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應該如何教孩子發展內驅力呢?

2024-07-21親子

最近看了一本書,【有邊界感的媽媽,不用督促的孩子:六招讓孩子主動寫作業】,書中剛好講到這個話題,分享一下。

以下內容來自書中摘錄:

激發孩子學習內驅力,從以下三點做起:

一、接納孩子對「玩」的需求,同時讓孩子明白學習的意義。

我們要認識到,「玩」是孩子的天然需求。當我們接納了孩子的這種需求,我們就可以去共情孩子:「是呀,每個人都想玩,媽媽也一樣,我喜歡和朋友聚會,喜歡刷手機,有時候也會不想工作和學習。」

為什麽要接納這個部份呢?接不接納有那麽重要嗎?

當然重要!當我們內心無法接納孩子對玩的需求時,這種不接納會從我們的語言、態度中流露出來。

我們也許就會責怪孩子:「又不是我的事情,你要為自己負責啊!」「你看某某某,每天回家要做好多功課、上那麽多補習班,你呢?還想著玩!」

如果我們經常這麽說,孩子可能就會潛移默化地漸漸認同,「對哦,我真的是一個不愛學習、不會自我負責的孩子。」同時,孩子喜歡玩、想玩的感受又是真實存在的,這會讓他一方面懷疑自己不夠好,另一方面又不自覺的想反抗我們的說教。

總之,我們越否定,越打壓孩子對玩的需求,孩子約會讓我們看到「玩」對他有多重要。

所以,我們首先要接納孩子的自然需求,這樣他內心的沖突也就消失了。

然後,我們可以繼續問問孩子「每個人都很想玩,你覺得為什麽我們需要工作和學習呢?」註意,這時不要想著和孩子講大道理,而是真的要好奇孩子會怎麽想。孩子可能會說「我不知道」。我們可以繼續堅持,讓孩子猜一下!如果孩子仍說「不知道」,我們可以啟發孩子:「你猜,如果我們都不學習,都不工作,世界會怎樣?」

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當作在和孩子玩一個「想象」遊戲,盡管展開想象:每個人都不愛學習、不工作的世界會怎樣。

我想到的是,如果不學語文,那麽我們就不會有那麽多好書、好故事可以讀,人類的智慧也無法保存下來,代代相傳;如果不學書序,那麽我們都無法買東西,不知道怎麽算賬,亂成一團;如果大家都不工作,我們的生活會有太多的不方便,我們就無法享受商業帶給我們的便利。

同時,我們還可以更加具體的和孩子聊聊,爸爸媽媽為什麽要去工作。類似這樣的討論和交流特別有意義,它能幫助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站在孩子的角度,激發孩子的自主動機。

什麽叫自主動機呢?就是我們自己發自內心非常想去做某件事,而不是在別人的要求下才去做。當我們有這種感受時,就是對做這件事有自主動機。

孩子並不是對每件事都有自主動機,比如:

刷牙洗臉、快速收拾好自己,出門上學;保持專註力,高效完成作業;收拾好房間,保持整潔。

對於這些事情,孩子沒有天然的動力,但我們卻非常想讓孩子做到。那怎麽辦呢?

我們要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當我們想讓孩子做一件事時,首先要覺察到這是我們想讓孩子做的,而孩子不一定有自主動機。

第二,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或直接與孩子討論,尋找他的自主動機。

第三,有些自主動機需要家長去創造,想一想,什麽樣的事情或畫面能激勵孩子更有動力。

之前我聽說心心班級裏有個學習成績特別好的孩子,放學回到家,在小區玩一會兒他都覺得浪費時間,想盡快回家寫作業。他的學習動力讓我驚嘆不已。後來我才知道,寫完作業,他的媽媽會讓他看他喜歡的紀錄片,或者定時玩幾分鐘遊戲。孩子知道快速寫完作業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自主動機就產生了。

所以,大家看,孩子是有自主動機的,只是有時候我們沒發現。當然確實有些時候,孩子找不到自主動機,需要我們家長去尋找去激發。比如,我們希望孩子讀更多英文分級讀物,孩子不願意,那麽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你讀書的時候,我給你錄下來,在網上專門建立一個你的音訊節目。孩子沒準兒會有些興趣,之後當孩子發表的音訊作品多了,漸漸得到關註,孩子可能就會越來越有動力。

這樣,很可能某條建議就戳中了孩子的心窩,讓孩子產生了自主動機。做到了這一步,我們就兼顧了遙遠的夢想和當下的情境,讓孩子充滿內驅力。

孩子寫完作業了,看完紀錄片,到睡覺時間了,我們希望孩子按時洗漱。

這時,怎麽才能讓孩子覺得睡覺這件事比看紀錄片還好玩呢?

三、當孩子的需求與家長的要求有沖突時,為孩子立界限。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有孩子的需要,但家長也有家長的要求。這時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協調這兩者的關系。

如果孩子希望晚上寫完作業後所有的時間都自由支配,全部用來看電視、打遊戲,我們擔心「拒絕他」會影響他學習的積極性,但又覺得這麽安排太寬松,希望他能將更多的空閑時間用來閱讀,這時怎麽辦呢?

又比如,孩子看電視,約定好的結束時間到了,孩子卻一再要求再看一會兒,不肯去洗漱,怎麽辦?

這些問題,就不再是為孩子尋找自主動機的問題,而是養育中的界限問題。我們需要直接給孩子立規矩,比如:

放學回家可以休息,但休息時間不可以看電視;晚上九點必須睡覺;每天只能看20分鐘電視;每天必須閱讀半小時。

隨著養育理念的轉變,有的父母走入了另一個極端,給孩子太多自主權,什麽事情都和孩子商量,對孩子百依百順,自己有要求卻不敢提。她們要麽指望著孩子體驗「自然後果」,自己覺悟,要麽太照顧孩子的情緒感受,忘記了做家長的責任。

當然,我們給孩子立規矩,要遵從「最小介入原則」,一定要在我們覺得非常有必要的問題上,才立規則。孩子能夠有充分自主的空間,能有一定程度的選擇權,才會願意遵守有限的規則。

有些規則規定好了直接執行就行,比如每天看多長時間的電視,什麽時間可以使用電子產品;還有有些規則,孩子不一定會當回事,比如晚上睡覺時間。我們規定孩子9點上床睡覺,可孩子就是磨磨蹭蹭不想睡怎麽辦?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我們是有邊界的,也就是說,我們無法決定孩子做什麽,但是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做什麽。

比如,我

會和兩個女兒開玩笑說:「媽媽晚上九點就準時下班,9點前,我可以為你們服務,為你們讀書,陪你們聊天,但是9點以後,我就下班了,如果你們在這之前沒有收拾好,就自己想辦法解決。」

以上是關於內驅力的部份。

這本書總體來說挺實用的,教了很多可以落地實操的方法,推薦大家有時間去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