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醫院拒收陽性孕婦和透析患者,政府將提供補助,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需要對此做出什麽改變?

2022-08-24親子

今天,讓我們來看看,國內網絡的割裂評論。

來,日本國,陽性孕婦入不了院,醫院不收,在家裏分娩實況。

陽性產婦找不到地方分娩增加,大部份是剖腹產。

這在日本並非個例。

早在7月份,Ba.5剛起步的時候,醫院就表示過「陽性孕婦入院困難」。

醫生表示,孕婦接收困難。
這家醫院最多只能收10人,再多的孕婦就接收不了了。7月份就已經處在接收不了的狀態。

7月份的時候,日本就報道過孕婦難以接收,到8月份,出現在家分娩的,實屬預料之中。

日本人自己是完全受不了這種事:

「陽性孕婦居然在家生產…真的討厭這樣的國家…對一副渾樣的ZF只感到憤怒!」

還有的恐生恐育了:

「這樣的世界生第二個孩子是絕對不可能的,太可怕了…連惱都惱不出來了,實在是…如果要自己在家生孩子那真的太可怕了…我放棄了,至少不要再嚇到年輕人。真的會成為誰都不想生的世界。」

然而,國內某些網民有不一樣的見解了。

日本:陽性孕婦找不到生產的醫院接收,只能在家裏生了。

國內憨憨:進不去醫院?說的是西安的孕婦嗎?哦,原來她是日本人啊。

西安孕婦念叨到現在,以至於讓有些chun貨以為這種事在共存社會不可能,然而事實是,在日本常態式的發生,都成不了震驚日本的事件,因為對於他們來說,每天都在發生進不了醫院的情況……

國內憨憨:日本絕對沒有這種事。

日本人:啪啪啪!你可閉上你的奴才嘴吧,誰讓你這麽說的?!

日本人:本月還發生陽性孕婦因找不到接收的醫院,在家分娩後,嬰兒因體溫過低,而住進新生兒集中治療室NICU的例子,幸好沒留下後遺癥,但這麽下去,危險的分娩可能會持續下去。

日本:本月還發生陽性孕婦因找不到接收的醫院,在家分娩後,嬰兒因體溫過低,而住進NICU的,幸好沒留下後遺癥,但這麽下去,危險的分娩可能會持續下去。

國內憨憨:我比日本還懂日本,日本閉麥。

以及:

NHK:日本8月23日的死亡人數343,歷史最高,高過第六波Ba.1/Ba.2,高過第五波德爾塔。

知乎使用者:這個新聞官方渠道在哪兒,怎麽方便不認識日文的人核實?(內心:肯定是假的,又是簡中編的,三亞都沒死人,日本怎麽可能死那麽多)。

NHK:我是日本NHK,我放的新聞。

知乎使用者:這個新聞官方渠道在哪兒,怎麽方便不認識日文的人核實?

歐美新聞:Japan saw a record 343 daily COVID-19 deaths on Tuesday amid the ongoing seventh wave of coronavirus infections, exceeding the previous high of 327 logged during the previous wave in late February, according to a tally of new cases across the country.

知乎使用者:我不信,都是假的,日本就是不可能死那麽多。

美國科學家Eric Topol說:The BA.5 wave in Japan A persistent steep ascent of deaths 。

科學家,並且發了張圖,長這樣:

日本Ba.5日死亡數,碾壓德爾塔和Ba.1、Ba.2。第七波其實指Ba.1和Ba.2。

知乎使用者:假的假的,都是假的。

日本:不僅是真的,真的不能再真的,我們的病人,不管新冠不是新冠的,還都找不到醫院接收,有個腦出血的病人,找了7家醫院都進不去,找到第8家的時候,死了。

你看,我們的新聞長這樣,我們每天有這樣的事:

腦出血病人,因為新冠造成的醫療癱瘓,找了8家醫院,才入進去,然而遲了……病人死亡。
急救入住困難,8月急救接收詢問4次以上,超過了50件。接連詢問,都無法接收。
70、40歲的重癥患者,只能擠到兒科的PICU去,一把年紀的重癥病人住兒科,因為大人的ICU實在擠不下了。

知乎使用者:假的,怎麽可能。

日本:你們拆那來個人把他拉走,發病嚴重。

答主我:紅豆尼蘇米馬塞,我們不懂事的巨嬰超級多,我們的方艙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有些巨嬰以為全世界都有這樣的能力。

日本學者保田教授:明白,有的人沒有人類應有的智慧特征,可能是大號的猴子。

本答主尊重任何國家與地區的共存,不是所有地方做得到我們這樣,國情不同,策略不同。但是鄙視雙重標準,鄙視顛倒是非黑白,鄙視發病人員。

參考:

https:// english.kyodonews.net/n ews/2022/08/d245781781dd-breaking-news-japan-reports-record-daily-covid-19-deaths-at-over-330.html

https:// news.yahoo.co.jp/articl es/77c918d0f3009911305c222cd85cf59baeff3350

https://www. asahi.com/sp/articles/A SQ8L6RpQ81UTFL01N.html

https://www. asahi.com/sp/articles/A SQ8K6R89Q8KPIHB009.html

https:// mainichi.jp/articles/20 220818/k00/00m/040/12500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