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心理|張婍:飲食教育,讓孩子發現美好世界

2024-07-28親子
編者按
如果把孩子的成長歷程比喻為一顆種子發芽、成長、開花和結果的過程,那我們期望孩子的未來能夠成長成什麽模樣呢?在著力從智育、德育和體育等方面培養孩子的同時,我們卻往往忽略了孩子的「食育」。
漫畫 小林 作
在我的工作中,可以接觸到很多長大以後的孩子,我會帶很多的學生,包括本科生,還有研究生,也有很多來訪者。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一些問題,也產生了一些擔心。因為當我在帶學生軍訓的時候,發現很多孩子在年齡那麽小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高血壓、高血糖,身形肥胖,不愛運動,也不愛社交。而我的來訪者也會帶著一些情緒問題、飲食的困惑來找我,比方說抑郁、焦慮、飲食障礙,還有對生活的不滿意。
人與食物的關系:小A的故事
小A是一個20多歲的女孩子,畢業於名牌大學,工作很好,而且很有投資頭腦,已經實作了一定程度上的財務自由,是我們經常講到的別人家的孩子。但是小A來找我,是因為她發現自己對生活好像沒有熱情,找不到生活的成就感和滿意感。用她自己的話來講,她對生活很悲觀。當然她來找我,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她很瘦,她發現自己對吃東西沒什麽興趣,她希望能夠透過咨詢,讓自己能夠喜歡上食物,能夠讓自己胖一點,不要出現健康的問題。
我在跟她談話的過程中,會發現她好像把食物看成了一種負擔,和食物的關系非常糟糕。然後我就跟她透過對話,回顧了她童年的成長經歷。小A告訴我,她小的時候,家裏的吃飯氛圍是這樣的,她的爸爸媽媽很忙,並沒有太多時間在一起好好吃飯,而且在吃飯的時候總是催促她說,唉,你趕緊吃完,可以去寫作業了。另外就是父母在平常也會這樣說,哎呀,如果我們不用吃飯該多好,因為太耽誤時間了。在這樣的狀態下,這種跟食物之間的關系就在小A的心裏紮了根。在她看來吃飯是一個負擔,而且這種觀念進一步轉化,她會認為自己的身體也是個負擔。因為身體會餓,所以她才需要吃東西。在這樣的認知前提下,小A看待生活的方式是非常功利的。在這個過程中,她喪失了去欣賞生活中的美好的能力。
在小A的故事裏面,我們看到了一個人和食物之間的關系。在我看來,食物是一個心靈的地圖。我們從一個人對待食物的態度,可以看到這個人是怎樣看待自己的,怎樣看待人際關系以及他的生活節奏,還有他的生活態度。甚至,我們的情緒狀態,也能夠反映到食物關系當中。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種說法,如果一個人對吃好的東西是具有熱情的,那這個人往往對自己、對生活都充滿了熱情。我們可能長久以來都忽略了食物的重要性——它不僅僅能夠給我們帶來健康的身體,而且,透過食物我們還可以收獲具有滿意感的生活。而這種透過食物獲得的滿意感,是會體現在一個人的臉上、一個人的心裏,還有他的生活狀態中的。
兒童的外因性進食:對飲食環境的關註
我最近在北京剛剛完成了一個針對北京3到6歲的學齡前兒童的飲食行為的調查。在這個調查裏面,我們探索了跟兒童的飲食行為相關的七個維度的行為特點。
這個研究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就是外因性進食,什麽叫作外因性進食?就是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多大程度上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我們知道孩子社會性的交往的需求是從3歲開始的。伴隨著這個社會交往需求,孩子在吃東西方面也會發生一些變化。從5歲開始,他對於食物的關註度,從食物本身轉向了在什麽環境下面吃東西,也就是說從食物的內容,轉換到了食物的環境。如果家長留意一下的話,會發現很多商家在這條心理學原則上運用得非常好。
比方說,我們會發現主打兒童顧客的餐廳,它們往往會用橘色、橙色、紅色這樣的色調。而且在餐廳裏面會放一些很活潑的兒童喜歡的音樂,兒童套餐都配有玩具,所以不管這個食物怎麽樣,都會特別受孩子的歡迎。
看看我們家庭裏的餵養環境是怎麽樣的呢?家長很關註孩子吃了什麽東西,但是對於飲食的環境其實關註得非常少。飲食環境包含了很豐富的內容,它包括家裏的餐桌是怎麽樣的,餐布是怎麽樣的,用的餐具是怎麽樣的;在吃飯的時候,家長營造的氛圍、臉上的表情,還有誰跟他一起吃飯?這些因素都非常重要。
我們一日三餐發生的頻率,還有它的規律性,在我們生活中是一件頭等大事。如果能夠把我們關於孩子的教育,一些正向能力的培養,融合到一日三餐裏面,對孩子正向能力、心理能力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暖色調,可以促進人的進食的欲望;一個人愉悅的心情,可以改變他對食物的態度。心理學的幹預也好,教育也好,都可以很好地融合到我們吃的每一餐飯裏面,當我們談到教育的時候,其實,還應該認真關註對孩子的「食育」。
食育的重要意義:培養豐富的人性
教育是為了什麽?教育是為了培養面對未來的孩子,未來的孩子需要什麽樣的能力呢?
在這些能力中,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史蒂芬·平克提到了未來的孩子需要六項基本技能,這些技能裏麪包含了很多軟性的能力,比如說設計感、講故事的能力、尋找意義感等。我們國家很有名的職業規劃師古典老師,把未來孩子需要的各項能力歸結為三點:第一個是感性的思考力,第二個是創造力,還有一個就是找到幸福的能力。
這些能力在飲食教育裏面都有體現。為什麽這麽說?因為飲食教育會強調我們的這種體驗,它會強調美感,以及我們自我覺察的能力。
日本應該說是在食育方面做得最好的一個國家,成為其他國家效仿和看齊的一個標準。
日本的食育有一個基本的宗旨,透過食育培養國民健康的身心,這是從營養學的角度來闡述的。另外一個它還提到了「透過食育來培養國民豐富的人性」。我們作為人的存在,要學會發現自己,努力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人,希望去建立一個什麽樣的人際關系,還有培養我們的感恩之心。而所有這些,和孩子未來的成長,以及對於我們在兒童教育中希望孩子獲得的能力,都是緊密相關的。
基於這樣的思考,我在北京一所小學的低年級,推行了一門叫作【兒童美食心理學】的課程。我特別想把美食、飲食教育,還有心理學進行良好的結合。這個課程是結合了營養的知識,還有心理學的理論而創設的。在這門課程裏面,會涉及孩子認知能力的提升,孩子的情緒、情感的能力,孩子的行為習慣,還有他的社會交往的能力。我希望透過飲食教育,幫助孩子進行全面的心理能力的提升。
家庭飲食教育的誤區與基本元素
談到教育的時候,很多家長都認為學校的教育很重要,實際上,家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場所。中國的父母可能都會有一些焦慮,擔心自己會不會成為一個足夠好的爸爸媽媽,實際上一旦你成為了家長,你就具有了這樣的一種潛能。那做好父母需要的是什麽呢?需要一些科學理念,來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潛能發揮到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去。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碰到兩個教育誤區:
一是停止強迫式餵養。所謂的強迫式餵養,就是我們會發現,往往我們讓孩子去吃東西的時候,強迫他吃東西的時候,往往認為是健康的食物,那強迫他吃東西的時候,我們會很嚴厲,提高音量。那個場景對於孩子來講,感受是很負面的,這種負面感受反而會加強這個跟健康食物的負面聯系。
二是我們要用正確的指令。比如我們經常對孩子說,你要吃青菜,吃完了之後,你才能吃蛋糕。這個時候家長其實是希望孩子能多吃青菜,但這樣一種指令方式,實際上讓孩子覺得蛋糕更有意義和價值,反而他會降低對於青菜的偏好。所以,如果想讓孩子多吃青菜的話,不妨把飲食教育的元素放在裏面。
飲食教育的基本元素很簡單,第一個是幫助孩子開啟五感,所謂的五感就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當我們看到一個食物的時候,我們需要完全地去開啟我們的感官,其實孩子的感官是非常敏感和敏銳的,那麽我們需要從小就去讓他保持住這樣的一種能力。第二個是充分互動,給孩子一些很好的互動體驗。第三就是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最後,是讓孩子去發現自我,讓他自己去覺察自我,比如:我什麽時候吃飽了,讓孩子有這樣一個基本的判斷,不出現這種過度進食的狀態。
結語
飲食跟每一個人都是緊密相關的。在飲食裏面其實包含著我們的記憶、人際關系,還有對於自我的追尋。我們在想著如何去培養一個面向未來的孩子的時候,可能解鎖的密碼就包含在非常簡單質樸的好好吃一頓飯的過程中。可以透過陪伴孩子好好吃飯,在這個過程中去培養孩子感性的思考力,去發掘他的創造力,並且幫助他提升自己的幸福力。
我理解的幸福力是這樣的:如果孩子未來的生活是一幅畫的話,那麽幸福力就是這幅畫上面潑灑的底色。飲食教育,可以幫助孩子去發現更美好的世界,也可以照亮更具有幸福力的自己。(張婍:美食心理學創始人,北京聯合大學師範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
□ 當美食遇上心理學
你可能會好奇,心理學和美食有啥關系?
簡單舉個例子:心情難過的時候,不知道為啥就只想吃垃圾食品。是不是突然覺得還是有些道理?
美食以誘人的風味吸引了世人,世人也被美食所影響!
(1)什麽時候算真正的吃飽
為什麽飲食有度很難?因為我們無法準確感知何謂吃飽。尤其當受到環境影響時,我們可能真的要到感覺快吃吐了才停下來。
(2)愛吃辣的人更願意尋求刺激
辣椒素會刺激一個人的神經,讓人變得亢奮甚至煩躁。而亢奮的精神狀態是喜愛刺激的人必不可少的,愛吃辣的人常常精力充沛,樂於嘗試新事物。
(3)心情不好確實會讓你亂吃
如果情緒不佳,人們會視油膩食物為良方,和一頓正餐或蔬果相比,會更想放肆吃零食。雖然心情好的時候人們也會吃很多,但是飲食會更加均衡。
人生百味,生活五味,你想過用美食來療愈自己嗎?
滿足感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得到了口欲的滿足以後,你沒發現心情會格外敞亮?在心理學的療愈下享受美食,在美食中體驗酸甜苦辣鹹的百味人生!
滿足自己,在滿滿的幸福感中療愈自己!享受不一樣的美食人生,讓那些唯有美食不可辜負的人給自己一次愛自己的行動吧!(小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