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感統訓練對自閉癥康復有用麽?

2019-05-22親子

感統訓練能治好孤獨癥嗎?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聲音:如果孩子的社互動動不行,那就做感統;語言不好,做感統;有刻板動作,也可以做感統;不懂規則、無法融入集體,還是做感統......

感統訓練似乎是神奇的點讀機:哪裏不會點哪裏,哪裏都能治得好。

其實感統訓練的作用被過分誇大了,尤其是在孤獨癥領域。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博導魏坤琳在某自媒體平台中就直言不諱地指出:「我挺討厭市面上有些商業機構,(把)孩子的什麽問題都變成感統的問題。感覺統合是我的研究領域,我從沒聽過搞這樣的東西,好多人的商業噱頭是說用感統治療的方法去對付自閉癥(孤獨癥),我覺得是錯的。」

截圖來源@叨叨魏育兒談

一、定義與爭論:什麽是感統訓練?

我們所說的感統,即感覺統合。

感統訓練是一種基於腦處理視覺、聽覺、膚覺、前庭覺(平衡覺)等多種感覺資訊的機制提出的幹預方法。

最初,它是套用在提高學習障礙兒童的學業成績上,後面才慢慢地被運用於孤獨癥譜系障礙、註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等人群。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它的神秘面紗被逐漸解開,很多人對感統訓練套用於孤獨癥的 幹預效果 證據性 保持著懷疑和爭論。

即便如此,感統訓練在孤獨癥圈中還是相當流行,尤其是一些孩子確診初期的爸媽對此更是深信不疑。

二、緣起與追捧:為什麽感統訓練備受推崇?

為什麽感統訓練在孤獨癥圈中能夠長期引發關註和追捧呢?

主要原因可能有兩個。一個是病因研究的歷史所在,一個是爸媽們缺乏了解。

根據韓文娟、鄧猛的研究,孤獨癥與感統訓練的關聯起始於20世紀70年代。

當時的研究者認為,孤獨癥的病因是一種能夠引起感覺異常的腦部疾病 ,如果能改善感覺系統的功能,就會減少兒童異常行為,並增加註意力及完成活動的能力。

於是在這一前提下,感統訓練便逐漸被套用到孤獨癥的幹預上,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備受推崇。

另外一方面,由於許多剛剛確診的爸媽對孤獨癥普遍缺乏了解,資訊掌握不足,在迷茫之中便容易誤入感統訓練的圈。

著急心切的爸媽,渴望著「藥到病除」,望著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感統器具,相比於 無形的教育訓練 ,它們似乎更容易讓人心安,爸媽們也會對它們更加信任、依賴。

歷史的緣起 + 自身的迷茫 + 外在的渲染,爸媽們很難不被嘈雜的聲音所影響......

三、底線與方向:如何看待這兩者的聯系?

如前所說,感統訓練被套用於孤獨癥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它的病因研究。

但時至今日,眾所周知,孤獨癥的病因並不明確,也沒有徹底治愈的方法。

在病因尚未明確、療法層出不窮的背景之下,我們該如何看待感統訓練與孤獨癥的聯系呢?

首先,我們需要 堅守一個底線

現在凡是宣稱能夠治愈孤獨癥的方法都是不可靠的,我們需要保持警惕——感統訓練亦不例外。

再者,我們 保持平常心

如魏坤琳所說,我們做好運動本身就好,不需要創造一個高大上的名詞去對付孤獨癥。

我們可以平常心地看待,因為在家、公園、小區、草坪、沙灘,所謂的感統訓練無處不在。

我們可以放下這種迫於改變、逆轉事實的焦慮,先把我們的孩子看作是一個普通孩子, 以鍛煉孩子的肢體運動能力、養成有序的生活習慣為目標 ,在日常生活陪伴孩子,而 不把感統訓練作為一個特效藥去「治愈」孤獨癥

最後,我們可以 重新思考幹預的方向

正如本文開篇所說,很多孤獨癥孩子的社互動動不行、語言能力不好、有刻板動作,或者不懂規則、無法融入集體等等。

走過彎路的爸媽們都知道,感統訓練並不能很好地改善這些現象。

當我們把幹預的課室變成了 健身房 ,它也許能讓孩子的肢體更加發達,但一回到生活本身,孩子還是沒辦法獨立生活下去: 吃喝拉撒要人管、互動交流討人嫌、常態環境融不進......

這是因為感統訓練對於孤獨癥的三大核心障礙(人際關系障礙、交流障礙、想象力障礙)的幹預效果是有限的,所以它們帶給孩子的困難依然存在。

就此,我們不妨駐足思考一會:孤獨癥孩子到底需要什麽樣的幹預方向?

我們認為,更合適的方向應該是先建立孩子的 基礎生存能力

因為無論是普通孩子還是孤獨癥孩子,我們最根本的願望就是希望他們能夠獨立、自由、快樂地生活下去。

但孤獨癥孩子由於其先天性的障礙存在,他們出生的時候很多能力水平就在普通孩子的基線之下,從而導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困難重重。

例如不看對方的眼睛說話、不能適時地回應對方的說話、不能讀懂表情、難以理解和執行各項規則等等。

因此,我們需要透過 持續的教育訓練 補足孩子的基礎生存能力,將其水平提升到基線之上。

這些能力,具體包括交流互動能力、社會行為能力、處理事務能力、辨識能力、理解能力、邏輯能力等內容。

當孩子的能力得到提高時,即便有些柵欄我們無法消除,但孩子還是可以自己或者在少量幫助下跨越過去。


綜上所述,感統訓練對於孤獨癥的有效性備受爭議,它也不能夠解決所有問題,我們要慎之又慎。

我們可以回到孤獨癥本身,去理解它的核心障礙,然後俯下身來去發現孩子的具體困難和實際需要所在,在真實的情境中,用一個方法打敗一個現象,而不是用一個打敗所有。


參考資料:【國外感覺統合療法與自閉癥兒童循證實踐相關研究綜述】,韓文娟、鄧猛,【中國特殊教育】,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