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希望之光,大人們先學會永遠不要對孩子說的三句話。
春節期間,本著與青春期女兒「同頻共振」的目的,去看她的愛豆(偶像)劉耀文主演的電影【第二十條】。
影片中,劉耀文飾演的是一位勇敢制止校園霸淩、又對堅持正義一度失去信心的男孩。看了沒一會兒,我的口罩濕透了,因為心疼而湧出的眼淚,就像開啟的水龍頭,「嘩啦啦」止不住地流。反倒是身旁的天蠍座女兒,冷靜地安慰我說:「媽媽,別當真,這都是假的!」女兒說得對。小時候帶她看電影【灰姑娘】,看到灰姑娘的爸爸媽媽去世時,4歲的她轉過身背對著螢幕說:「我不喜歡這個!」大人安慰她的話就是:「寶貝,別當真,這都是假的。」女兒說得也不對。做了25年心理咨詢工作的我,分明知道「藝術來源於生活」,太多令人心痛的事件同樣在生活中發生,太多學生時代被欺負過的人們,至今都還活在曾經的陰影中,哪怕已成為別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依然不敢參加同學聚會……
一位18歲的女孩說:「小時候被欺負了,回家告訴大人,大人只會說:‘誰叫你去招惹她?’」一位30歲的男性說:「小時候每回被人打了,我爸都會把我痛罵一頓,說我太窩囊……」
我知道,我的眼淚是在為熒幕之外每一個受傷的生命而流——這些傷,不只來源於外界,也來源於家。太多的長輩們不了解孩子身心所受的痛苦,不知道自己脫口而出的某句話可能會讓孩子走投無路。我也知道,我的眼淚也是在為雷佳音飾演的檢察官父親而流——雖然他為了生活謹小慎微,但當孩子們心中的正義產生動搖時,他挺身而出、為戲裏戲外的孩子們保留了一線希望之光。
保留希望之光,需要更多的大人們一起參與。參與,不是一定要做什麽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先從「口下留情」開始,先學會永遠不對孩子說三句話——
第一句:他們為什麽不欺負別人?當孩子遭受傷害、需要保護,這句話會讓他們覺得「都是我的錯」,從此再也不敢向外求助。
第二句:你有什麽資格抑郁?抑郁是疾病,人人都有生病的可能。當孩子已經身心俱疲、需要不斷聚集活下去的勇氣,這句話可能將孩子推向絕境。
第三句:你跟你爸(媽)一個德性!跟前兩句比,這句話似乎沒什麽大不了,太多父母把它當作間接攻擊對方的經典台詞;可對孩子來說,它卻意味著:「我很羞恥,我不配得到愛,因為我身上有我爸/媽的影子。」這樣的意味,也許不致命,卻可能讓人一輩子活在自我厭惡的悲哀裏,而自我厭惡的人,更容易成為施虐或受虐者。所以,古人早就告誡我們:「寧遭父母手,莫遭父母口。」比挨父母打更可怕的,是來自父母的語言傷害;而語言傷害,不只是責罵,還包括許多類似的「三句話」。
為人父母,口下留情,請永遠不要做暴力和疾病的幫兇,請讓更多的孩子在遭遇身心危險時,多一線希望。(林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