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孩子在參與夏令營過程中,對於自我探索會有哪些新體驗?

2023-07-05親子

如果有一個孩子,從小就被貼上了「暴躁」、「愛打人」、「不好惹」、「封閉」的標簽,而他的成長中,沒有爸爸媽媽,沒有監護人,從來有沒有感受到過被愛、被需要。這樣的孩子,你覺得他有多大概率成為一個我們認知裏面的壞人?

如果這時候,有人告訴他:你很好,你很有力量,你的手非常靈活,你的運動能力非常棒,你學東西很快.....

他的人生,會不會有所不同?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在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
他們到一所小學,對一些兒童進行煞有介事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後實驗者將認為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教師。
其實,這個名單並不是根據測驗結果確定的,而是隨機抽取的。它是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調動了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某種期待心理。
8個月後,再次智能測驗的結果發現,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教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這個實驗取得了奇跡般的效果,人們把這種透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習慣上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這就是「期待」的力量:老師將自己對孩子的期待傳染給學生,使他們強烈地感受到來自老師的熱愛和期望,變得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從而使各方面得到了異乎尋常的進步。

上周末,我就去參加了一個這樣的特殊公益夏令營:借助融合的形式,報以期待的力量,讓不同背景的孩子都能從中發現自己的潛力,擁有不被定義的勇氣。

有一群孩子,他們的人生被困住了

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因為沒有撫養人,只能在福利院居住,或者看起來有監護人卻等同於事實孤兒-父母或病或殘,也許有爺爺奶奶撫養,家庭的經濟來源卻都依賴於拾荒。這群孩子,在春暉博愛基金會,被稱為「困境兒童」。

困境兒童,包括福利機構的孩子、散居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他們或者因為家庭經濟問題導致生活、入學的困難,或者因為自身患有疾病甚至身體的殘障陷入困境,或者因為家庭監護缺失,比如父母致病致殘乃至失蹤、死亡,隔輩的撫養人從經濟和情感上都不能給予支持,從而成為事實無人撫養狀態。

這樣的孩子,無論是語言、運動等能力的發展,還是心理和人格的成長都落後於同齡人,還會表現出攻擊他人、破壞物品、缺乏界限感等行為問題,自我的認知也趨向於負面。

在成長的關鍵時期,人格發展困境是他們面臨的巨大挑戰。如果沒有人回應、關註、引導,他們呢將陷入困者愈困的境地,無力應對生活的挑戰。

一場夏令營,怎麽為這樣的孩子提供幫助?

7月22號,我和其他幾位知乎答主一起參加了這場名為「遇見不同的我」的公益夏令營。

這場夏令營的營員組成著實讓我震驚了一下:除了這些困境中的孩子,還有一些來自城市幸福家庭的孩子。

這樣的組合,看起來好像是現實版變形計?

實際上,探營前我曾經也心存疑惑:對於困境中的孩子,一場短短的夏令營,他們在其中幾乎註定了「被幫助」的角色,能帶來什麽?對於家庭優越的孩子,就是過來簡單的「吃吃苦頭」,又能有什麽意義?

但到了現場,我發現是我狹隘了:

  • 我並不能在孩子們中,清晰的找出哪些是所謂的「問題孩子」,哪些又是來自城市家庭的小公主、小少爺。
  • 孩子們的相處並不存在誰高高在上、誰憐憫誰、誰是被幫助物件。沒有差異對待,他們就是很自然的在一起,完成某一項合作任務,展現屬於這個年齡的、真實鮮活的狀態。
  • 奔向遠方「尋寶」的孩子們

    這些孩子們,是如何在短短時間內友好融合的?這樣的活動對於困境兒童的具體幫助又體現在哪些方面?

    我也帶著問題,詢問了春暉博愛夏令營的設計者、兒童早期發展教育博士 @春暉博愛 趙雯 老師,也在隨後的營地參觀中得到了部份答案。

    夏令營是一個特殊的「生活場景再造」,能夠讓原本無力者也獲得被期待、給予他人幫助的力量

    這樣的獨立情境對於困境兒童獲得被接納、建立自尊、獲得認可、融入群體意義重大。正因為他們日常的生活情境很難獲得正向的反饋,就更需要獲得「被期待的力量」。

    以這次我們去探訪的夏令營來說,一共有26名困境兒童和10名城市幸福家庭的孩子,這些困境兒童中,包括幾位身體有殘疾的特需兒童。

    在夏令營活動中,孩子們被引導去尋找和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樹葉,從「沒有兩片一樣的樹葉」認知到「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認可自我的獨特,欣賞和贊美他人的獨特,就在此處被啟發、開啟。

    孩子們分成不同的小組,小組中,每個孩子都找出各自身上最獨特的優勢,共同來完成屬於自己小組的「人物形象」,既是一次成功的團隊協作,也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各自的優點,建立自信。

    找一個代表自己的動物,然後一起頭腦風暴,寫出TA的優點,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強化自我認知,也獲得來自同伴的肯定:

    城市普通家庭的孩子表達出「我覺得自己沒有優點」的苦惱,而被她幫助的困境兒童卻給予她認可:你善良勇敢、你的手很好看。

    對自己的否定不僅存在於困境兒童,城市家庭的孩子同樣如此。同伴的鼓勵給予他們彼此莫大的力量

    賦予角色責任感,讓孩子們被期待:每個孩子都會有屬於自己的角色,大管家來服務大家的生活,比如幫老師準備教具,幫助打掃衛生;外交官負責整理小組的反應、對外溝通。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可能承擔不同的角色,不區分特需兒童和普通孩子,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機會、責任和義務。這種 被需要、被認同、被期待 對於特需兒童、有自我認知問題的困境兒童都非常有意義。

    我在現場看到7歲的小弟弟勇敢的向更大的哥哥表達感謝,看到身體有殘疾的孩子第一個站起來踴躍發言。

    老師分享他們的相處日常時也強調,不是誰來拯救誰,沒有誰是幫助者、被幫助者,孩子們以平等的姿態共處。不存在施舍,而是透過不同的情境設計,讓每一個孩子都意識到,自己也有能夠托舉另一個人的力量,同樣的,每個人也都可以坦然的接受來自別人的幫助。

    重要的是大家都在成長,都在活動中不斷的探索和接納自己,發現自己的優勢,也同時看到別人的不同和閃光點。認識到自己獨一無二,也在互動中學會協作和支持。

    夏令營這種特殊的生活情境再造,實際上也在讓孩子進行自我認知的再造:撕掉身上「壞孩子」「嬌生慣養」「沒有責任感」...的標簽,重新發現自己身上的可能。

    夏令營還有一個好處,是多元的融合,孩子能擁有更多的視角

    年齡的融合:每一組孩子都是混齡的,年長者學會照顧年幼者;

    家庭背景的融合:有困境兒童,也有城市家庭的小公主、小少爺;

    身有殘疾/智力障礙的特需兒童和普通兒童融合在一起。

    融合意味著多元,意味著多獲得一種視角。有了這樣的夏令營,身體健全的孩子才能在被蒙著眼睛、地上堆滿雜物的房間走過時,共情到眼盲孩子的感受,從而在心中種下善念。身處困境的孩子才能看到,看似幸福的同伴也有著覺得自己不夠好的苦惱,並在給予別人幫助中獲得力量。

    而在這種安全、可控的環境中,孩子們也能更充分的體驗如何面對失敗、如何面對沖突、如何接納自己的情緒。

    短短的夏令營固然不能改變困境兒童現實中的難題,但它為孩子們種下一顆自尊自愛自我認同的種子,種下一個希望。

    我們不能因為一件事情的幫助不夠宏大就放棄幫助,「毋以善小而不為」。

    哪怕有一個孩子從中受益,在面對未來的困境時,回憶起夏令營的感受,想起曾經有一位朋友對我如此欣賞、曾經有一位老師愛著我,並從中汲取了力量,這就是有意義的。

    補個後記。

    探營回來後,我去看了一些關於春暉博愛旗下公益專案的資料。

    幸運的是,春暉博愛針對困境兒童的幫助並不止步於一次夏令營。旗下的「春暉守望」面向處於困境的孩子,長期提供救助,有些孩子已經第三年參加類似的夏令營活動。除了夏令營,日常也會有服務到社區的春暉兒童督導員為孩子提供陪伴和支持,踐行自己的願景:每個孩子生命裏都有一個持續關愛他的成人。

    這個專案累計受益兒童已經有4萬2千多名留守及困境兒童。

    當孩子的情感持續得到回應和滋養,也更有能力獲得全面的發展。

    我後來看到春暉守望專案的一個小故事:

    一名母親去世、父親失蹤、只能住進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在春暉守望專案兒童工作督導員的支持下,撕掉了自己身上霸道、懷疑、不好惹的標簽,逐漸學會信任、接納和幫助他人。

    當人們問他:20年後你有什麽理想?

    他說:我想成為一名普通人。

    讓一個懷疑世界、自暴自棄的孩子,相信自己可以成為一名普通人,這本身,就是意義。

    @春暉博愛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