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到4歲的孩子不是成年人。
請先牢記這一點。
--
這意味著:
1、如果他們不 認同 某個規矩,他們就不會實踐
2、即使他們認同了某個規矩,一旦有什麽 眼前的事情 吸引了他們的註意力,他們就絕不會記得那個規矩。
3、他們會臨時性地忘記這個規矩很多次,很多很多很多很多次,這很正常。
相對應的,低齡兒童的有效規則建立,幾乎一定會經過以下步驟:
1、規則認可:給出這個規則的理由。
不要長篇大論。
用孩子能理解的話來說。
例如「其他爺爺奶奶可能睡覺了」,「你們聲音很大,我被吵得頭疼」
盡量不要說「懂禮貌的孩子都會小聲說話」「要為他人著想」這樣抽象的話。
如果在這個環節發現孩子不能接受,可以按照某些答案的建議,建立情景讓孩子感受一下被吵到的人是什麽情緒。請根據你的孩子的實際情況給他制造他不喜歡的噪音。然後帶他做換位思考。
類似的感受性操作,一兩次足矣。
多了也沒意義。
絕大多數情況下,「管不住」的故障都不是出在這裏。
2、規則邊界劃定:給出清晰可判定的標準。
①標準必須是孩子自己容易判定的。
比如:
「太晚了」就不算是好的標準,「天黑了」就要好很多。
「別亂走」不是好的標準,「只能在人行道這個台階上,不能走下去」就要好不少。
②「網開一面」
任何「全部禁止」的要求,都會更容易遭受反抗。
請務必在告訴孩子什麽時候「no」的同時,告訴孩子什麽時候「yes」
孩子知道他有機會做這個自己喜歡的事情,才更有可能去暫時忍耐。
想想看,「工作,我說了不許休息」,和「每工作五天,能休息兩天,現在還沒到休息日」,哪個要求會讓你現在更不想工作?
舉例來說:
我不會告訴孩子「生氣不許扔東西」,而是會說「生氣也不可以扔硬硬的東西,你可以扔軟軟的,比如這個(遞給他一個小毛絨玩具)」
我不會告訴孩子「不許去拿糖」,而是「馬上要吃飯了,現在不可以,吃飯完你可以去拿一顆」
(註意,不能停在「現在不可以」這一句,吞掉後半句。一定要讓「什麽時候yes」明確地承諾給孩子「。孩子繞不過來這些潛台詞。)
很多回答裏在說的「帶出去在戶外喊」,就是這個思路。
讓孩子完全不喊是反人性的,我們要去構建一個他可以喊的環境讓他有釋放的可能。
在這個前提下,再談「在外面可以喊,但是在屋子裏要小聲」就要容易得多。
3、反復出現的即時的規則提醒:
①教育者對將要發生事有預期,
提前一點點打好預防針
:
例如:我們馬上要進書店了,這裏說話要超級小聲的,像我這樣,你會這樣嗎?
再例如:我們今天會見到XX親戚,等會見面我指給你看,你要說XX好,可以的嗎?
再例如:還有十分鐘我們就要回去了,你可以看看還有什麽最想玩的。
②隨著孩子長大,盡量讓他們自己可以
隨時觀察到自己有沒有越界
。
非生命的規則
,更容易讓孩子服從。
類似於,一個保安擋在門口告訴你這兒不能走,和一個閘機就不給你開門,哪個你乖乖繞路的時候情緒更穩定?
例如,盡早教孩子會看某種計時工具。可以是傳統鐘表走到哪裏,也可以是沙漏之類的。
再例如,一些回答提到的,用分貝儀形式,把「聲音太大了」視覺化出來,都是這個維度下很好的方法。
③小越界時,
及時短促提醒。
當規則邊界清晰的時候,頭幾次務必不要容忍任何小越界。
試探規則的「真實邊界」是人類本能。
情緒一上頭就忘了要求也是人之常情。
任何規矩訂立的初期,一定要花一些精力,去盯著小越界。
一旦發生,用短促的語言提醒一下規則,「硬硬的不行」「飯吃完再走」「不能過這條線」
不要絮絮叨叨地把完整規則從原因到規則反復重復。他不是不懂,是暫時忘記了。提醒一下就夠。
如果你曾經忍不住絮叨,給自己定個規矩,在這種情況下的提醒語句,不要超過10個字。
以及,做好心理準備。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更多次數的盯。
在這個階段很正常。
規則初期多盯一盯,後面才能放手。
4、減少誘因:
越是低齡的孩子,這個要素就越重要。
剛會走路的孩子,大人都知道要把危險物品從他抓得到的地方拿走。
不要把孩子放在具有誘惑力的環境裏。
例如,觀察一下你的孩子,發出喊叫的時候,通常是在做什麽?和誰在一起?
然後把這個因素在關鍵的時間場合下盡量斷掉。
所以很多回答都會說到,實操效果比較好的是,
給孩子安排安靜一點的活動,比如看書、塗顏色、搭積木……
兩個孩子的場景,會比一個孩子的時候更加困難。
畢竟搭積木一個孩子的時候往往很安靜,倆孩子一塊兒的時候就說不好了………………
所以除了遊戲內容,也請考慮是否有辦法把倆孩子分開……
有條件分屋就盡量分屋,
哪怕是拉個簾子的視線隔離,再給他們安排各自的「工作」,往往都會好很多。
5、孩子做不到的時候,家長代為補位。
孩子不肯喊人,就家長替他喊。
孩子不肯道歉,就家長來道歉。
一方面是禮多人不怪,家長態度好,至少能安撫對方情緒。
更重要的是給孩子做示範:
孩子看到家長大大方方去做、去道歉,然後觀察到了這之後的後果,他未來就會逐漸對這個操作不那麽害怕。
相反,如果孩子發現這個操作是大人自己堅決不做一定要讓「我」來做的,他更容易下意識地覺得「大人都不肯做,一定不是什麽好事兒」……
如果確實影響鄰居,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想一想,我們能做什麽手工,送去表達我們的歉意。之類之類的。
和孩子一起來完成「道歉」這個操作。
===
總之,你「想管「,並且「想學著管」。這已經是非常良好的開端了。
稍微放寬心。
【正面管教】之類的家庭教育叢書可以多看一看。
另外,很多管教都在細節裏。可能你覺得大概差不多,但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細節差異,造成了最終效果的巨大區別。
所以如果你需要更多幫助,建議首先練習「盡量精準地描述實際發生過的事情」。
能夠越生動地還原具體細節,其他人就越容易幫助你看到問題,甚至很多時候,你在精細化地去還原場景的過程中,自己就會和已經看過的一些理論有所印證,發現可以改進的細節。
教育沒有人能做到滿分。
能夠不斷追求更好,就是非常好的教育者了。
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