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寶寶毫無征兆的摳人臉抓人怎麽辦?

2017-12-31親子

孩子的行為和大腦的發展息息相關。孩子大腦情緒發展當中的「杏仁核」發展比較早。「杏仁核」支配著孩子對外界情緒的本能反應。比方說孩子有什麽事不順他得意,孩子就會本能地發出情緒反應。孩子甚至都還沒有來得及經過大腦進行資訊的思考,我們就看到孩子動手了。

而孩子控制思考、計劃、思維、執行力、自我控制的大腦「前額葉」區域,發育相當晚熟,孩子從兩到三歲的時候開始發展,六歲達到頂峰,直到25歲才全部發展完成。所以我們會看到一個兩歲的孩子,他很快就動手了,甚至他都不知道自己已經動手打人了。

成人不正確的示範可能會加重孩子的行為問題

我們還要思考是不是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在不經意間也做了一些不好的示範。比如說打手心和罰站。因為當我們用這樣的方式教育小孩,其實並不會有好的效果,孩子吸收到了一種錯誤的方式。他或許會認為這是人和人之間正確的互動的一種方式。

如果我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用非常尊重的方式和他相處,孩子耳濡目染就會學習到用更溫柔的方式與世界互動

讓孩子有機會練習用最大的努力去做事情

兩歲左右的孩子,他們是練習「 最大限度努力 」(maximun effort)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如果在這個階段,我們沒有讓孩子可以用最大的努力去做事情,那麽他可能就不知道力度的深淺和控制。更加不知道手抓在人臉上有多大的力度。現在很多孩子沒有這樣的機會去做事情,因為很多時候成人都「好意」地代勞了。「這個太重了,你拿不動,我來拿吧」。「這個你還太小了,你還做不到。」 慢慢地孩子就變得不想願意去付出任何努力去做事情,他會說「我不會。你幫我做就好了。」

因此如果我們在家庭的生活環境中,可以多給孩子一些機會,自己嘗試做事情,那麽就給了孩子練習覺知身體力度控制的機會,知道力度的深與淺。我們還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具有力度挑戰性的遊戲。

比如陶泥就是一個練習手指精細肌肉力量的好工具。陶泥跟橡皮泥不同的就是它會使用到更大的力氣才能夠分開。孩子會用最大的力氣感受到力度的不同。我們還可以讓孩子去搬動生活中的一些家具,比如說孩子尺寸的一些小桌子小椅子。又比如說孩子搬起平衡車上一節台階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鍛煉和練習。

設定持續性、一致性的規則和底線——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容器」

設定底線可以幫助孩子的安全感,如果沒有底線的話,孩子並不知道什麽可以做,什麽不能做。他會沒有信心,沖突的行為會反復,因為孩子要不斷地去,試探什麽是可以做,什麽是不可以做的。當我們給孩子設立原則,其實就是給孩子一個「容器」,孩子不是無法無天的,孩子是在一定的範圍內享有自由的,在這個「容器」裏,孩子會感覺到媽媽是在保護我如果。比如說,孩子可以選擇在吃飯的時候自由吃什麽、不吃什麽,但是有一個限制就是飯前必須洗手。孩子會感覺到邊際,但是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容器」,孩子沒有任何的規則,他是感受不到安全的。

有一些孩子,媽媽給設定的「容器」是紙做的,而有的孩子因為性格比較倔強,比較有個性,那麽就需要一個比較強壯一點的「容器」,這個「容器」可能是硬一點的材質,是紙皮做的。這樣做是為了幫助孩子能夠更好地冷靜下來和保護自己,否則孩子的內心會很混亂。比如一個吃飯的時候總是要玩玩具,不好好吃的孩子,在孩子吃飯之前就需要做好規則,並且在平時也需要加強強調。這個「容器」就比較強壯。

很多孩子的行為問題,比方說咬人推人抓人等等,這些孩子其實膽子很小,他們需要更多成人的關註和溫柔。他們需要被設立底線,使他們能感覺到安全,感覺到基本的信任。「容器」的設定能讓孩子感受到內在和外在的保護,這並不容易,尤其要控制成人的情緒。

在孩子最難的時候,和他在一起

孩子可能會挑戰我們設定的「容器」,他們或許會哭鬧、發脾氣。我們可以讓自己慢下來,可以讓孩子帶到安全區域,但這並不是懲罰,我們尊重和孩子的交流,責怪並不能讓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現在很多國外的思想叫做time out。這個其實我並不認同,因為一個低齡的孩子,面壁思過時我想他並不能夠真正的意識到自己到底犯了什麽錯誤。在他最難的時候,其實孩子更加需要我們和他呆在一起。

我們只需要靜靜的和孩子呆在一起,如果孩子願意的話,我們可以安靜的抱抱他。這種安靜的擁抱是非常有力量的,孩子會感受到我們緩慢的呼吸,逐漸地讓自己的情緒慢慢平復下來,在這個過程當中,成人同時也在給孩子做示範,我們如何去讓自己慢慢冷靜下來,並且積極的去解決問題。

保持真實

我們在執行規則的時候,我們要真實。真實的意思就是我們的臉部表情、心理的想法和嘴上說的話,傳達的資訊是一致的。比如說當寶寶來抓你的眼鏡,因為小寶寶很可愛啊,你嘴巴上說「不要不要抓了。」 但是臉上卻笑嘻嘻的,那麽孩子可能會很困惑,他覺得你的笑是喜歡他這樣子跟他互動的。所以我們在執行規則的時候,我們要註意自己的語氣,要註意面部的表情,表達一致的資訊,這也是給孩子的一個示範,我們可以真實地表達自己,我們也希望孩子可以做真實的他自己。

讓孩子承擔後果

孩子還需要去承擔後果。如果一個四歲的孩子,把玩具車扔掉在地板上,我會和他說「這樣子很危險,如果你再扔,我就會收起來了。」 說的時候我們不會大聲喊叫,也不會生氣,而是讓孩子知道不好的行為會有什麽後果,而這個過程是尊重是有愛的關系,在關系當中孩子會學習如何正確的解決問題。

預判、阻止、采取行動

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一些攻擊性的行為,或者是說父母觀察到孩子在一些特定的場景,特定的場合特別容易出現攻擊性的行為,那麽我們就要去做預判,保持一顆敏感的心,比較理想的是能夠在沖突之前,比如說孩子抓人打人之前就把這個動作制止。兩到四五歲的孩子,他們可能會憤怒,但是不能打人,可以用嘴巴來表達。當孩子舉手要打人抓人時,我們可以練習把手掌開啟,擋住,阻止不讓這個動作發生,可以用眼睛看著孩子,堅定的說「要輕輕的」。(使用簡介的正面的話語)

如果可以的話,盡量少用「不可以」「不行」之類的話語,除非是孩子在遇到一些危險的緊急的情況,因為這種話語,如果說多了,在真正發生危險的時候,就會失去一定的效力和威嚴度。

如果孩子堅持要打別人,或者堅持要做一件你不允許的事情(如搶遙控要開啟電視),我們同樣可以握住遙控,堅定的看著孩子說「我不會讓你拿到它/我不會讓你傷害ta」(話要簡短)然後給孩子提供選擇,給予孩子等待接收資訊的時間,並且讓孩子去承擔這樣的後果。相信孩子,在愛和堅定的滋養中,他們一定可以做得到。

廣告區,推薦一些我自己覺得不錯的父母成長類的書籍吧:

我是 @玫瑤老師

【陪孩子走過生命中重要的前三年】作者,專註分享蒙台梭利和心理學相結合的接地氣育兒幹貨。

關註公眾號【玫瑤老師】,每月一次公益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