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曉雯
家長們都期望孩子能在學業上取得優異成績。但是隨著孩子讀書的年級上升,一個殘酷的真相逐漸浮現,無論家庭財力如何雄厚,最終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孩子的「腦子」。
就拿今年暑假來說,兒子小升初在家自學,一個月下來,成果還算不錯,這讓做母親的暗自欣喜省了一筆培訓費。 但這份喜悅很快就被沖淡,因為群裏有位媽媽分享自家孩子小升初已經自學完成了七、八、九年級的數學課程,這一對比,差距立現。 其他家長們也紛紛感嘆: 自家孩子要麽得盯著才學習,要麽報了培訓班也進度緩慢,而這樣自覺又聰明的孩子簡直就是天使。
從概率學角度看,真正的學霸和學渣只是少數,大多數孩子的智商其實相差不大。
那為何有些孩子腦子靈光,有些孩子卻表現不佳呢?
孩子學習上不去,往往是被一些東西給耽誤了,其中有三樣東西特別需要警惕,它們正在悄悄地毀壞孩子的大腦和前程。 首先是讓人欲罷不能的短影片。在這個網絡盛行的時代,短影片成了無數人的「心頭好」,孩子也不例外。一旦孩子接觸到短影片,就很容易被其吸引,從電影解說、遊戲解說,到搞笑劇,看得開懷大笑,刷起來就停不下來。 做作業時,心裏想著就刷一小會兒,結果卻被短影片的魔力牢牢抓住,無法抽身。 長期沈迷其中,孩子的大腦習慣了這種低階快樂,進入「偷懶」模式,對於需要思考的閱讀、網課等學習活動就會產生抵觸情緒,學習成績自然難以提升。
其次是鋪天蓋地的網絡垃圾資訊。便捷的網絡讓各種資訊唾手可得,很多孩子習慣凡事都上網「搜一搜」。然而,網絡資訊良莠不齊,孩子缺乏辨別能力,容易被誤導,導致認知出現偏差。他們以為看了熱搜就了解天下事,看了幾個標題就讀遍萬卷書,這種虛幻的「見多識廣」讓孩子難以靜下心來進行深度學習。
再者是如癡如醉的網絡遊戲。不少孩子沈迷於網絡遊戲的世界,為了獲得虛擬的榮譽感和快樂感,不惜荒廢學業。遊戲中的組隊效應更是讓孩子在呼朋引伴中難以自拔,把大量時間都投入其中,學習自然被耽誤。
這三樣東西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不斷刺激孩子大腦中多巴胺的分泌,讓孩子體驗到快樂,進而形成依賴。一般來說,大腦發生改變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脫敏反應。 就像胖子越吃越多一樣,孩子玩手機的時間也會越來越長,從最初的幾分鐘就能滿足,到後來需要連續刷一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獲得同樣的快樂感。 這是大腦在發出需要更多刺激的訊號。
第二個階段是敏化反應。在脫敏反應的基礎上,大腦會對「上癮」的事物更加敏感,對其他如學習、看書、思考等活動則興趣減退。
第三個階段是大腦前額葉功能退化。大腦前額葉對人的記憶、判斷、分析、思考和操作起著重要作用。孩子大腦處於發育期,長期沈溺於「垃圾快樂」,會導致前額葉功能退化,影響學習能力和情緒控制,讓孩子陷入惡性迴圈。
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們或許會無奈地問: 「怎樣才能讓孩子放下手機? 」或者抱怨: 「不給孩子手機,孩子鬧個不停。 」手機給與不給,每個家庭情況不同,需要家長自行權衡。 但重要的是,家長要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從生活的點滴細節入手,讓孩子從小養成遠離手機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