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小孩,你對著火鍋這麽誘人的東西,不急著吃,還能陷入思考,真的太厲害了!
反正我是做不到的。
但我可以在吃火鍋前,跟你說一說我了解到的「火鍋」的由來。
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原始社會時期,人類日常就是吃少量蔬菜、大量水果,以及狩獵來的動物,那時還沒有鍋,吃肉就只能靠燒烤。
不過那時的燒烤可沒有現在這麽好吃,因為沒有調料,也沒有可樂王老吉之類的飲料搭配,唉,反正就是很單調啦,是沒有靈魂的燒烤。
後來人類發現,黏土遇水可塑,火燒能變硬 [1] ,超級驚喜,心想:艾瑪呀,這樣塑造出來的器具也太方便了吧,又能裝水,又能裝吃的,感謝太陽神賜予我這等神器啊!
於是陶器,就成了當時飲食的主要器具。
人類探索美食的腳步是非常積極的,當他們又發現陶器底下生火上面燒水時,把只要是能吃的東西,都丟到陶器裏,就能形成一大鍋味道還不錯的食物,還不會像燒烤那麽上火時,他們老激動了,從此以後天天煮,可上頭了。
這就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產生了「鍋」這麽一個東西,據說也是大雜燴火鍋的原身。
但那時還不叫鍋,叫啥咱也不知道,目前沒有記載,現代稱它為「陶鼎」,湖南龍山就曾出土過。
可你知道嗎,那時的人們都是席地而食,一兩人是那麽吃,大宴賓客時也那麽吃,他們都坐在席子上,富貴人家還好一點,席前還有俎案,就是很矮小的那種桌案。 [1]
有席子,他們就不方便在吃時加熱食物了。
為什麽呀?
因為燒火加熱很容易引起著火,會燒著筵席,那可不就嚇死大家了嗎,當時也沒個消防車消防員的呀!
而且如果在鍋底生火,就難以兩者一起移動,吃的時候很不方便。
不過,這難不倒古人,隨著青銅器的發展,他們的眼裏就閃爍出了身為吃貨祖先的智慧光芒——很快,他們制造出了「溫鼎」。
這家夥就高級多了,它的一側有開口,腹腔內部有底,內外底間形成夾層,起著爐竈的作用。也就是下面能燒火,上面能烹煮,它不容易讓筵席著火,還方便移動。通常專家認為,這才是火鍋的鼻祖。
江西曾出土的一只商代獸面紋青銅溫鼎,也是其中一種,它竈口前有門,門可上下轉動啟合,還有可以關閉門的插銷。 [2]
西周中期的竊曲紋溫鼎 [3] 也類似,不過它是圓形溫鼎,方形竈口前無門。
你有沒有發現,這幾個「火鍋」,看起來制作精良,還有各種花紋,肯定很貴吧,想來它們是貴族、土豪們用的。
那普通老百姓家裏的呢?有火鍋嗎?
必須有!
那時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日只有兩餐,第一頓飯叫朝食,又叫饔(yong),第二頓飯叫哺(bu)食,又叫飧(sun)。哺食多半是把朝食剩下的熟食熱一下就吃,不重新做飯,那時的帶盤鼎正是用來加熱哺食的。
曾在陜西寶雞市茹家莊發掘的一只西周井姬獨柱帶盤鼎 [2] ,就是這樣的鼎,後來經專家分析,它不止是普通做飯的鼎,它還是火鍋,因其底部盤內可置炭火加熱,方便將火源與菜品一起端到桌上。
不過因為這種鼎很小,更適合一人食,所以是不是很像現代一人一鍋的小火鍋?
幹完一天的活兒,吃著自己的小火鍋,還不怕被老公/老婆搶,真是腿也不疼了,腰也不酸了,吃嘛嘛香,對往後的日子也有了盼頭!
時間來到了戰國時期,這時候的「火鍋」,就更精致了,連鍋蓋都有了。
畢竟火鍋煮得也沒那麽快,一桌人一直看著鍋裏的食物流口水也很尷尬哈,還是蓋上等著好。
陜西西安鹹陽就曾出土了一只青銅鼎,有蓋,鼎內還發現了半鼎骨頭,骨頭經鑒定是狗骨,證明這是一鍋狗肉火鍋 [2] 。而那時吃火鍋已經比較普遍了,也有了更為形象的叫法叫「溫爐」,溫爐一般分上下兩層,上層盛食物或酒漿,下層放炭火。
人生如果對吃沒有追求,那和一條鹹魚有什麽區別呢?
當人們發現不同湯料、不同口味的火鍋都超級好吃,但一次只能煮一種時,覺得太遺憾了。
一次不能同時吃爽怎麽行?於是古人們加快了追求美好的步伐,在漢代時,做出了分格鼎。註意啦,這就是現代鴛鴦鍋的前身啦,孩子們!
瞧瞧在江蘇盱眙縣境內大雲山西漢墓中出土的分格鼎,就將鼎分成不同的燒煮空間,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湯串味,同時方便有酸、辣、麻、鹹等不同口味需求的食客 [2] 。後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分鼎格還得到了改良,把它改薄改輕,讓它更易於煮熟各種肉類,同時,它也有了新名字,叫「五熟釜」。 [1]
再往後,火鍋就成了一種飲食時尚,在唐代時,達官貴人設家宴時,一般都會備上火鍋,火鍋也被叫做「暖鍋」。
你看火鍋多方便呀,不用考慮每個人的口味,大不了多來幾個火鍋嘛,哪種口味都能提供,而且這麽好吃,賓客肯定都會積極參加吧,主人也不用怕沒人來太冷場。
那時火鍋的造型也日益精進了,比如唐三彩火鍋,跟我小時候吃的火鍋的外形就非常接近了。
宋代時吃火鍋就更平民化了,在黃河流域一帶,民間有「暖冬」風俗 [2] ,每到農歷十月初一,家家都會舉辦「暖爐會」,過節一般地圍著火鍋吃肉喝酒。
關於火鍋,那時還有這麽一個故事,南宋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中記載 [4] ,說他前往武夷山拜訪隱士,途中抓到一只野兔,想要燒烤,隱士告訴他:「用個生炭的小火爐,架個湯鍋,把兔肉切成薄片,再用酒、醬、椒、桂做成調味汁,等湯開了,夾著肉片在湯中涮熟,蘸著調味料吃。」他就照著這個方法吃,感覺無敵好吃,取了個名字叫「撥霞供」,實際上就是涮肉吃。
火鍋也由那時進入了餐飲業,汴京就開有以賣火鍋為主的酒樓 [1] 。宋代有火鍋長這樣的,叫「瓜瓣獸耳鑄銅火鍋」。
後來元代時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多被用來煮牛羊肉,「涮羊肉」「涮牛肉」的名字也就誕生了。
到了明代時,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啟,火鍋被拔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因為許多外來食材和調料逐漸傳入中原,火鍋的味道和種類出現了空前的豐富。
那時的火鍋也變得更為精致,比如大明洪武年造銀火鍋,火鍋蓋上有「大明洪武元年造」銘文,鍋身刻有「子孫滿堂」,「喜鵲落眉梢」的刻紋。
在清朝,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它也是一道著名的「宮廷菜」,在清宮中被稱為「熱鍋」,曾為國宴。
據記載,清朝每個皇帝都喜歡吃火鍋,曾在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在筵宴宗室時,一次就辦了530桌火鍋;嘉慶帝在登基大典上,辦了1550桌的火鍋宴,應邀品嘗者達5000余人,成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鍋盛宴。 [2]
乾隆帝禦用銀帶蓋火鍋是這樣的。
這是清光緒銀壽字火鍋。
到了近現代,因地域不同,火鍋又發展出了無數的派系,不同地方的人,對火鍋有著不同的吃法,有的追求山珍海味,有的追求鮮香麻辣,有的追求濃香清甜。
家用火鍋也出了各種類別,滿足不同人的需求。
總的來說,火鍋「很好吃」就對了。
那麽親愛的小孩,現在,你知道火鍋是怎麽來的了嗎?
今天就先到這兒吧,寫了這麽多,我也是時候該去涮火鍋嘍!
謝邀 @知乎親子 。
參考
- ^ a b c d 【1】 成宇昂.火鍋文化的當代傳播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05
- ^ a b c d e f 【2】 黃小仙.穿越古代吃火鍋 漫談火鍋的歷史[J].旅遊世界.201812
- ^ 【3】 夏夏.古代的火鍋[J].食品與健康.201008
- ^ 【4】 王永厚.【山家清供】:山鄉農家的綠色食譜[J].農業考古.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