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可怕的14歲,恐怖的17歲!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2024-04-08親子

「孩子上了初中之後,就跟變了個人似的,非常叛逆。

說什麽都不聽,稍不順心還鬧著要離家出走。

每天都得求著他、哄著他,才能給點好臉色,真的不知道該怎麽管他了。」

事實上,這種情況並非個例,而是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的共性難題。

心理專家陳默曾說過:

「青春期孩子的情緒反復背後的原因,是進入了「第二反抗期」(第一個反抗期在兩三歲)。

當孩子感覺到自己不允許被長大的時候,就開始反抗了。」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和心靈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些轉變使他們的情緒很不穩定,變得脆弱敏感、暴躁易怒……

再加上他們的心智還不成熟,還不懂得敬畏生命,因此一旦和父母產生矛盾,極易出現自傷甚至自殺行為。

就像那句話說的:「孩子不跳樓,就是成功」,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01

  • 和青春期的孩子硬碰硬,家長只會滿盤皆輸。

  • 心理學中有一個 海格立斯效應 ,是一種彈簧式的反抗行為表現。

    通俗來講就是「你跟我過不去,我也讓你不痛快」。

    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這種效應尤為明顯。

    父母管教的越嚴格,孩子越叛逆;父母的言語越激烈,孩子的反抗行為越極端。

    之前在知乎上看過一位媽媽發的貼文,「13歲的孩子今天竟然對我動了手」。

    她的孩子是專業鋼琴生,那天周末,她想著讓孩子多睡會兒,直到十點才叫他起床練琴。

    結果孩子剛練了會兒,就去寫曲子了,她很不高興,說了孩子幾句。

    而孩子卻態度不好的懟了她,她更生氣了,情急之下把孩子視若珍寶的寫譜本扔到了地上。

    孩子急了,蹭地站起來推了她一把,之後甚至還用腳踢了她。

    本來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在「互相對抗」中愈演愈烈、兩敗俱傷。

    孩子覺得委屈,認為媽媽不尊重自己;媽媽感到心寒,甚至想到要斷絕關系。

    其實,這只是因為孩子已經長大了,媽媽卻還沒「長大」。

    教育家杜威曾說:「以昨日之法教今天的孩子,我們將剝奪他們的明天。」

    教育是一個持續進行卻又不斷變化的過程。

    在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需要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同的。

    在孩子還小時,需要父母的管控,為他們指明方向、樹立三觀,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

    但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他們渴望獨立、想要脫離父母的束縛,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若是此時父母還一味的想要「控制」他們,只會使雙方的對抗不斷加深。

    還記得在網上一個話題「你對父母做過最狠的報復是什麽」中,看過一個網友分享自己的故事。

    從小父親對他的管教就很嚴厲,除了吃飯睡覺外,不允許他有一點娛樂活動。

    即使是在上下學的路上,也要不斷的詢問、檢查他當天所學的內容,若是答不上來,迎來的就是一頓劈頭蓋臉的責罵。

    對他來說,被罵「你怎麽這麽蠢」、「就是個豬腦子」這類話甚至已是家常便飯。

    有一次,旁人實在看不下去了,上來阻攔,父親卻說:

    「這是我的孩子,我想怎麽管就怎麽管,用不著你來假好心……」

    那次之後,他在心裏悄悄地開始醞釀「復仇」計劃。

    他變成了父親希望的那樣,像個學習機器,順利的升上重點高中,以優異的成績度過高中三年。

    然後在高考那幾天,交了白卷。

    成績下來後,看著父親崩潰的樣子,他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暢快。

    他說:「我從來不後悔當時的決定,即使我為此付出了沈痛的代價,但那是當時的我,能想到的最狠的報復了。」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刺猬,若是硬碰硬,得到的結果只會是滿盤皆輸。

    只有父母及時醒悟,及時轉變,才能找到正確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就像那句話說的:

    「每個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都有一場戰爭,父母贏了是悲劇,孩子贏了才是喜劇。」

    不要讓錯誤的決定,成為自己終身的遺憾。

    02

  • 青春期不是麻煩期,而是留給父母最後的機會。

  • 心理學家賀嶺峰曾在談到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時,提到過這樣一種觀點:

    「什麽叫做親子關系?就是你能跟你的孩子保持正常的關系,你對他就有影響力。


    如果你不能跟他保持正常的關系,就不再有影響力了。」

    事實也是如此。

    親子關系和睦的家庭,孩子往往更樂於和父母溝通。

    因為他們知道,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上遇到問題,告訴父母後,得到的一定是安慰和幫忙解決,而不是指責。

    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自然會變得積極開朗,即使同樣會經歷青春叛逆期,也可以和父母正常交流,在父母的引導下,平穩度過這個危險的時段。

    反之,親子關系本就緊張的家庭,孩子根本無法和家長談心。

    因為他們知道,訴說自己的難處和傷心,得到的只會是責備和怪罪。

    而這樣的孩子一旦進入青春期後,對父母的「敵對」情緒會越發嚴重,稍有不慎就會釀下大禍。

    因此,掌握與青春期孩子的正確交流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就曾在采訪中談到過他和兒子的故事。

    他兒子的學習成績不太好,還沈迷電子遊戲。

    錢教授知道這樣下去不行,但若是采用斷網、砸電腦這種極端手段,無疑是將自己和孩子推到了對立面上。

    父子關系要是出現了問題,以後就更難和孩子相處了。

    一天晚上,他決心和孩子談一談,他問道:「我知道你很喜歡玩遊戲,但我想知道,是什麽讓你如此著迷?」

    兒子沈默一會兒後小聲回答:「在那裏,我感覺我能成為任何我想成為的人。」

    錢教授沒有指責兒子,而是溫柔的說道:「我明白你的感受,但生活中還有很多美好的事物等著你去探索,除了遊戲。」

    在此之後,他想了個辦法,在詢問朋友、尋找資料後,找到一些設計巧妙、制作精良的歷史題材類遊戲,推薦給兒子。

    慢慢的,兒子開始和他討論一些遊戲中的歷史問題,有的甚至偏僻到他也答不上來。

    每當這種時候,他就會鼓勵兒子自己尋找資料、探尋答案。

    後來,他的兒子去日本留學時,學的就是歷史專業,甚至因為經常玩日語遊戲,日語考試也輕松透過。

    錢教授說:「既然沒法讓孩子不玩遊戲,那就讓他在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獲得最大化的發展和成長。」

    就這樣,一個在其他父母看來是個「天大的難題」的事情,在他手中,反而成了幫助孩子成長的有力工具,父子關系也變得更加親密。

    就像喬希·西蒙說的:「每個孩子距離成功,只差一個有愛心的成人。」

    當父母的做對了,孩子自然也就對了。

    親子關系和諧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才會更大更有效。

    所以,父母一定要抓住青春期這個最後的機會,不要再一意孤行,將孩子越推越遠。

    03

  • 與青春期孩子相處,做好這3點改變,他才能「活」下來。

  • 綜藝節目【金星秀】中,主持人金星說:

    「青春期的孩子是什麽?青春期就是明明知道還是個孩子,還自認為是個大人了。

    但父母千萬不能戳破他,父母要學會用愛給他小心翼翼地包上一層薄膜。

    等他自己慢慢地成長,等他慢慢地戳破那個薄膜。

    等他自己從一條小蟲蛻變成一只蝴蝶的時候,青春期父母的任務也就完成了。」

    最好的教育模式,不是父母用繩子綁著孩子,拽著他往前走;

    而應該是父母牽著孩子的手,與孩子一起共同成長。

    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父母做好這3點改變,他才能「活」下來。

    1. 接納孩子敏感的情緒,釋放善意和愛意

    心理學專家叢非從說:

    「孩子到底在想什麽,這很重要。你只有真正去了解他,理解他,成為他的朋友,你才能真正關心到他的成長。」

    孩子的情緒轉變是很敏感的,而且有時會因為各種原因很難表達出來。

    因此更需要父母的耐心和關心,在孩子的情緒出現問題時,及時覺察並關註。

    例如當孩子表達不想上學時,不要問都不問,就想當然的覺得是孩子太懶了、不想學習。

    而應該細心地詢問,是因為在學校被欺負了,還是被老師批評了等等,找到問題出現的原因,對癥下藥。

    只有當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善意與愛時,才能變得堅強而無畏。

    2. 維護孩子脆弱的自尊,改掉錯誤的溝通方式

    明代學者呂坤曾提出,孩子犯錯有「七不責」,其中第一條,就是「對眾不責」。

    孩子是個獨立的人,他也「好面子」,尤其是在有同齡人在場時,尊嚴更是不容侵犯的。

    細數近些年的新聞報道,有多少孩子是在被父母當眾責罵後,自尊受挫之下自殺而亡的。

    因此,父母一定要懂得維護好孩子的「面子」,切記不要當眾責子。

    孩子犯錯後,可以先保持沈默,待到回家後再進行溝通。

    談話時也要註意方式,盡量把孩子當作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尊重和理解他,交流才能順暢且有效。

    3. 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成為孩子堅強的後盾

    心理學上的「魚缸法則」告訴我們:

    魚若是生活在缸中,無論養多久、餵多好的魚食,都無法再長大。

    而當它生活在水池中、大海裏,它則可以盡情生長,不斷探究自己成長的邊界。

    養育孩子也是如此,若是一味的拘著孩子,將他限制在家中,他終將難以長大,難以面對外界的狂風暴雨。

    只有給他留下足夠自由的空間,他才能肆意生長、向陽而生。

    留出交友的空間,鍛煉他與人相處的能力;留出娛樂的空間,培養他自律自控的能力。

    留出選擇的空間,讓家庭成為他堅強的後盾;留出想象的空間,讓他成為他想成為的大人。

    很喜歡【與青春期孩子的18場關鍵對話】裏的一個觀點:

    「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只是讓孩子看到父母為成為‘好爸爸媽媽’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就足以對他們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懸崖邊盛開的鮮花,美麗卻又危險。

    他們需要的,不是父母耗費所有為他們建造一個懸崖上的宮殿,而是陪伴他們成長,與他們共同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