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一個新聞,之前家在武漢的肖女士44歲懷上了第二胎,可懷了三個多月,卻不得不到醫院中止了懷孕。為什麽?
原來她13歲的女兒死活不同意這個孩子的降生,又是跳樓又是離家出走,最後甚至用刀片割腕自殺,沒辦法,肖女士只能到醫院中止了懷孕。
這件事情媒體已經有了充分的報道,可能看過原影片的人,尤其為人父為人母的,這心裏頭都會有惻隱之心:懷孕三個多月了,孩子基本都成形了,卻被自己的姐姐苦苦相逼,最終胎死腹中。
很多人都罵這個「熊孩子」缺德、自私、殘忍、冷酷、任性,但大家仔細想一想, 我們每個人在小時候,是否有和自己的弟弟妹妹爭過寵的情況呢? 如果你要了解獨生子女就會發現,每個獨生子女家庭,一且將要有第二個孩子的降生,原來家裏那個「老大」無一例外地都會有些過激的反應,只是程度大小不同而已。當然, 絕大多數不可能像肖女土這個女兒那麽過激。這一點我身邊就有例子,我朋友家有個小外甥是獨生子,有次電視裏邊播一個湯圓廣告,一個特可愛的小女孩兒,也就四五歲,嘴裏喊著廣告詞,什麽「 湯圓味美香甜甜 」,他姐姐看著就說:「你說我就這一個兒子,再要個女兒多好,多可愛!」 當時朋友的外甥也就七八歲,第一反應上去就把電視關了一一他不愛聽這話。這是孩子本能的一種反應。為啥? 原來家裏頭所有資源都是他的,突然間這媽媽想再要一個弟弟或者妹妹,有人開始跟他分享家裏這些東西,分享父母給他的愛,他頓時就覺得沒有安全感了。
這種「安全感」不像我們說這個月我漲薪金,多掙了兩千塊錢,下個月績效不好,這兩千沒了。成年人都知道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孩子不知道 。當家裏的萬千寵愛集於他一身的時候,突然出來一個人跟他分享,他馬上覺得這個世界裏頭他不是「唯一」的了。自己失去父母的愛了。所以失去「安全感」是這些孩子有過激反應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獨生子女家庭面臨要第二胎的時候,那個老大的心境,大體都是相同的。
我們父母小時候兄弟姐妹很多,很少有這種情況。比方說我爸爸下邊有個弟弟,他的心態也很平糊,為啥? 原來那個弟弟就是個參照物,我爸在和這個弟弟和平相處的時候,了解到了他在家裏是大的,有什麽事得讓著弟弟,那麽當又來了個弟弟或妹妹的時候,他自己絕對能夠泰然處之,因為這個事他有經驗。比方說,家裏頭副食很缺,所以有好吃的東西,他作為哥哥不能先動,上邊先是老人,然後再給弟弟吃,最後才輪到他。跟他年齡差不多或者比他大的朋友,一定有這個體會:吃不到就吃不到,東西怎麽可能都是你的呢? 因為我們已經有跟同齡人相處的經驗了, 得不到的時候就會自發調整心態,它形成了一種慣性。
【三字經】中的「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孔融為什麽四歲就知道讓梨呢? 因為他上邊有長輩,有哥哥姐姐,孔融要是獨生子女,他跟誰讓梨去?父母不會跟他爭,有梨一定大個兒的都給他吃。所以獨生子女缺乏同齡人這樣一個環境,所有的資源都是他的,再加上家裏就這麽一個寶貝,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父母, 這「四加二」模式都可著他一個人來,那就肯定把他慣得覺得「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 所以一旦出現有人跟他分享的情況,他本能的感覺不安全了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圖睡? 」這是人之常情,沒有什麽不正常的。
有人說,照你這麽說,那獨生子女應該看別人有的東西都想擁有,不喜歡別人跟他爭?
不是那麽回事兒。所謂的外人和他即將要來到這個世界的弟弟妹妹,他認為是不一樣的 。因為家本身就是一個封閉的結構,一般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也不會輕易跟鄰居的孩子去「硬爭」 。這不是屬於他的東西,他覺得「家」這個「封閉環境」的東西都是我的,而弟弟妹妹來了,是進入這個封閉環境了,往深了點兒說, 這是競爭資源是「同質同構」的 。
這就有點兒類似我們在單位裏邊遇到的一些事兒。比如說在單位裏我是個業務骨幹,這個專案我來負責,突然間來個競爭者,領導也很賞識他,說你倆一人一半吧,我第一感覺肯定是不舒服,為啥? 原來的資源是我的,現在要分出去了。你想想你在單位裏頭如果有這樣競爭的人,你舒服嗎? 再往大了擴充套件,同行是冤家,一行裏的人爭的資源是一樣的,當然就會出現這種負面情緒和怨恨。當然這首先必須得是同行,修單車的,他絕對不會恨那攤煎餅的;唱京戲的也不會去舉報耍猴的俗,一要在一個行裏頭,那可就說不準了!
像家裏的兄弟姐妹,到成年的時候也面臨這問題。很多地方拆遷,一拆遷給大筆的拆遷費,這時候兄弟姐妹就容易打起來。咱們很多人一看電視裏報道這個,說這都是兄弟姐妹,怎麽家醜外揚呢? 有的時候事兒輪到自己身上,你也會想:這都是爹媽給的,那憑啥你多我少呢? 只有競爭「同質同構」的資源,才會出現這個事兒。
你聽郭德綱有個小曲叫【大實話】,裏邊就說到了說
「 兄弟親,兄弟可不算親,吵吵鬧鬧要把家分。兄如豺狼弟似猛虎,兄弟翻臉狠上加三分 …」
這說的就是這個競爭「同質同構」的資源。 這個事情它是人性惡的層面,但是它屬於正常範圍之內 。
西安市譚家村之前發生了一起悲劇一14歲的哥哥在家裏,把剛剛1歲的妹妹殺害了。直接原因就是覺得這妹妹降臨到人世了,父母那麽喜歡她,結果這哥哥心裏不平衡了,就趁照看妹妹的奶奶不在家把妹妹給殺死了。你想想本來多要一個孩子,這是個好事、喜事,卻一下子變成悲劇了!
而且這個悲劇不光是這個死去的孩子,這活著的孩子不也是個悲劇嗎? 才14歲,就把自己的親人給殺死了有人說照這樣來看,那這屬於人性之惡,沒法解。
不是不能解你從這個獨生子女剛降生的時候,就得開始教育他,讓他學會「友愛」和「分享」,這個事就不會發生。不光是和別的小朋友分享,和爸爸媽媽也要「分享」—
要知道不是所有資源都是你的!
而且你要適當地給孩子一定的 「挫折教育」,讓他知道得不到是什麽滋味,能夠進行自我心理調整。 我們身邊有很多家長,經常有這樣的想法,說孩子一出生,孩子要啥你得給他,你得滿足他。你要不給他,孩子就覺得,父母是不是不愛我了,他心裏受到冷落了,可能精神就不健康了。
這就是溺愛孩子的借口!怎麽可能孩子要什麽東西父母都給?這樣他就感覺到「愛」了?
不給他就受不了?就覺得自已在這世界是灰暗的嗎?
不是這個樣子。 任何人在長大的過程中,都會經歷無數次的「挫折教育」。什麽事都不讓他經歷挫折,他怎麽成長? 而且不要以為孩子的世界就是單純的,很多人說孩子就是一張白紙,純潔得如何如何,你得給他愛--「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孟子的思想;
而荀子卻講「人之初,性本惡」, 所以說人,是「善惡並存」的 。
我一個朋友的女兒出生以後,他就發現每當這個孩子要什麽東西你不給她時,她就會哭,這種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你確實不給她,孩子覺得我是正當的要求,怎麽不給我? 所以號啕大哭。
還有一種,這孩子自己知道要這東西過分,她想用「哭」的方式來「要挾」家長,所以有的時候她邊哭一邊擱手捂臉,從手指頭縫之間用眼睛觀察你 。我這個朋友看得很細,說自已的孩子就有這種情況,女兒試圖透過這種方式「要挾」他。
我還有一個同事,家裏養了一條狗。一有一天同事帶兒到樓下寵物店玩,看到一只小泰迪。她特別喜歡這狗,賣狗那些人也跟著起哄,說孩子喜歡你就得給,結果這孩子倒在地上打滾撒潑。 她知道用這種方式能把自個兒的爸爸「拿住」。
結果我這個同事沒辦法,花錢把狗買回去了。家裏養兩條狗,弄得亂七八糟。 我跟他說你今後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來糾正你女兒的這種錯誤行為。你不要以為先縱容她一次以後再說,越往後孩子這個不良習慣的改正就越難了。我們現在很多家庭,明明是「溺愛孩子」,卻打著要「愛護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的旗號。
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沒有一定的「規矩」去管他的話,他將來不定慣成什麽樣子呢! 有人說我贊同「打孩子」, 我說對孩子要給他「挫折教育」,不是說一定要打孩子,而是不能什麽事都'滿足他’。
我小的時候要跟鄰居家孩子打了架,甭管我對還是錯,我爸一定帶著我到鄰居家去道歉。結果經常還沒等走出家門呢,人家鄰居帶著他自個兒孩子上我們家道歉來了!
這就叫和諧。是基於一種道德、尊嚴上的和諧。
現在很多家長,孩子讓別人家的孩子打了一下,那恨不得自己上去打那孩子去!尤其是城市裏邊, 家長對孩子極端缺乏「挫折教育」,片面相信很多西方傳過來的理念,家長正常的教育方式是應該讓他知道,你和這個弟弟或妹妹都是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這個小生命來到我們家後,不會減少父母對你的「愛」。
你得讓孩子心裏覺得踏實。老大為什麽有這種過激反應? 是他沒有安全感,充滿恐慌,你要安撫他恐慌的情緒,不能用欺騙的方式來對待 。現在很多的家長一看孩子出現點兒事,就騙這孩子。有個典故,曾參兩口子要出門,結果這孩子拽著曾參的褲腿,說:「爸爸你別走,我不想讓你走!」這時候他媳婦說:「別別孩子,回來給你燉豬肝湯喝!」 孩子想喝豬肝湯,說那走吧。回來之後曾參擼胳膊挽袖子就殺豬,他媳婦說:「這豬一百來斤還沒出欄呢!你殺什麽豬啊!曾參說:「不行啊,你答應過孩子了,說只要讓咱們走,回來給他燉豬肝下就得說話算數,如果你騙他一回,下回你說啥他都不信了。」
【韓非子】中,曾參的原話是:
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這就是說父母不能用欺騙的方式教育孩子。可是咱們現在多少家庭為了安撫子女是連哄帶騙的, 這孩子心理上會想,父母這麽個手段哄騙,還能不能相信?
所以我說這個所謂的第二胎來了原來的獨生子女會感覺到心裏不安,甚至抵觸,反抗的問題, 根本不是什麽二胎不二胎,就是一個「教育方式」的問題 。在教育的世界裏邊,獨生子女難題前所未有,我敢說絕大多數家庭在教育獨生子女問題上經常會苦悶。但我認為這種苦惱有個最根本的, 就是你只要不讓你這愛過分,教育就好辦,讓孩子在得到愛的同時,也感受到「挫折」是什麽滋味,能夠自發地調整心理,有個平糊的心態,這恐怕是教育界水恒不變的一個真理。
所以,希望大家在教育獨生子女的時候記著:
第一條,慣子如殺子;
第二條,小樹得砍,小孩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