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林紫老師的【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這本書,醍醐灌頂。
孩子們為什麽沒有安全感?
因為我們父母缺少安全感。
做有安全感的媽媽,不是不食人間煙火,沒有恐懼或擔心,而是能接納生命中的轉折,守住自己的內心。
這本書既是孩子的成長,也是父母的成長。只有父母修復或重建自己的安全感,向內尋找安全感,孩子才會獲得真正的內在安全感。
一、父母的養育觀
育兒的過程也是自我學習、自我成長的過程。
孩子們「幼升小」之前,都要學習和過渡一下,讓自己更好的進入角色。
可是很多父母,在做父母之前,都不能好好的學一下成為父母的必備功課。
很多父母會以「不知道」為自己開脫,可這些不知道對一個幼小的生命來說,可能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我知道自己懷孕後,就一直在學習有關孩子成長和心裏發育的書籍,力求可以更好的去撫養孩子。
但其實那時候的我是過於緊張的狀態,我們確實要做好為人父母的功課,但同時我們也應該了解,養育的過程是很快樂的過程。
以孩子為鏡,養育孩子的過程就可以成為妙趣橫生、共同尋找和創造新的可能性的過程。
對一個小生命來說,一段穩定的家庭關系,一個情緒穩定、能夠及時給予孩子回應的母親,才是幫助他們建立內在安全感的基礎。
二、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人類的記憶發展,首先是運動型記憶。
6個月左右,情緒性記憶開始發生,也就是對某一件事情的情緒和情感體驗烙印。
情緒性記憶比知識性記憶更能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孩子成長過程中某一個階段的某一個特別的行為,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整個家庭系統的問題。
比如有的父母是控制型父母,事事都希望受自己掌控。有的父母是完美型父母,凡事力求做到完美。這兩種類別的表現是:
我只有更完美,別人才會愛我我只有控制了一切,別人才會覺得我是有價值的
這兩種類別的父母都沒有安全感,或者說是有偽安全感,如果我們這樣去教育孩子,孩子也會處在一種偽安全的狀態。
一個不完美的孩子才是正常的孩子。人無完人,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做到完美,總會有優點和不足之處。
父母的過度控制、過度強勢、追求完美、消極負面,這些都是父母缺乏安全感的表現。當父母缺乏安全感時,孩子也會處於不安全的狀態之中。
可能很多人的父母都會這樣,希望掌控子女,希望讓子女追求完美,或者是兩種類別的集合。
我父母就是兩種類別兼具的父母,強勢力求完美,但他們看待問題又都是積極向上,所以我做事也經常去追求完美,每當事情沒做到心裏的預期,我自己就如坐針氈,雖然不會影響事情的結果,但總是覺得特別不舒服。
最近我也在反省自己的狀態,這種喜歡控制力求完美的狀態,改變起來很難,但我希望我的孩子沒有這方面的困擾,內心積極又安定平糊。
三、媽媽的情緒管理
對於敏感的孩子來說,媽媽的一次歇斯底裏,就有可能摧毀他們整個人生。
十月懷胎的母親本來是與孩子同頻率共呼吸的,突然的情緒雜訊會讓孩子身心混亂無所適從。
很多時候,媽媽歇斯底裏的吼叫是她們表層的情緒,這些表層情緒後可能是她們內心的恐懼。
母親平糊溫暖的聲音往往是孩子最好的心靈良藥,平糊溫暖的聲音來自平糊而溫暖的心。
我們練習可以心平氣和的和孩子說話,用「我看見、我聽見、我感覺」的句式當做日常練習,對於同一件事,每個人看見、聽見、感覺都是不同的。
這種練習有助於我們學會接納不同的意見和看法,養成正確的溝通習慣,替代吼叫的方式去和孩子們溝通。
現在我女兒還小,我無需吼叫,任何事情都可以和她平糊的溝通,她也可以給出正向的回應。
孩子越長大,面對的事情越多,母親的情緒可能就會越暴躁。所以從小的良好溝通環境和溝通習慣,可能會影響日後的溝通方式。
希望我可以永遠心平氣和的對待女兒,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
四、培養有安全感的孩子
我們作為父母需要療愈自己,去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 我們可以自己檢視自己是否缺乏安全感
- 從與孩子的相處模式中,檢視自己的狀態,修正原生家庭的親子關系
- 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父母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很多的不安是父母內心的不安,父母需要做的,是相信孩子,陪伴孩子,而不是代替孩子。
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讓他們擁有自己的力量去面對人生。
育兒先育己,我們既要滋養孩子,又要和他們共同成長!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