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有人說,是「貧賤夫妻百事哀」,畢竟沒有錢,什麽事都做不了,什麽東西都買不到。
但建國初期幾乎所有家庭都十分貧窮,但為什麽沒有從這些家庭看到悲哀呢?家庭是否悲哀,不看是否有錢, 而是看孩子。
如果一個孩子到了30歲,還在做這兩件事,那麽這個家庭將板上釘釘,是個悲哀的家庭。
【01 自行其是,悲哀至極】
世界上有真正能夠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人嗎?
富人恐怕不是,如果他肆意揮霍錢財,那麽錢總有一天花光,沒有錢,他如何隨心所欲呢?
皇帝?也不是,皇帝雖然有著至高無上的權柄,但如果他倒行逆施,只顧享樂,恐怕過不了多久,他的子民便會將他五馬分屍,這就是唐太宗「水與舟」的道理。
可見,世界上沒有完全隨心所欲的人,只要他放任自流,那麽僅僅一段時間,人生便會作出最殘酷的反噬。家庭中的孩子也是一樣。
有些家長,自己從小過的是食不果腹,衣著粗糙的生活,當他們生下孩子後,便會自然而然地想給自己孩子最好的。
穿衣服,穿鞋子要穿名牌, 穿限量版;吃東西要吃最貴的,味道最好的。面對這些要求,家長們往往會完全滿足。
遇到困難,不等孩子們做出反應,家長們便會自動地解決這些艱難險阻。
家長們的意誌,就好像是前往西天求取真經的唐三藏,他們培養孩子的心,就如同誓要取得大乘佛法的唐僧一樣堅定。
結果,等到這些被嬌生慣養的孩子進入社會,家長們便會目瞪口呆了:為什麽孩子在工作上一遇到困難,便停滯不前,最後導致工作丟掉。
面對這樣的大事,家長們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但孩子卻十分淡定:「本來這份工作的薪金就不多,還不夠我生活,丟了就丟了吧。」
最終,本該是孩子自立的時候,家長卻還得供養著孩子,仿佛養著一個巨嬰。
經過多年的嬌生慣養,孩子的欲望就如同他日益增大的年齡一般,而家長的薪金則如同他們日益佝僂的身軀。
顯然,兩者在數量上無法匹配,最終的結果十分明顯:要麽是父母的薪金無法滿足孩子的欲望,導致親子關系破裂;
抑或父母依然供養著孩子,但等到父母死後,孩子便自求多福了。
父母辛苦半生,最後就養出一個這麽懦弱無能,遇事張嘴的孩子,那這個家庭顯然是悲哀的,因為這個孩子既不能供養父母於身旁,也不能在外面闖出名堂來。
【02 無責享權,無此好事】
悲哀的另一種寫法,則是孩子沒有責任感,責任是什麽?如果淺顯地解釋,那麽應該是「應該完成的任務」。
列寧曾說:權利和義務是相關的,通俗的解釋則是:不完成義務,那麽也不應享受權利。
將這層關系巢狀到親子關系中,那麽孩子享受的權利,應該是家人在其未成家立業前的照顧;孩子要執行的義務,則是對父母的贍養義務。
孩子從小從父母那裏享受到的金錢和精神上的關愛,用經濟學的角度解釋,是孩子從「父母銀行」裏支取的貸款。
有的「父母銀行」遵循經濟原理:養兒防老,借了錢就得還。有的「銀行」則是做慈善:不用自己的孩子養老,借了錢不用還。
這兩種做法並無對錯,但培養出的孩子則天差地別,第一種孩子,知道「權利」和「責任」的關系和區別,知道有付出才有回報。
第二種孩子則會把全世界都當成自己的「父母銀行」,以為他們都和自己的父母一樣,自己只用花錢,而不用還錢,只用執行權利,而不要承擔責任。
顯然,第二種孩子沒有適應這個社會,他們以為社會就和他們父母構造的花園一般,夢幻而美好。
當這種孩子一進入社會,那麽社會的鐵拳會將這種幻想擊得粉碎,沒有適應規則的孩子, 就會想離了水的魚兒,那麽死亡是遲早的事情。
【03 自立自強,家庭希望】
「貧賤夫妻百事哀」,這句話是中國流傳上千年的俗語。但為什麽,貧賤的兩夫妻仍然願意結合在一起呢?因為他們還有翻身的希望——自己的孩子。
只要自己的孩子爭氣,那麽自己貧窮的生活必然是有終點的,看著孩子稚嫩的臉龐,未來美好的生活仿佛就呈現在自己眼前。
但怎樣將這種「希望」變成現實,許多家長都不了解,以為孩子就像一個放大器,自己投入多少,回報就有多少。
現實是殘酷的,不節制地給孩子全方位地投入,就像是給作物不間斷地施肥,那麽最終作物會枯死,孩子也不會成才。
如何培養孩子?重點是要避免以上的兩種悲哀。
首先就是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這個社會是冷酷而又理性的,有付出就必須有回報,反之亦然。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責任意識,那麽勢必不懂得付出,那麽絕對沒有在這個社會生存下來的能力。
畢竟家長不能把整個社會都營造成自己的小家庭,再賦予孩子溫馨而又和善的愛。
自己僅僅是這個社會上一個普普通通的生物。
這是相當重要的,畢竟很多家庭都認為,自己的孩子就像是自己家的夜明珠,無休止地擡高孩子的家庭地位。
結果孩子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在社會上也應當有如此地位,最後這顆夜明珠移出家庭後,自然會摔得粉碎。
沒有讓孩子意識到這兩點,那麽孩子就無法在社會上生存,自然沒有了未來,那麽,孩子這個家庭最大的希望都消失了,那麽家庭自然是悲哀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