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為什麽全家人一起帶孩子還是感覺特別累?

2021-02-22親子

一個「還」,該有多辛苦。一家人是該都盡心盡力了,卻個個身累心累。育兒這個活原本應該原來越輕松,卻總有人輕松不起來,甚至越養越累。十之八九都是因為「 過度養育 」。

什麽叫過度養育?

今天下午跑步,路上看到一個3歲多的小男孩騎著那種帶輔助輪的單車,輔助輪的好處是不會倒,可他的媽媽仍然在後面扶著。孩子一邊騎一邊問他媽媽「我騎的棒不棒?」,「寶貝真棒!」他媽也一個勁的誇。隨著速度越來越快,這個媽媽有點跟不上了,就松手了。騎了一陣,這孩子突然發現媽媽沒扶著,立馬哭了。其實沒人扶的這一段他騎得很好,可是因為媽媽不習慣放手,孩子習慣了被保護,一旦發現要自己解決問題時,就嚇得驚慌失措。

這就是典型的過度養育。

過度養育是指家長對孩子的成長幹涉過多。有三種表現:

  1. 對孩子過度保護,總怕孩子會問題
  2. 對孩子過度幫助,認為孩子「總是需要我」
  3. 代替孩子做決定,總是告訴孩子「應該怎麽做」,覺得孩子離了自己就會犯錯誤。

一、對孩子過度保護

  • 孩子爬個樓梯,怕摔著了,非得扶著,結果人家孩子上下樓跑得歡騰,自己家孩子望樓興嘆。
  • 孩子喝個水,怕燙著了,一口一口吹著喝,結果到了幼稚園,別人都能自己喝水,自己家孩子非得要老師餵,招老師不待見。
  • 見過一個極端案例,幾代單傳,出門怕磕著碰著,從小就抱懷裏,結果快3歲了,走路還得牽著。
  • 這到底是愛還是害?

    二、對孩子過度幫助

    孩子認真在玩,一會兒削個蘋果送過去,一會兒送杯開水或飲料,一會兒提醒孩子註意姿勢、保護眼睛,一會兒提醒多穿一件衣服、當心感冒,一會兒指出孩子哪裏做錯了、需要改正…

    這種不考慮孩子的需求,就送來關心、送來愛護,硬生生地把孩子正在進行的事情打斷。不但會破壞孩子的專註力,還會讓孩子產生「我就是不行,我就是弄不好」的弱勢心理。最後孩子越來越不願嘗試,出門越來越膽小,到底怪誰?

    三、代替孩子做決定

    「你是哥哥,應該讓著妹妹。」、「這道題應該這麽做。」、「你應該把這些食物全吃光。」、「你應該先寫英語作業,再寫數學作業。」

    有些父母是一群「應該主義者」,他們總是對孩子有不放心的感覺,往往越是優秀能幹的家長越是喜歡用自己的經驗引導孩子的前途,用自己的能力指教孩子的一生。

    卻不知,這些指教、說教剝奪了孩子自我負責的機會,破壞了他們自我成長的練習機會,更扼殺了他們自覺、自律的意願。

    過度養育的父母被稱為「直升機父母」 ,就像直升機懸停在孩子頭頂,時刻待命,一有風吹草動,隨時俯沖下來介入孩子的所有事。開飛機的總是疲勞駕駛,飛機下面的卻像被即時監控。

    被過度養育的孩子什麽樣?

    被過度養育的孩子會有這些表現:

    1. 一遇到問題就來找你
    2. 很容易被困難打敗
    3. 讓你感覺為孩子心力交瘁

    一、孩子是不是碰到困難,不論大小,都會先找你幫忙?

    有些事情,明明是孩子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他還來找你,比如3歲的孩子要餵飯,4歲的孩子摔角了不自己起來,5歲的還自己不能穿衣服。這些小事情,明明你孩子可以搞定的,他還總是來要你幫忙,那你很可能就是在過度養育了。

    平時你大包大攬,這孩子要麽是沒有掌握這個年紀應該掌握的能力,要麽是形成了依賴你的習慣。 遇事喊媽媽,你能不累嗎?

    二、孩子是不是遇到困難就放棄?

    被過度養育的孩子,早就習慣了「凡事有父母」,遇到困難都被輕松搞定。他們一旦自己面對挑戰,就很容易放棄。瓶蓋擰不開,就往地上一扔;看中了別人的玩具,別人不給,就嚎啕大哭;積木搭不起來,就一把推倒;上課沒聽懂,索性就不聽了。

    這些孩子,遇到失敗、挫折之後,只會發脾氣、鬧情緒,不會想辦法解決問題。 面對這樣的孩子,不止身累,更心累。

    三、是不是經常感覺養孩子太累了?

    「不行了,太累了,我再也不想養孩子了」「親生的,親生的,我能怎麽辦呢?」

    養孩子本來是越來越輕松的事,孩子一天天長大,能力一天天變強,孩子的成長,本質上是一步步獨立的過程。

    你這麽累,絕大部份不是因為帶孩子本身有多累,而是你自己喜歡 找事做 。明明孩子自己可以做,可你不放心,非要攬過來。前怕狼,後怕虎,中間還怕小老鼠。遇到這樣的家長,我常會問: 你都這麽累了,你還要繼續下去嗎?

    過度養育會使孩子持續焦慮,更讓你自己身心疲憊。

    如何從過度養育中解放自己?

    思維改變,態度就會改變;態度改變,習慣就改變;習慣改變,人生就會改變。

    想要抑制住心中幹涉孩子成長的沖動,必須學會兩件事: 接納孩子和相信孩子。

    一、接納孩子就是要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所有孩子都天生具有追求卓越的內在動機。-阿德勒
    在江蘇宿遷,有一位孩子在考試中僅僅得了7分,但孩子的父親不僅沒有責罵孩子,還放了一車煙花來為孩子慶祝。這位爸爸說:「孩子成績一直不好,這次孩子考了7分,自己並沒有生氣,反而覺得值得激勵。」據後續報道,這位爸爸的激勵很有效果,孩子現在非常懂事,主動學習,前段時間考試已經考到57分。

    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的,能力的獲得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千萬不要因為孩子沒做好,就急著伸手幫忙。回想一下,我們最喜歡孩子的那些瞬間,難道不都是孩子沒操作到位的瞬間嗎?第一次叫媽媽,從來都不清晰;第一次走路,一定是踉踉蹌蹌;第一次自己吃飯,絕對吃的滿身都是。只有經歷了這些不完美,孩子的人生才能美。

    二、相信孩子,就是要支持孩子去做一些「錯事」。

    這麽做「不正確」,那麽做「沒意義」。好多家長以為自己是在保護孩子、指導孩子,讓孩子少走彎路,但這種教育方式非但不能在父母與孩子間建立起開放式、鼓勵性及建設性的正向溝通,反而會扼殺孩子表達內心的勇氣,剝奪孩子學習為自己出謀劃策、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能力。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可如果不犯錯,又去審視什麽呢?不犯錯的人生,可以用什麽去參照呢? @知乎親子

    失敗是成功之母。調整好心態,對孩子多些理解、寬容、耐心,無論孩子做的事情在我們眼裏是多麽荒謬,只要不是有違人倫道德、法律法規的壞事,我們都應該支持並鼓勵孩子的喜好,一次次的嘗試,帶來一次次的突破,孩子一步步的走向獨立,你就能越來越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