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有哪些區別?

2024-03-27親子

新生兒黃疸是膽紅素(大部份為未結合膽紅素)在體內積聚而引起,其原因很多,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的黃疸大多無礙健康,而病理性的黃疸則會對身體造成一些不良影響,嚴重者還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產生膽紅素腦病,引起嚴重後遺癥甚至死亡。

故應加強對新生兒黃疸的觀察,盡快找出原因,及時治療,加強護理。

新生兒黃疸的分類與區別:

一、生理性黃疸

特點:

1.一般情況良好。

2.足月兒出生後2~3d出現黃疸,4~5d達高峰,5~7d消退,最遲不超過2周。

早產兒黃疸多於生後3~5d出現,5~7d達高峰,7~9d消退,最長可延遲到3~4周。

3.每日血清膽紅素升高<85μmol/L(5mg/dl)或每小時<0.85μmol/L(0.5mg/dl)。

生理性黃疸始終是排除性診斷,判定其是「生理」,還是「病理」的血清膽紅素最高界值,由於受個體差異、種族、地區、遺傳及餵養方式等影響,迄今尚不存在著統一標準。

通常認為,足月兒<221μmol/L(12.9mg/dl),早產兒<256μmol/L(15mg/dl)是生理性的。

但臨床發現,即使早產兒的血清膽紅素水平低於此值,也可發生膽紅素腦病。

因此,采用日齡或小時齡膽紅素值進行評估,目前已被多數學者所接受,同時也根據不同胎齡和生後小時齡,以及是否存在高危因素來評估和判斷。

二、病理性黃疸

1.特點

(1)黃疸在出生後24h內出現。

(2)黃疸程度重,血清膽紅素>205.2~256.5μmol/L(12~15mg/dl),或每日上升超過85μmol/L(5mg/dl)。

(3)黃疸持續時間長(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

(4)黃疸退而復現。

(5)血清結合膽紅素>34μmol/L(2mg/dl)。

2.原因

(1)感染性

1)新生兒肝炎,大多為胎兒在宮內由病毒感染所致,以巨細胞病毒最常見,其他為乙型肝炎、風疹、單純皰疹、梅毒螺旋體、弓形體等。

感染可經胎盤傳給胎兒或在透過產道分娩時被感染。

常在生後1~3周或更晚出現黃疸,病重時糞便色淺或灰白,尿色深黃,患兒可有厭食、嘔吐、肝輕至中度增大。

2)新生兒敗血癥及其他感染,由於細菌毒素的侵入加快紅細胞破壞、損壞幹細胞所致。

(2)非感染性

1)新生兒溶血癥。

2)膽道閉鎖:目前已證實本癥多數是由於宮內病毒感染所導致的生後進行性膽管炎、膽管纖維化和膽管閉鎖。

多在出生後2周始顯黃疸並呈進行性加重;糞色由淺黃轉為白色,肝進行性增大,邊硬而光滑;肝功改變以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

3個月後可逐漸發展為肝硬化。

3)母乳性黃疸:大約1%母乳餵養的嬰兒可發生母乳性黃疸,其特點是非溶血性未結合膽紅素增高,常與生理性黃疸重疊且持續不退,血清膽紅素可高達342μmol/L(20mg/dl),嬰兒一般狀態良好,黃疸於4~12周後下降,無引起黃疸的其他病因可發現。

停止母乳餵養後3d,如黃疸下降即可確定診斷。

目前認為是因為此種母乳內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過高,使膽紅素在腸道內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黃疸。

也有的學者認為是此種母乳餵養患兒腸道內能使膽紅素轉變為尿、糞膽原的細菌過少所造成。

4)遺傳性疾病:紅細胞6-磷酸葡萄糖去氫酶(G6PD)缺陷在中國南方多見,核黃疸發生率較高。

其他如紅細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紅細胞增多癥、半乳糖血癥、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癥、囊性纖維病等。

5)藥物性黃疸:如由維生素K、新生黴素等藥物引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