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過年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掛滿了燈籠,我女兒每天都在期待新年,小朋友對新年總是憧憬的、期盼的、欣喜的。
我女兒問我:媽媽,你小時候的新年是什麽樣的呢?
是呀,那我小時候的新年又是什麽樣子的呢?
最近我給女兒入了一本【打燈籠】,來和女兒一起看看,屬於我們這輩人的新年回憶。
【打燈籠】的背景發生在80年代的陜北農村,這個時期,那時候生活條件雖然艱苦,但新年的快樂卻並不因此減少。
北方過年常常下雪。第一句話就把我的思緒帶回了童年。
小時候在東北老家,過年的記憶都是冰天雪地,以至於後來我在北京過年,沒有雪的年都覺得不像是新年。
在東北老家,年三十都是自己在家過。正月初一就開始走親戚了。
正月初三,一大家子人都去姥姥家。
繪本中,初三時候,舅舅們就開始送燈籠了。
看著繪本裏走街串巷過年的人們,我也想起來我小時候,包裹的裏三層外三層,穿著小紅靴子帶著紅手套,一跑一跳的走親戚。
我有一個舅舅,小時候過年,舅舅不會送燈籠,會給紅包,嶄新的厚厚的五毛錢。
紅包在我們手裏打個轉,就回到各自媽媽的手裏了。
但是有一年過年,舅舅買了三個塑膠的燈籠。那天我的幾個小外甥女拿著燈籠屋裏屋外的跑著,大喊:過年啦!過年啦!
招娣的舅舅在年味開始變淡的初五,給她送來了一對燈籠。
看著招娣小心翼翼又很開心的跑跳,我自己感覺回到了舅舅送燈籠那年。
繪本中的模組屋也很有代入感,像極了我童年時住的小小縣城:
窄窄的街道,尖頂房子,房子上面和街道上厚厚的雪,家家大門上的對聯、福字和燈籠,以及一群歡樂的小孩子們。
每年過年前有多期待,結束前就會有多失落。
我記得寒假來臨時候就盼望著新年,盼望著穿上新衣服新裙子走親戚,盼望著新年的熱鬧和家人的團聚。
在新年要結束前也會覺得惶恐和失落,心裏空空落落,也曾很多次和招娣一樣坐在門口,惆悵的想著新年要結束了。
為什麽不能一直過年呢?我也無數次的去想,無數次的希望留住新年的美好。那時的我卻不知,有期盼才美好,不常見才美好。
明年還會過年啊,招娣想著就進去了甜甜的夢鄉。
去年就是很難過,今年不是又過年了嗎?
繪本中的打燈籠是陜北民俗,在東北長大的我從來沒有體會過。
但是,繪本中的小女孩招娣對新年的期待、欣喜與失落,都讓我感同身受。那些快樂的、無憂無慮的新年往事好像就在昨天。
在繪本中,可以看到人們對於傳統風俗的堅守和傳承,也可以看到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繪本中的畫面也非常具有年代感,透過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色彩,生動地再現了那個時代的風貌和人們的情感世界。
這種年代感不僅體現在畫面上,更體現在故事情節和人物塑造上,使得整個繪本充滿了濃郁的歷史和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