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樹」是個很泛的概念,雖然經典的「松果」主要來源於松科,比如火炬松這樣標準塔形球果,木質鱗片一片片炸開,從頂面看上去像一朵花,具有對稱美感。
但柏科也有不少植物的球果會炸成「花」,比如杉木。
姑且認為「松樹」泛指標葉樹(裸子植物),當然,針葉樹不止有針葉,也有條形、線形、鱗形葉,這些葉表面積小,有助於減少水分蒸發和熱量散失,因此更適應寒冷、幹旱氣候。
對北方城市而言,松柏是難得的耐寒且常綠的樹種,只能硬著頭皮上,要不冬天全禿了,所以北方針葉樹比例並不低;但是在南方,園林植物的選擇就多多了,針葉樹的套用頻度大幅下降,這主要還是文化習俗、不耐移栽和花粉汙染的問題。
1.文化習俗
中國傳統的喪葬、祭祀文化,偏愛松柏,肅穆常青,頑強長壽,常以塔形、圓柱形列植於主幹道兩側,氣勢威嚴。
比如烈士陵園,中軸線兩側暗綠色的龍柏,格外襯托氛圍。
又如北京天壇,古時皇帝祭天的地方,古柏群排排站。
雖然「松」相對於「柏」氛圍感稍遜,但大多數「松樹」幼年期稍耐陰,成年後喜強光,在種植初期,往往也是這種塔形,會讓人產生聯想,十多年前要是往小區裏種針葉樹,開發商和業主準跳腳,近些年,彩葉類別的進口針葉樹越來越受花園主的喜愛。
2.不耐移栽
松柏類植物多數是深根系植物,在園林套用中,深根系植物須根少,切斷主根後移栽成活率低,因此種來種去都是有限的幾種,綠化套用受限。
3.花粉汙染
針葉樹≈裸子植物,「裸」呢就是指沒有花被片包裹,靠風媒傳粉為主,花粉巨細!巨密!巨多!
熟悉我的老粉應該都看過我和朋友拍的「花粉爆」動圖的。
當然,種的少,不代表完全沒有。
北方園林綠化中可以撿松果的針葉樹還挺多,比如油松、白皮松、華山松、青杄、白杄、雪松等。
南方就機會少多了。常見的造型黑松、日本五針松,屬名貴植物,在園林中一般只點在重要位置,人為強修剪,比較難撿到「松果」;雪松其實種不少,但這貨極不耐台風,沿海城市基本每次台風要刮倒一批,慢慢的存量也就少了。
聽上去南方不是啥都沒得撿了?也不是,馬尾松、濕地松、火炬松球果就挺好看,但它們喜強光,成年後容易脫腳,冠幅還稀稀拉拉,不能單看,偶爾在大型城市公園、郊野綠地抱團取暖,以上海為例,世紀公園、閔行體育公園我都拍到過,給開花小喬木如梅花當背景林用,和前面提到的葉子紮手的杉木一樣,更大規模的種植還是用於荒山造林。
一些未開發的鄉土樹種如江南油杉,中國特有樹種,球果正,個頭大,量管飽,大苗我也移栽過一些,成活率還不錯,其實很有潛力,但是外邊沒苗源啊,自然也就很少見了。
綜上,文化習俗、不耐移栽和花粉汙染是南方城市綠地「松樹」用得少的主要原因,此外,苗圃種類有限也是限制其城市套用的因素之一。城市居民的敏感人群比例越來越高,私以為城市綠地中針葉樹的發展不會有太大的改善,且撿且珍惜。
除特別標註外,所有圖片均為 @南宮晴 自攝,請勿轉載,喜歡請戳戳贊~
@知乎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