化概念上完全是兩個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