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大概是「找回初心」。
1
是的,我曾經迷失過。
在快速上升的那些年,你會總覺得未來一片光明,自己就像被打滿了雞血的陀螺,不停地旋轉。
你每一天都被排得滿滿的,大會演講、客戶拜訪、專家會談、出差和酒店……你看到別人成功的案例,聽到周圍的人談論著下一個目標,下一次突破,你會覺得自己也即將達到更高的地方。
在你身邊,更是不乏擅長畫餅的高手,他們總是能描繪出一個個誘人的未來,讓你以為,只要足夠努力,就能實作所有的目標:更多的錢,更大的房子,更好的學校……
曾經被我奉為圭臬的「 陪伴 」,在這樣的迷失中,一度變成了「 規劃 」——眼前的目標是那麽清晰,那麽耀眼,仿佛一切都可以用成功的「目標、路徑、打法、節奏」來拆解和回答。
看著事業一步步往上走,你甚至會慶幸自己的選擇:是啊,家庭不過是一介方寸之地,無需為「家庭瑣事」所困,反而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眼界和資源,才能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未來。
直到今年暑假,2024 年 7 月。
2
往年寒暑假,我都放心把孩子們丟給同樣放寒暑假的先生。
但今年有些不同,他在 5 年的實踐後,需要備考國家級裁判,從北京市初選到培訓,再到全國集訓和考試,一輪又一輪的密集安排,讓他根本沒空帶孩子。
而我,恰好在 7 月和 8 月,有十幾個城市的出差計劃。
我硬著頭皮,帶兩娃一起出發了。
我一邊在台前演講、拜訪客戶、會談合作夥伴、領獎;他們就一邊陪我出差,在台下等我,甚至時間匆忙時簡單湊合幾口……
又一次近距離接觸,我才發現,有很多問題,不是花錢就能解決的,必須靠父母親力親為的陪伴!
就拿小萌來說:
他愛讀書,卻不愛刷題;愛說話,卻討厭寫字;能記住大部份恐龍和昆蟲的名字,卻連最簡單的兩位數乘法都要算好幾遍。更可怕的是,他的學習習慣似乎還停留在我最後密集陪伴的幼稚園大班階段:
他握筆的姿勢,仿佛在做手指體操,而不是在寫字;坐姿更是扭成一個S型,已經有點脊柱側彎的先兆;就連花了將近5000元給他配的離焦鏡片,因為總是不擦幹凈,所以失去了80%的保護效果:他的視野依然是模糊的……這些看似「小事」的問題,落在孩子身上,卻一點都不「小」。
我曾經認為,只要把小萌放養在早期規劃好的系統和框架中,他自然能學到更多東西,順利成長——就像我小時候一樣。
然而,兩代人的歷史,階段不同,是難以被復刻的。
孩子不會按照規劃成長,真正讓他們成長的,往往是我們作為父母的主動介入,是我們對他成長過程中大量細節的關註、陪伴和引導。
我主動推掉了很多商務活動,利用出差的機會,陪他們逛展看書
陪他們一餐一食
3
當我找回了養育他們的初心,也逐漸找回了自己在知乎母嬰親子領域創作的初心:幫助更多父母在養育路上少走彎路,少一些迷茫,多一些自信與勇氣。
曾經我在每一篇回答後面都會寫:
育兒不易,一起努力!現在,我把這句話改成了
養育孩子,是和時間做朋友。看到那些焦慮的父母,我會私信安慰他們別急
特別開心的是,看到我的回答對「提問者」真的有幫助
也很感激,遇到了超級認真努力的的知乎營運 @一只鸞鹿俺 以及 @東北少女vivian ,被她們喚醒以後,我認真回歸知乎,希望基於 專業 ,用 可靠 的回答,幫助更多人。
4
今年在知乎母嬰親子領域的創作,我著重在以下 4 個方面發力:
第一,是反「低智躺平式」養育方式。
小紅書上流行的所謂「 1 歲孩子挑食怎麽辦?帶他吃頓肯德基就好了」以及各種充滿焦慮的「幼小銜接一定要學AMC、小托福」的內容,是明顯 反成長規律 的。
同時,我實名反對「女權主義」在養育領域的滲透,比如:
相關的創作
第二,關註學界新的進展,更新養育的知識體系和深度
2001年開啟的心理學研究新領域(DMN),一定要給孩子無目的的自由時間,他們能自愈,才不會發展成抑郁癥、躁郁癥,青春期也更容易溝通 高質素陪伴的核心,其實是心理學領域非常專業的「共同註意」。理解了這個核心概念,根本不用去所謂一年幾萬的早教課。 有趣的嬰兒對形狀的感知 從控制到支持,既是父母自我的成長,也是我們和上一輩相處時的技巧 為什麽我強烈反對孩子觀看短影片,哪怕是所謂的知識類短影片 關註學習中「系統樹」的概念,孩子年齡越大,越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有時候,找到關鍵問題,解決一個問題,就能改變全域 繼續強烈反對「家庭生活社會化」,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元第三,關註AI時代兒童的成長,以及家庭教育的匹配。
過去五年,我作為聯合創始人,公司拿到了多輪融資,聚焦的方向就是AI SaaS,我帶領數據結構化和數據清洗團隊在AI方向發力,所以也把這個行業的思考帶回家庭教育之中。
回顧了AI從規則式到知識圖譜,再到以深度學習為基礎的生成式AI時代的發展歷程,提出需要關註孩子創造力和興趣 依然有意義,因為這類知識有助於我們構建自己的認知塔,也就是知識體系。這種認知塔可以遷移,從而產生創新和廣泛的適應能力 這是AI的toC套用在我家的實際場景 知乎直答對標國外的perplexity,在AI搜尋方面有自己的優勢第四,對自己遇到育兒問題的總結。
其中有大量需要父母「有定力、沈下心」來的自我煎熬部份,但最終會迎來曙光。
當然,也不僅僅都是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但一定有了一些階段性的結果,我會從頭到尾梳理一遍,再來知乎回答。好處是,大家不用再看 短期反饋 了,而是可以從這種 長時間跨度的養育 中一同經歷各種坑和意想不到的麻煩,從而能更加淡定地陪伴孩子。
比如,
透過三個月的努力,讓從未擔任任何班級職務的小透明小萌,透過層層選拔和比優,最終進入學校首屆數學節的壓軸表演,C位登場的經歷 默默忍耐小乖的書包雜亂、書桌雜亂,看他藝術創造力的成長,最終讓他在班級生活中找到自信 孩子們很容易沈迷各種小習慣,包括且不限於柯曼卡牌,寶可夢盲盒等,如何一步步帶他們脫敏,並從中生長出學習相關的技能 幫助體型矮小、年齡最小的小乖,從幼稚園搶不到小汽車、畫作被刷開始,一步步逆襲 陪伴自幼肢體動作不協調、不愛運動的小萌,從親子遊戲開始,一步步成長為即將升入北京某遊泳俱樂部進階班,在校區拿到越野個人賽第三、越野單車個人賽第五、體測滿分的過程 支持小萌從0開始學魔術方塊,在一個月內獲得年級前15名的過程 作為環境經濟學碩士,從零開始幫助小乖打造自己的「手鐲」生意,從中學習市場經濟的基礎知識5
隨著我在孩子的陪伴上找回初心,我在知乎的創作也找回了初心。
如果要說新的成長,大概是 聚焦專業領域,一磚一瓦更加紮實 。
教育也好、創作也罷,都需要長期積澱,需要和時間做朋友。
這份回歸初心的沈澱,讓我在創作過程中找到了新的樂趣和成就感!
今年,我也關註了更多知友,她們都是在母嬰親子領域專註創作的真實父母
希望能一起成長,一起和時間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