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提問我首先想到一個問題,那就是:
懷孕生孩子這件事,對於女性來說,是必然會失真失的嗎?
無論從幾個方向上考慮,生孩子好像真的是一件無法避免損失的事。比如時間和金錢,比如因為懷孕和分娩需要面臨的樣貌和身材上的改變,以及懷孕和分娩過程中需要承受和面對的風險和並行癥,還有生下來之後在養育過程中需要做的付出。
當然,擁有自己的孩子,和他一起成長,看著他長大,那種成就感和幸福感,也是其他事情無法比擬的。
思來想去,也許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討論一下這個「損失最小」的問題。
健康風險損失最小
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個「最佳生育年齡」,這個年齡確實存在,因為從統計數據上來看, 25~34 歲,無論是母親自身的孕產並行癥,還是胎兒的異常或不良預後,都處在風險最低的時段 。
也正是因此,我們把35 歲界定為「高齡產婦」與「普通產婦」的分界線。
比如胎兒染色體異常,在母親 35 歲後,胎兒染色體異常的風險漲幅逐漸增大。
除了胎兒,還有母親發生孕產並行癥的風險。2009 年,有研究者對全美 700 多萬住院人口統計,列出了不同年齡段與孕產婦相關並行癥的關系,把多種相關並行癥在 1000 人中發病的人數 數據疊加一下,就會得到一段 U 型曲線,我們可以發現,25~34 歲這個年齡段,就是出於處於生孩子風險最低的時段。
所以,如果單純從這方面說,女性生孩子的年齡選在25~34歲這個年齡段,應該是風險相對更低,損失也相對更小的。
經濟損失最小
生一個孩子,女性需要經歷坐月子,哺乳期的過程。而且在哺乳期中,很多女性往往因為需要看護孩子和餵奶,只能暫時離開職場。
坐月子加上哺乳期,一直算到3歲左右孩子可以上幼稚園,這3年期間,很多全職媽媽都是沒有收入的。有的媽媽甚至因為需要接送孩子,也很難去找到穩定的工作。
如果是處於事業上升期或者已經達到一定收入高度的女性,這個時候生育可能意味著三年甚至更久的收入銳減。
所以,也許我們可以認為,生孩子,要麽在上班之前,或者工作初始,早點生的經濟損失更小。或者等到經濟實力雄厚足夠躺平的時候,但是話說回來,到了後者這個時候,還是要考慮「年齡」這個因素。
生活損失最小
這個問題大象說了一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那就是:
結婚以後再生。
颯姐我也認識一些堅強獨立的單親媽媽,她們活得也很努力而精彩,但是生孩子,本來應該是兩個人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婚姻的保障,總會有更多一些辛酸,哪怕不為人知。
無論是懷,還是生,還是養,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任何一方的缺席都不是什麽好事,如果真的不是瞎了眼選了人渣的生物學父親,那麽對於女性來說,有另一半的照顧和支持,這個孩子,生的無疑可以更穩當一些。
如果兩個人,抗風險能力也會更好一些,日常生活柴米油鹽不能有情飲水飽,如果女性此時無法工作,丈夫還可以努力賺錢養家糊口。
在生孩子的過程中,另一半的體貼和幫助,能夠分擔這份辛苦,這,應該也是一種損失更小。
結婚後再生育,對於孩子和對於母親,都相當於多了一份保障。身邊有另一個人,比起孤軍奮戰面對所有,總要好得多。
精神損失最小
如果你以為自己還是一個孩子,那麽颯姐覺得,你應該謹慎考慮生孩子。
生育不是簡單的相當然,更不是頭腦一熱隨便來一個完事兒,生育的本質其實是一種責任,是漫長的人生中需要去學習去成長的過程。
一個小生命的到來,會帶來幸福和滿足,也會帶來壓力和焦慮,如果自己根本沒有準備好來承擔這一份責任,甚至覺得生下來就行,反正可以扔給老人照顧,那最終可能的結果就是苦了自己,更苦了孩子。
告別幼稚,努力成熟,讓自己的肩膀準備好承擔這一份責任,能夠承受可能遭遇的壓力,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盡可能成熟地去應對,給孩子一份安心舒適的父母愛,不把自己的壞情緒一味轉嫁給孩子。
如果你能做到這些,那麽生孩子帶給你的精神損失,可能就會更小。而且,取而代之更多的,可能是另一種成長和精神滿足。
身為一個母親,生完孩子之後我常常會想,如果,如果我沒有孩子,現在我的生活會是怎麽樣?
我可能會更輕松,可能會更自由,可能啥都不用想天天隨便嗨,但是這一切假設,跟擁有他之後的充實和幸福相比,好像也沒有那麽富有吸重力。
是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育,確實會讓女性遭遇辛苦,疼痛和損失,但是我們說這些,目的並不是嚇唬誰或者讓大家不要生,而是生育這件事,從一開始,你就應該更加謹慎地對待。
你要明白它的雙刃劍,你要知曉這其中的利弊,你要了解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你要思考你究竟需要做什麽,並且怎麽樣才能做好。
生,或者不生,都是一種選擇的權利。在茫茫人生幾十年,這短暫倉促卻又漫長的日日夜夜中,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的選擇和被選擇。
你可以瀟灑來去無所束縛暢遊這天地間,你也可以為了那一聲「媽媽」,瞬間明白了這世間幸福的終極含義。
只希望,我們的每一次選擇,都是深思熟慮過後做出的。
只希望,我們每一個人的每一次選擇後,都不會後悔,只有慶幸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