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是誰扭動了孩子們情緒的閥門

2024-05-09親子
復旦兒科醫院精神心理科開出兒童青少年情緒管理門診,記者實地探訪
是誰扭動了孩子們情緒的閥門
「醫生,孩子總是開心不起來,愛把自己關在房間裏生悶氣」「孩子情緒不穩定,總愛發脾氣,有時就像個‘炸藥桶’一點就爆」「孩子愛鉆牛角尖,遇到一點挫折就自責,總是哭哭啼啼」……今年4月,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精神心理科首開兒童青少年情緒管理門診,一經推出便一號難求。
是誰扭動了孩子們情緒的閥門?少年們的煩心事莫非真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在門診間探訪時,醫生們努力透過問診,探尋孩子不快樂的深層次原因。
有些孩子情緒不對勁,並非青春期叛逆
「醫生,我的孩子現在一句批評也聽不得,動不動就和我們吵架。」拉著12歲的小軒走進診室時,媽媽的臉上寫滿愁容。
自從念初一開始,小軒就不愛上學了,整天抱著手機。家長只要說一句,她便會立刻發脾氣,開啟「戰鬥」模式。就在最近,媽媽意外發現,小軒已有自殘傾向,於是帶著她特地從哈爾濱趕到上海就醫。「醫生,有沒有辦法幫我管管這孩子的情緒?」小軒媽媽問道。
孩子小小年紀,怎麽會有這麽多煩惱?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孫錦華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障礙診療數十年,這個問題,他被家長們問了不知道多少次。
而現實情況是,兒童青少年的情緒問題十分突出。在尚未開出兒童青少年情緒管理門診前,兒科醫院精神心理科的門診上,接診患兒中,已有近四分之一存在情緒問題,嚴重者甚至發展至情緒障礙和情感障礙,如分離性焦慮障礙、同胞競爭障礙、社交焦慮障礙、選擇性緘默、雙相障礙等。
醫院此次之所以推出兒童青少年情緒管理門診,就是希望將一部份有情緒問題、管理困難的患兒集中起來,聚焦分析,學習同行經驗,為他們提供有針對性的診療意見和心理幹預。而從目前的就診數據看,大部份患兒的年齡段集中在11歲至16歲,他們常被人稱為「青春期的孩子」。
「有些家長以為孩子情緒不對勁,只是青春期叛逆,這種誤解往往會加深親子矛盾,甚至加重孩子的情緒問題。」孫錦華強調。
不少家長錯過了孩子的「求助」訊號
在問診時,孫錦華試圖透過一次次耐心的詢問,找到導致孩子出現情緒問題的癥結。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生態系論」。孩子的成長受到諸多環境因素的影響,這些環境層層巢狀,小環境包括家庭和學校,然後擴充套件至社區等平時的場所,更大的環境則包括社會風氣、網絡環境以及價值觀等等。
每一層環境對兒童青少年的成長都有著重要作用,而被稱為「溫暖的港灣」的家庭則是孩子成長的起點。有研究發現,在造成兒童青少年情緒問題的各種因素中,家庭教養方式不當占比30%左右。
「解決孩子情緒問題的抓手,家庭是很重要的一環,但很多家長沒有處理孩子情緒問題的能力。」孫錦華說得很直白,很多時候,家長錯過甚至無視孩子的「求助」訊號。
9歲女孩小苗最初是因為註意缺陷多動障礙出現學習困難找到孫錦華的,可經過初診,醫生確認,孩子的情緒問題更嚴重。原來,小苗1歲時父母就離婚了,此後她就一直沒見過爸爸,「我想和媽媽聊天,說說我的心事,可媽媽總是玩手機,不理我。」「我忙呀,不賺錢怎麽養你呢?」聽到孩子的指責,這名母親下意識地反駁。
家長冷落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缺乏共情能力,無法給孩子提供及時有效的情感支持;甚至有時候,當孩子向家長傾訴在學校受到同學欺淩時,父母依舊無動於衷……在許多家庭,諸如此類的「情感虐待」,不僅不易被察覺,父母也不認為這是多大的事。
有時,孫錦華會很心疼那些來看病的孩子。他記得,有一個小女孩求著媽媽帶她看病,可家長卻只當是孩子為了逃避學習而找借口。連在診室中,這名母親還在不停諷刺她的女兒。十五六歲的女孩很是敏感,情緒一下子崩潰了……孫錦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沒有家庭的支持,孩子的治療推進會很困難。」孫錦華說,家長往往會因為孩子不上學來看病,卻絕不會因為孩子不開心來就診。甚至有家長直接在門診上提出要求:「一個月內,解決情緒問題,讓孩子安心上學。」
「對於情緒類疾病,我們有許多治療策略,效果很好,但治療後孩子仍要回歸家庭。家長要明白一點,有時候他們自己才是孩子的藥。」孫錦華說。
家庭的支持系統是否運轉,對孩子的治療至關重要
孫錦華也遇到過個別情況比較嚴重的孩子,這也是兒童青少年情緒管理門診推出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將情緒問題的預防和幹預關口進一步前移。「當孩子出現情緒癥狀尚未達到疾病範疇時,家長就該意識到,要找專業的機構做評估、開展有效幹預。」
正如不少醫生所言,家庭的支持系統是否開始運轉,對孩子的治療將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小易又來復診了。孫錦華對他很熟悉,猶記得初診時,小易表現出明顯的抑郁與焦慮情緒。問題的癥結在於,小易的媽媽出現產後抑郁,而其他家庭成員卻無視了媽媽的情感需求。小易感受到了媽媽的不良情緒,便也一直陷入低落的情緒無法自拔。
初診後,孫錦華開出了「家庭治療」的處方,可小易卻不願配合。「孩子不願意,我們先來。」家庭是一個系統,父母先作出改變,孩子會有感受。一段時間後,小易的身影開始出現在治療室中。「爸爸媽媽對我很重視,我現在情緒好多了。」
但也有一些家庭,家庭成員即使在門診裏也能吵起來。比如,有對夫妻就當著孩子的面直接表現出嫌棄與推諉,這也成了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孩子剛出生時,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快樂長大。可隨著孩子越來越大,父母加諸的期望也越來越多,有時還會發現,孩子離自己理想中的模樣相距甚遠。」孫錦華希望,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裏,家長們自己先「慢」下來,別急著給孩子「貼標簽」,別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而是要給孩子多留一些時間和空間。「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要有效傾聽,給予孩子理解、認可和幫助,至少,要讓家庭成為孩子抵擋外界風暴的港灣。」(文中患者均為化名)
■本報記者 李晨琰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