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你養的孩子是否愛你?看這一點就清楚了

2024-04-13親子

許多父母可能註意到這樣一個現象:

孩子們越長大,與父母的親密度似乎越低。

這讓很多人感到傷心,但往往不知道孩子為何會變成這樣。

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

孩子長大後對你的感情,很大程度上取決於:

在他們弱小時,是否感受到過足夠的支持;

在他們需要你時,是否感受到過足夠的愛。

直到成年,我們才明白,流淚,並不會被別人嘲笑。

最近,我和幾位女性朋友一起吃飯。

妮子分享了她最近的一次經歷,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不久前,她和她的男朋友一起觀看了電影【閃電俠】。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場景:

主角巴瑞利用超能力穿越時空,回到過去,來到已故母親面前;

向她表達了深深的愛和思念,然後不舍地和她道別。

妮子被這一幕深深打動,淚流滿面。

但她不願在男友面前流淚,於是假裝轉身用紙巾擦鼻子。

她發現男友也在悄悄地擦淚。

這一刻,妮子突然回想起許多往事。

她記得小時候,她養的小鳥意外淹死了。

她非常傷心,哭了很久。

當時她媽媽的反應很不耐煩:

「小鳥死了,再買一只就是。」

「別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

之後,她媽媽甚至把這件事當做笑話告訴別人……

經歷這些後,妮子開始覺得自己的眼淚是一種羞恥:

「如果我能忍住不哭就好了。」

還有一次,她媽媽外出工作。

妮子站在門口,眼淚在不自覺中湧了出來。

她急忙寫了一封長信給媽媽,表達自己的依依不舍。

信寄出去後,媽媽卻從未回復。

當妮子詢問原因時,

媽媽冷淡地回應:「你整天哭哭啼啼的,我有什麽好回的?」

那一刻,妮子感覺自己像被冰水澆透,寒冷刺骨。

她不明白:為什麽自己明明這麽難過,真誠地表達了情感,

媽媽卻既不安慰她,還用冷漠的話語嫌棄和嘲笑她?

但男友的溫柔擁抱和情感的共鳴,讓妮子體會到:

原來,流淚並非丟臉,哭泣也不總是被嘲笑,

甚至還有人願意與你一同感受悲傷,共同經歷情緒的流動。

不允許哭泣的孩子,容易缺乏同理心

許多父母在養育中,常常禁止孩子哭泣。

當孩子因為悲

傷、沮喪或脆弱而哭泣時,

家長們會透過忽視、斥責、嘲笑或威脅來阻止孩子的哭泣。

對孩子來說,哭泣是一種很自然的情感表達方式。

當孩子被禁止哭泣時——

他們很可能會感到被孤立,情感混亂,從而變得缺乏同理心。

妮子與我分享了另一個經歷:

一次家中長輩去世,她回老家參加葬禮。

雖然家人都在哭泣,

但妮子卻感到非常尷尬和不自在,她哭不出來。

為了緩解尷尬,她只能跟孩子們嬉戲打鬧。

家人看在眼裏,戲稱妮子為「冷血動物」。

妮子聽後,感到羞恥和憤怒——

她知道自己應該感到悲傷,但她就是哭不出來;

她本想反駁家人,但又不敢。

最終,她只能壓抑著憤怒,獨自坐在一旁悶悶不樂。

妮子告訴我,這樣的經歷在她的生活中並不少見。

她與人交往不太融洽,常被形容為「沒有情感、性格怪異」。

即使與男友相處,她也經常不自覺地表現出這些狀態。

有一次,男友跟她分享一段傷心往事。

妮子聽著很不耐煩,不由自主地打斷了男友,並大笑起來。

男友生氣地說:「我現在很難過,你不應該笑。」

「那我應該怎麽做?」妮子反問。

「你應該抱我。」男友說。

妮子順從地抱了他一下。

但那一刻,她並不理解「嘲笑」和「擁抱」之間的區別。

直到這次她在電影中被感動落淚,男友主動擁抱她,一起流淚,

她才真正體驗到了人與人之間情感自由流動的溫馨與美好。

有了對自己情感的認識,也有了對他人情感的感知——

這是嵌入妮子男友心底的同理心。

什麽樣的父母,可以養出有同理心的孩子?

分享一個我的經歷。

多年前,我在澳洲的一個家庭中做換宿,遇到了一對40多歲的夫婦和他們7歲的養女翠西。

翠西出生在一個暴力家庭,小時候遭受過虐待,後來被安置到這個寄養家庭。

由於早年的心理創傷,翠西有時會情緒失控,甚至攻擊他人。

有一晚,家裏人圍坐吃飯時,翠西突然情緒失控——

她將碗摔到地上,邊哭邊辱罵。

從我的角度看,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需要糾正。

但讓我驚訝的是,翠西的養父母並沒有生氣或責備,而是靜靜地坐著,溫和地看著翠西,沒有幹預。

隨著翠西持

續的哭聲和辱罵聲,我們逐漸了解了她的感受:

她剛拔了牙,正承受著身體的痛苦,而家人的笑聲在她看來是對她痛苦的忽視,甚至是對她的嘲笑。

這觸發了她過去痛苦的回憶——在一個被虐待的環境中孤獨無援。

了解了原因後,養父母溫和地向翠西解釋:

「我們沒有嘲笑你,我們都很愛你。」

等翠西逐漸平靜下來後,養母輕輕地伸出手。

一開始,翠西本能地扭過身去,避開了養母。

但養母耐心等待,沒有強迫,也沒有離開。

幾分鐘後,翠西慢慢轉過身,把手放在養母的手上,笑了。

第二天早上,翠西在餐桌上的留言本上歪歪扭扭地寫下了一行字:

「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然後她快樂地跳著去上學了。

看到了嗎?

讓一個孩子停止哭泣的最好方式,就是允許他自由地哭泣;

讓一個孩子學會愛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先體驗到被愛。

在哭泣中釋放內在的恐懼和不安,在被愛中感受到情感的連線,

當孩子感到安全時,他自 naturally would stop crying;

當孩子體驗到被愛時,他自 naturally would learn to love.

擁有同理心的孩子,長大後會怎樣?

擁有同理心的孩子——

他會愛自己,但不自私;

他會愛別人,但不會討好。

最近,我與朋友小麗聚餐。

我們住在同一城市,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以前常常聚在一起聊天。

但後來她談了戀愛,將重心放在了婚姻和家庭上,與我漸行漸遠。

現在算下來,已經三年多沒有見面了。

詳細聊天後我了解到,這三年她過得很不順——

婚後不久她的丈夫被診斷出直腸癌,做手術花光了所有積蓄;

由於手術後遺癥,丈夫的身體機能下降,無法全職工作;

同時他的情緒也大變,經常無故辱罵小麗。

小麗對我說,這三年她受的苦比之前一生的苦還要多;

不是多一點點,而是多了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盡管如此,她依然對丈夫不離不棄:

「我知道他現在是生命中最艱難的時刻,如果我離開,他可能就堅持不下去了。」

說到這裏,小麗的聲音有些哽咽,眼淚開始在眼裏打轉。

「那你自己呢?」我問。

「嗯,其實我也在照顧自己,雖然沒有離開,但也沒有完全依賴他。」小麗回答。

三年前,她應聘成為同市一所高校的講師

,並被成功錄取。

後來她每周工作一半的時間住在學校,一半的時間回家陪伴丈夫。

期間她一直堅持工作和學習,不斷提升自我,與外界保持聯系。

「我無法控制丈夫的病情,也改變不了他的情緒,我能做的就是照顧好我自己;

如果他有什麽三長兩短,我也不會自責,因為我已經盡力了。」

她對丈夫的愛和守候,以及對自己的關愛和保護——

這是內心深處的‘同理心’,也是她們關系能保持和諧的基礎。

回顧這些年的經歷,小麗發現:

盡管面對丈夫時常感到沈重,但她似乎也從中學到了很多轉化情緒的技巧。

比如,她會經常觀看家裏一歲小侄子的影片。

「看著小家夥走路歪歪扭扭的樣子,既可愛又滑稽;

而看著他不斷摔倒又不斷爬起,我仿佛也有了力量。」

同時,經過她三年多的陪伴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丈夫的身體逐漸好轉,情緒也逐漸穩定。

寫在最後

被允許哭泣,是孩子最基本的情感自由;

在哭泣中獲得父母愛的傾註,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在被愛的體驗中學會去愛,是孩子同理心的培養過程。

當孩子感到安全,是一個孩子安全感的最初來源;

當孩子體驗到被愛,則是一個孩子同理心的構建過程;

當孩子擁有了對自己和他人的同理心,

他就會懂得在關系中尋找「愛與被愛」的平衡,

從而將和諧、成長、自由和輕松的狀態延續下去。

最後,願所有的孩子都能——

在成長中擁有哭泣的自由,

在被愛的體驗中學會愛人,

從而擁有建立和諧親密關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