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奇怪你第一次發現孩子「拿」了柯曼卡片,為什麽不深究一下到底是「他朋友讓他拿的」還是他真的未經他人允許「偷」走了。
我想你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調查清楚,只是像你說的「把卡片的錢補上了」,那這樣的教育是有漏洞的:
一、孩子依舊沒搞明白「什麽是偷」,「為什麽不可以偷」。
二、孩子如果被你冤枉,內心是會有傷心、難過等負面情緒的。
三、如果真的是「偷」,你只是「補錢」而沒有和孩子深度交流溝通(簡單粗暴的命令式說教在我看來不是真正的「教育」,那只是一個有權威的大人在下令)
那麽可能給孩子造成「我偷了也沒事,媽媽發現補錢就好了,說不定還發現不了呢」的僥幸心理。
所以我要說什麽呢,你在第一次發現孩子有了疑似「偷東西」的行為時沒有進行細致調查以及和孩子的深度談話,這極有可能給孩子第二次的「偷拿糖果」埋下隱患。
比起回答如何「教育」孩子,我更關註你和孩子的溝通模式,因為我認為良好的親子溝通模式是教育的墊腳石。
1.你和孩子平時的溝通是怎樣的一種模式?
溝通溝通,溝被堵了,需要疏通。親子溝通真正的意義在於疏通的過程中是有情感的流動的,是以尊重和接納為基調的,而不是單向的說教式輸出。
美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亞(VirginiaSatir,1916-1988年)曾提出人在壓力狀態下的四種溝通模式: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忽略自己、只關註他人和情境是討好;忽略他人、只關註自己和情境是指責;忽略自己和他人、只關註情境是超理智;忽略自己、他人和情境是打岔。
根據你的問題描述,我想你在潛在道德輿論的壓力下(比如擔心孩子品格不好,擔心自己作為家長被別人認為沒教育好孩子),和孩子溝通時應該是屬於「指責」類別的。
你急於透過口頭批評甚至武力施壓來「教」給孩子「不偷東西」,但很遺憾,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幾乎很難達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那有沒有一種可參考借鑒的溝通模式呢?咱們繼續來了解一下薩提亞的「一致性溝通」。
簡單來說,一致性溝通就是在溝透過程中將自己、他人、情境,三者都關註考慮到的溝通模式,這種溝通方式套用非常廣泛:個人、婚戀、親子……
背景:媽媽發現孩子「拿」了小朋友的柯曼卡片,但不確定是被贈送還是偷拿的。
媽媽 :XX(假設是孩子的名字),媽媽看到你在玩柯曼卡片,好像不是我之前給你買的那套了,這是哪來的呀?
孩子: ① 輕松說出是自己好朋友送的/② 支支吾吾或者因為不明白「偷」代表什麽而無知無畏地表示自己是擅自拿回家的。
那麽無論孩子是以上哪種應答,在這個過程中媽媽都要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的內在。比如第②種情況:
當聽到孩子說卡片是自己擅自拿回家的時候,我們大人正常的反應都會精神緊繃,生氣,自我懷疑(是不是自己沒把孩子教育好)。
但是,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急著把你內在的負面情緒全盤發泄出來,而是:
一、先「接納感受」,這是一致性溝通的第一個層次。
問問自己: 我的內在感受是什麽?
可以由覺察自己的身體變化來逐步深入內心,也許你聽到孩子擅自拿別人東西而皺起了眉頭,表情嚴肅甚至憤怒。
如果你覺察到這一點就可以進一步有意識地去覺察內在的感受並嘗試理解和接納它們。
試著在心裏對自己說:我現在感覺憤怒,也有很大的自我挫敗感,我接納我的憤怒和挫敗感。
這樣的自說自話本身就是積極承擔對自己情緒的責任,這一步做好了能最大程度避免我們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和事件本身揉雜在一起,然後胡亂歸咎於孩子。
二、「一致性溝通」第二個層次:深入覺察
這一個層次不得不提薩提亞的冰山理論,這實際上是一個隱喻。
它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夠被外界看到的行為表現或應對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份。而暗湧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體,則是長期壓抑並被我們忽略的「內在」。揭開冰山的秘密,我們會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觀點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所以這一層次我們需要進一步問自己:我有這些情緒反應的根源在哪裏?
結合冰山理論,簡單來說就是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期待,明白自己想要什麽。
有時候我們急於給自己的負面情緒找一個「背鍋俠」,而不自覺地放縱自己沈溺於懊惱、抱怨中,這樣其實相當於關閉了探索內在期待的通道,向外溝通的效果自然不太好。
而倘若我們能將關註點先深入到向內探索自我的冰山,那麽後面步驟中對於關註他人和關註情境的融合就會更通暢。
比如還是前文的模擬場景,媽媽如果深入探索的話可能會發現自己定義孩子「偷」本身主觀性占比很大,那為什麽會不自覺地就給孩子扣帽子呢?
也許能追根溯源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也許能想到自己曾經的某個跟「偷東西」相關的經歷,也許發現只是自己養孩子的期待值太高,甚至到了焦慮的狀態……
想到這一步,其實我們就能準確清晰地勾畫出自己內心深處的期待和渴望了(我認為隨著自我覺察刻意練習次數的增多,勾畫內心期待將會變得越來越高效正確)。
事後我仔細體察自己冰山下的部份,才發現我對孩子獨自整理玩具的嚴苛要求,其實有很大一部份原因來自我的母親。
我媽媽是個有潔癖的人,家裏只能一塵不染,有任何不幹凈的地方都要立馬打掃幹凈……
那麽當我意識到這一點其實和我真正想要給孩子養成整理玩具這個生活習慣沖突的時候(潔癖和給孩子循序漸進培養習慣是兩碼事),我及時調整了自己和孩子溝通的模式。
比如,那次看到孩子(一歲多)收拾玩具「丟三落四」,我是以很嚴肅地命令口吻和孩子說話的「都撿起來放收納袋裏,不能落下」 而孩子因為我的不高興選擇逃避甚至抵觸整理玩具這個事。
但是經過自我探求內在, 我能鑒別出來那些看起來是孩子造成的負面情緒其實有很大一部份是我自己從工作、生活的壓力以及原生家庭中媽媽的衛生習慣影響累積而來的。
於是,我學會了真正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那麽向外跟孩子溝通時我更多地是以幫助者/合作者的身份引導和鼓勵孩子跟我一起找尋「藏起來」的積木。
再有類似情境,我們的對話漸漸變成這樣:
「哎呀,媽媽剛剛看到有幾個積木逃走了,讓我來幫你把它們送回家吧」
說完我會一邊趴下找那些落在犄角旮旯的積木,一邊因為找到了而故意表現出很有成就感和愉悅感, 讓寶寶自然而然把整理玩具和愉悅的情感建立聯結。
寶寶也會時不時沖到我前面,想展示自己送調皮的積木回家的能力。
說「媽媽我來,我很厲害的,我可以找到它們」
三、身心合一
這一部份很多了解過薩提亞一致性溝通模式的都會覺得和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很接近。
個人覺得,「一致性溝通」用於親子關系中,認真做到前面兩點已經很有成效了。
感興趣可以結合前面推薦的【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中的例項講解來加深理解,此不贅述。
接下來,我們假設題主你已經調查清楚孩子拿柯曼卡片確實是「偷」,
那麽看看一致性溝通四個步驟怎麽用:
一、當我看到……聽到……的時候
二、我感到……
三、解釋感受
四、我決定,我希望……
提示:剛剛主要以媽媽的角度來套用薩提亞的溝通模式。其實在實際溝通場景中, 更重要的是家長幫助引導和鼓勵孩子進行一致性溝通 ,這樣能更好地幫助我們搞清楚事實和深入孩子的內心。
提綱掣領:
1.有效的溝通前提是先進行深度自我覺察,為自己的情緒負起責任。
2. 尊重和接納應該取代古板的家長權威貫穿在「一致性溝通」全過程。
3.敏銳的觀察力在親子「一致性溝通」中非常重要,無論是自察內在還是觀察對方和情境。
4. 每一次親子溝通,最好在終結後反思期待和現實溝通反應機制是否實作了最大程度的契合。
【參考文獻】
1.易春麗,葉冬梅譯.(美)維吉尼亞·薩提亞:【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2.張承謨譯.(美)卡倫·霍爾奈.精神官能症與人的成長.上海文藝出版社
3. 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介入親子關系的研究 呂玉文 廣州大學
4.(美)Robert D Nye,石林,袁坤譯.三種心理學:弗洛伊德、斯金納、羅傑斯的心理學理論.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5. 親子溝通技能提升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 傅甄妮 北京工業大學
@知乎圖書 我是 @排骨冬瓜湯 拖家帶口小仙女,愛閱讀的職場媽媽,親子陪玩,早教啟蒙,好書分享 關註看更多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