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家裏來小朋友,女兒就會把玩具全部抱著,哇哇大哭,好尷尬,怎麽辦?

2020-06-20親子

首先想說的是: 願不願意分享和善不善良,沒有任何關系。願意分享並不是善良的必要組成部份和評判標準。

我任教於高中。我曾經的一個學生就不分享自己的任何東西。包括文具、書籍、私人物品等等。但是這個孩子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非常願意幫助別人。春遊時,同學提不動的東西他會主動幫忙提;某天的值日生不舒服,他會主動幫忙值日;同學遇到不會的題,他一遍一遍講直到同學徹底明白;有同學骨折,他每日課間背著同學去廁所以及去各個上課教室、幫同學打水打飯還總是提醒同學多喝水別怕上廁所;假期和父母一起出去旅行,他主動幫飛機上每一位身邊無男士陪同的女性搬放隨身攜帶的行李。

這樣的孩子,我們能說他不善良嗎?能說他自私嗎?

包括我自己,我的書也是不分享的。如果有誰看上了我某本書,如果我們關系足夠,我可以買本新的送給他。但是無論多麽親密的關系,我都不會把自己的書借給別人。我從小和我父母的關系就非常親密,但我們之間的書都是不共享的。

如果我是你,我會告訴我的女兒:「寶貝,沒關系,你不用這麽費力抱著玩具也一樣可以不分享。你不想分享的時候就不用分享。」

分享是什麽意思?共同享受。所以,分享玩具,第一,得是一起玩兒,不是別人拿走玩兒。第二,即使是一起玩兒,也得完全自願。她自己願意分享,她能從分享中感受到快樂,她再分享,而不是大人告訴她:你要分享,會分享才是好孩子……

願意主動分享一切的孩子當然好,但是不願意分享也不是錯。

如開篇所言,作為成年人,我們也一樣有不願意分享的心愛之物。不要說孩子的玩具無法和自己的東西相比,心愛的零食或玩具,在孩子眼裏的價值,就和你的全球限量版包包或口紅以及任何你寶貝得不得了的東西對你的價值是一樣一樣一樣的。

玩具是孩子的,她有絕對的權利選擇自己玩兒還是和別人一起玩兒。作為她最信任最依賴的爸爸媽媽,應該是孩子物品所有權和支配權的保護者,而不是用「會分享才是好孩子」去綁架幼小的他們。

即使願意分享,孩子也不會願意分享給每個人。就像你的全球限量版包包你可能願意給你最親的人背兩天,那你能願意給不太熟也沒有那麽親的親戚背兩天嗎?

就算你能願意,但孩子不願意,那也不是錯。因為人和人本來就不一樣。

把最心愛的東西分享給最親密最信賴的人,那是人類本能,我們能從這種分享中獲得一種幸福和快樂。但很少聽說有人能把最心愛的東西見誰分享給誰吧?

所以不願意分享就不分享,爸爸媽媽要在這時候給予支持。孩子從中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愛和保護,她的內心安全感慢慢也會更強。

分享的引導,最好從感受中來,而不是從口頭教育中來。

比如說,買零食的時候,買不同的兩種口味。告訴寶寶:這兩個口味,一種是寶寶的,一種是媽媽的。寶寶想嘗嘗媽媽的這個嗎?

孩子嘗了媽媽的,媽媽可以告訴孩子:這就叫分享。分享給你,我很快樂,因為把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分享給自己愛的人,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如果孩子主動把他自己那個口味的也分享給媽媽,媽媽要及時表達被分享的快樂。

如果沒有主動分享,媽媽也可以在每一次分享之後試著問問:「如果媽媽也想嘗嘗你的那個口味,你願意讓媽媽嘗一口嗎?」

如果不願意,那也沒關系,什麽都不要說,先讓孩子得到充分尊重。 被充分尊重的孩子才有安全感,而內心足夠的安全感,是願意分享的前提之一。

任何時候,只要孩子願意分享給我們,我們都要表達感謝和被分享的快樂,讓孩子清楚地知道:分享,可以帶給別人快樂。他們自己可能也能從這個過程中感受到一種快樂和成就感。

同時,當別的小朋友把玩具或零食分享給孩子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問孩子:「誰誰和你分享什麽什麽,你開心嗎?」

如果孩子回答開心,我們可以說:「所以被分享是很快樂的事,對不對?那我們要謝謝別人願意分享給我們」

如果孩子被拒絕分享的時候,我們也可以以能讓孩子理解的方式告訴孩子:每個人自己最喜歡的東西,都可能不願意分享給別人,媽媽也有,你也會有,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不要為了別人沒有分享給你而覺得難過。 分享應該是一件兩個人都開心的事,而不是一個人開心,一個人難過。 所以當我們覺得分享這件東西會難過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不分享,覺得開心,再分享(我這裏只是舉個例子泛泛而談,實際中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選擇孩子聽得懂能理解的方式讓他們慢慢明白這些)

一個被尊重的孩子,除了內心安全感充足之外,他也會懂得去尊重別人。

親子關系的親密和信任就建立在日常一點一滴的細節裏。

作為教育者,我們常常不自覺被一些觀念綁架。比如人要懂得分享,比如有禮貌就是見人無論認不認識願不願意都必須熱情打招呼等等,然後我們又以這樣的觀念去不自覺地綁架孩子。

其實人活一世,沒有那麽多的「必須」。

相比之下, 被尊重,以及內心的自由舒適,才最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