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2023年,中國航天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2023-12-31新聞

2023年,中國航天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中國航天2023年發射次數近70次,再創新高。這一年,我們跟隨中國航天的步伐「同程並跑」,也記錄了中國航天的許多重要瞬間。

△影片制作:總台空天逐夢融媒體創意工作室

1月4日,用於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的氫氧發動機完成高空模擬點火試車,點燃了中國航天2023年的第一把火。

1月21日,兔年新春來臨之際,國家航天局公布玉兔二號最新工程圖片,為大家送上來自月球的新春祝福。

2月,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青年科技人才群體集體亮相,他們擔負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行星探測工程飛行控制和航天器長期管理任務,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北京明白」。

2月,記者調研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當「火箭發動機」遇到「數碼化」,正是支撐高密度發射背後的秘訣。

2月16日,土耳其地震災害發生後,根據相關國際組織需求,中國緊急排程近20顆衛星對災區觀測47次,向國際共享災區影像數據共125景。

3月,記者專訪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獨家挖掘「航天員劉洋的太空日記」,大量航天員工作細節首次公開。

3月28日,國家航天局釋出高光譜綜合觀測衛星首批影像成果,共14幅影像,展現了該衛星在溫室氣體探測、地物精細分類、礦產資源調查等方面的重要套用成果。

3月30日,長征二號丁火箭成功發射宏圖一號01組衛星,國際首創的車輪式衛星編隊成功入軌,開展全天候對地觀測。

4月22日,航天科技集團六院釋出了三款為中國商業航天量身客製的液體火箭發動機,將有力促進中國商業航天發展,並有望助推中國常溫液體運載火箭更新換代。

4月24日,以第八個中國航天日為契機,國家航天局釋出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火星全球影像圖,並釋出了一系列中國未來深空探測的戰略及規劃。

5月10日,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成功發射,為中國空間站運送物資,空間站套用與發展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

5月17日,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第五十六顆衛星成功發射,北鬥導航「家族」再添「新星」。

5月21日,內地與澳門合作研制首顆科學衛星「澳門科學一號」成功發射,開辟了內地同澳門在航天等創新科技領域開展合作的新模式。

5月30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3名航天員順利進入中國空間站。

6月7日,力箭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箭26星,重新整理中國一箭多星發射紀錄。

6月15日,長征二號丁火箭成功發射一箭41星,一箭多星發射紀錄再次重新整理。

7月12日,中國載人登月初步方案公布,中國計劃在2030年前實作載人登陸月球。

7月12日下午,由中國自主研制的全球首款成功入軌飛行的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號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運載火箭在新型低成本液體推進劑套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7月22日,中國載人登月火箭長征十號主發動機完成了一次點火試車,驗證了火箭飛行任務對發動機的全部要求。

7月26日,新一代的火箭貯箱完成了低溫爆破試驗,將為中國後續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制打下基礎。

8月13日,世界首顆高軌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陸地探測四號01星成功發射。

10月,在第74屆國際宇航大會上,中國嫦娥五號團隊榮獲國際宇航科學院的最高團隊榮譽——「勞倫斯團隊獎」。在大會上,國家航天局還宣布,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將面向國際開放申請。

10月26日,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湯洪波、唐勝傑和江新林3名航天員順利進入中國空間站。

11月2日,液氧甲烷可重復使用驗證火箭雙曲線二號點火升空,約1分鐘後火箭在目標著陸點平穩著陸,標誌著中國商業航天在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11月16日,新一代海洋水色觀測衛星——海洋三號01星成功發射,該衛星可滿足中國海洋環境監測的主體業務需求,指標達到國際水色遙感衛星先進水平。

12月4日,埃及二號衛星成功發射,衛星由中國和埃及兩國聯合研制,衛星交付後將服務於埃及國土資源利用、水利、農業等領域。

12月10日,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遙感三十九號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域。本次發射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500次發射,再次重新整理了中國航天的新高度。

2024年,中國航天依然值得期待。中國空間站工程將陸續實施天舟七號貨運飛船、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天舟八號貨運飛船、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等4次飛行任務。

此外,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計劃於2024年實施發射。根據安排,嫦娥六號任務將開展月球背面采樣返回,增進人類對月球的認知。為增進國際合作,嫦娥六號任務搭載了4個國家的載荷和衛星專案。

與此同時,中國正在加快推進國際月球科研站大科學工程,希望更多國際夥伴加入,共同拓展人類認知疆域,為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總台央視記者 崔霞 陶嘉樹)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