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個家庭中,都隱含著一個希望的迴圈:孩子把希望寄托在母親身上,妻子把希望寄托在丈夫身上,丈夫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一進家門,首先喊的是媽媽,他把所有的需求都集中在媽媽身上,認為媽媽是無所不能的。妻子跟隨丈夫,是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給了自己最信任的人,認為丈夫能為自己創造想要的幸福。丈夫是生活的最大支撐,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能讓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在這樣一個充滿希望的家庭中,孩子成了最大的希望!
不要用攀比把「希望」變成「失望」。攀比也許是大多數人骨子裏的一種天性,有時候會推動自己的進步和發展,但這種心理用在培養孩子身上就會成為一種錯誤。俗話說:「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不能拿別人的成功去復制和強加在自己孩子身上,別人走過的路我們不一定能行得通。我們要用發現的眼光去審視自己的孩子,去發現他的優點,鼓勵他沿著正確的方向去發展,不要把孩子的缺點在嘴邊叨叨開了沒完沒了,這種行為會極大地挫傷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當孩子的自信崩塌時,誰都難以支撐起他內心的「那片藍天」,毀掉的是孩子,失望的是家長。要想「希望」越來越美好,就要不斷地去鼓勵和引導他,因為這是希望之花最需要的「水」和「肥」。
您的願望未必是孩子內心的希望。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孩子的確是父母生命的一種延續,但他卻未必是父母缺憾或願望的承載者。家長在自己的成長路上難免會留下諸多未實作的願望,而父母把這種缺憾和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去實作是很多家長的普遍想法,這是一種典型的「甩單」做法。讓孩子從小背上你甩給他的包袱,那是一種多大的壓力?他的生命成長軌跡必須按照你規劃的路線圖去走嗎?當一條條枷鎖和一根根棍棒聚積的時候,孩子就關在了「籠子」裏,「籠子」裏的孩子是沒有自己空間的,是沒有生長活力的,他的內心是懦弱的、膽怯的,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正確的家長應該把自己的成長故事用心地講給孩子聽,讓孩子從中去體會父輩們那些精彩和缺憾:把精彩當成底色,激勵孩子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五彩斑斕;把缺憾當成一種警示,避免自己重蹈覆轍。如果你的故事打動了孩子,他內心也許會把你的缺憾和願望變成自己的一種行動自覺,這種自然的願望遷移就不是一種包袱了,反而會成為一種動力,此類現象一旦發生,你的願望也許真的就能在孩子身上實作了。
父母的焦慮行為會卷走家庭的最大希望。培養孩子成為當前眾多家長最為焦慮的事情之一。產生焦慮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的整體表現存在差距;二是自己的期望與孩子的實際表現存在較大的落差;三是孩子的成績長期穩步不前;四是受內卷環境的影響,怕孩子掉隊。焦慮情緒一旦產生,眾多家長很難做到心平氣和,訓斥、打罵、加大作業量、報輔導班等一系列的過激的行為就可能隨之發生。過激的行為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缺乏對孩子承受力的考慮,更缺乏對教育規律的認知。這種違背教育規律和孩子意願的強制性行為對孩子是一種傷害,甚至會打掉他們前進的動力,容易造就「擺爛」的應付心態。明智的家長要學會冷靜,認真分析孩子成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與老師溝通,和孩子協商,制定科學合理的補救措施,而不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絕對附庸,任由自己擺布,聽命於自己的安排,成為一台永不停歇的機器。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更是家庭的未來,我們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就要學會呵護希望,護航未來。每個不同的個體都有他獨特的光芒,我們要助其長,避其短,本著共性培育,個性成長的原則,讓每個家庭的孩子都能成為國之棟梁,家之驕傲。
(作者:蔡風虎,安丘市職工子弟學校黨總支書記,中小學高級教師,濰坊市鑄魂育人先進個人,安丘市勞動模範,安丘市立德樹人標兵,多次榮獲教研成果獎和創新成果獎,出版專著【在自主教育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