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學習效率在學習過程面前,不值一提

2023-02-27親子

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學習的效率越高越好。效率高固然沒錯,但是他們對學習效率的理解,又有點誤入歧途。

確實,我們可以透過改進學習流程,增加學習時間等可行的方式來提高學習效果。不過,學習效果總是受到基本規律的限制,學得越多反而效率越低。這在經濟學中,叫邊際效用遞減。

就想種莊稼,施肥、除草等都是必需的輔助手段,可以讓莊稼長得好一點、快一點,但是依然不能違背天時。剩下的,就都看天意,可不能揠苗助長。

今天千字文讀書課的學生說,感覺自己教孩子效率比較低,沒有孩子直接聽音訊掌握的效率高。

對於年紀小的小朋友,他們不僅知識範圍窄,認知程度也比較差,講得太深了,聽不懂;講得太淺了,還不如不講。就算要深入淺出,也得等到他們有那個接受深度的基本條件。強扭的瓜不甜,這個是急不來的。

任何形式的學習,包括閱讀,都是我們的精神食糧。既然是食糧,就需要給大腦消化吸收的時間,才能將這些食糧變成真正的大腦營養。並不是一股腦地快學多學,大腦營養就是充足的。

所以我總是強調,要給學習留出空間,留有余地,留有余力,留有余興。

慢慢來,比較快。

學習,一定不要著急,特別是剛開始系統學習的小孩子。一定要穩紮穩打,基礎得牢固。比如寫字,首先把基本的筆畫給寫好,然後再求快,再求多。反過來不行,筆畫可能永遠寫不好,本末倒置了嘛。

從知識的層面,小朋友是非常需要學習的,所以他們會一直處於如饑似渴的狀態,精神食糧吃個不停。家長對此自然喜聞樂見,但是精神食糧不像食物一樣容易控制數量,沒有清晰的營養結構。

正常來說,我們一天要吃飯,要吃菜,也要吃肉蛋奶、水果。如果長期缺乏某種食物,或者過於偏重某種食物,就會出問題。所以很多小孩子,愛吃雞翅可樂,不知節制,身體搞得胖胖的,甚至還有點病。即便如此,家長再溺愛孩子,也是知道的,再吃下去就不行了,不會吃個不停。

精神食糧可就不一樣了,家長通常沒有做好營養結構的安排,給孩子吃太多了。

要麽是連續不斷地吃,拼命地超前學習,奧數、英語、畫畫、體育、圍棋等等,安排得盆滿缽滿,小朋友每天馬不停蹄,學得很累,消化不良了。家長還認為這樣是贏在起跑線上,殊不知已經把大腦的消化系統給搞壞了。

要麽是偏食,因為家長個人的認知出現了問題,沒能理性客觀地分析現實情況,重註投在英語、奧數、閱讀、大語文、數學思維,或者其它的方面。沒有章法地攝入精神食糧,沒能讓孩子的大腦消化系統健康發育。小朋友看似已經掌握了很多東西,實際上是虛胖,沒能將精神食糧轉化為有效的營養,積食了。

要麽是吃的不足,即營養結構均衡,但是供應量不夠。這種就要歸入所謂的「快樂教育」,即家長覺得無所謂,不重視這個早期教育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導致錯過了最佳的培育期。小朋友養成了不好的習慣,甚至厭學,大腦的消化系統沒有得到有效的鍛煉,用進廢退。

所以,設計這個精神食糧的供給過程,是重中之重。錯誤的供給過程,就是再好的孩子,也可能沒辦法學好。回到我小時候,如果我爸媽每天讓我背10首唐詩宋詞,我未必能有今天;但如果是每天背一兩首,對我的傳統文化修養肯定很有幫助。

我想諸位在安排的孩子日常飲食上,肯定是學過不少東西的,均衡營養肯定能做到。但精神食糧,尺度不好拿捏,而且外面也沒有一個系統的教程,教我們怎麽安排這個過程。我一看,很多家長的規劃,就是拍腦袋的,或者是趕時髦,從來沒有一個計劃。哪怕有計劃,也經常是不合理的。

我自己學習是非常有計劃的,教學生也是。

比如教千字文,我就按照每周學5天,休息2天的節奏,每天8個字。一個階段,學5周,共5個階段。逐個擊破。此外,我還安排「溫故而知新」的階段,學生可以停留在某個階段進行復習,不急於進入下一階段。我的講義內容也是有主線的,力求精簡,然後圍繞主線來進行交流、答疑,掰開了揉碎,將一些點講清楚。我不止講千字文,也講學習的思路和方法,延伸範圍非常廣。

至於語音部份,我則采用AI機器人進行處理,節約了錄音處理的時間。我也沒有精力再去做兒童的音訊內容,我知道外面很需要,但目前我真的做不好,我不希望做低價值的東西。雖有遺憾,但我不得不作出選擇,畢竟我沒太多的精力,不能把全部的事情都做到位。

學會放棄,就是學會選擇。如果什麽都想要,那麽最終往往什麽都得不到。少則得,多則惑。在每個學習階段,都要把握最重要的那些事情。

就學習而言,知識是次要的,精神食糧吃得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透過攝入精神食糧的過程,增強大腦的消化功能。也就是,透過學習知識,我們要從中獲取經驗、思路和智慧,變成我們為人處事的利器,變成瞬時反應。

像我看幾百本書,其實大部份書的內容都忘記了,只是有個大概印象。我留下來的,就是少數的幾句話,或者作者在書中呈現的一些思維方式,或者做事思路。被遺忘的知識,其實也不是太重要。我基本只記得關鍵詞,再去網絡搜尋,就好了。我把檔也做好歸檔,知道去哪找,馬上就能找到。

我們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一定要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哪怕你什麽事情都很擅長,也不可能把全部事情都做好。你只要把最重要的那些事情,做好,那就行了。

知識性的東西,一般家長其實是不需要去學的,如果真能這麽博學,早就是專家了。沒必要浪費太多時間,在學知識上,通常做好指路人或者買單人就夠了。就像我數學也很好,但讓我寫數學的學習,就不樂意,我喜歡寫戰略忽悠的。

人家數學老師也不能回答語文、英語的問題,你是業余人士,還想把幾個事情都搞專業,基本上不可能。

那孩子向你提問,自己不會,怎麽辦?

非常好解決。你只需要告訴孩子,你不知道,不需要給孩子塑造一個完美博學的形象,泡沫遲早要破,還不如早點刺破。

然後再加一句,「爸比/媽咪也不是全能的人,有很多事情是不知道的。我們可以一起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先試試這個方法怎麽樣吧。不行的話,我們再試另一個方法。」

就是這麽簡單的一句話,就能發揮出很大的功效。這個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是非常有價值的學習內容。不管是老師或家長,沒有什麽比陪著孩子一起探索更有意義的教育過程了。

相反,如果家長把自己定位為「知識專家」,力圖把自己培養成博學多才的學者,就會遇到很大的麻煩。一方面,學習力和學習時間都有限;另一方面,自己去學,可能學得也不怎麽樣。既然如此,就是「偽知識專家」了,反而讓孩子走了彎路。

知道自己擅長什麽,不擅長什麽,非常重要。不擅長的事情,就不要趕鴨子上架。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比如我爬高高的事情是不幹的,因為我畏高,但是讓我搬搬擡擡,我非常樂意。

因此,希望諸位可以好好思考學習過程的問題,開拓一下學習安排的思路,不要閉門造車。造完得意洋洋地出門,竟然發現,外面早就有飛機了。

我相信你不希望看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