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不斷完善

2024-09-26新聞
作者:張力(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秘書長、教育部原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75個春秋,在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可能只是短暫一瞬。75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書寫下了為實作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勠力同心、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的輝煌篇章。
在慶祝新中國75年華誕之際,重溫中國共產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撫今追昔,展望未來,將時刻提示並激勵著教育系統億萬師生員工和更多社會各界同仁,「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不懈奮鬥。
「重教尚學是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教育事業走過了由舊到新、由小到大的非凡歷程,實作了從文盲大國向教育大國、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這一重要論斷,高屋建瓴地總結了新中國教育波瀾壯闊的歷程,是我們深入領會新中國教育75年巨變的指南。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確立社會主義教育方針和教育制度基礎
「一唱雄雞天下白。」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夕,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消滅一切剝削制度,實作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作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在探索過程中,雖然幾經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以毛澤東同誌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結合新的實際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實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提出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確立了社會主義教育方針和教育制度基礎。從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到出台一系列黨和國家政策檔,尊重並保障了人民受教育的基本權利,全面摧毀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教育制度。
在黨領導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創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行程中,各級各類教育普及水平不斷提高。1949年至1978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從不到0.4%增至10%左右,小學學齡人口入學率從20%增至94%左右,初中階段毛入學率從3.1%到超過6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從1.1%增至35%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6‰開始接近3%。同時,城鄉持續大規模掃盲,全日制教育、業余教育和半工半讀教育共同發展,扭轉了近代以來長期積貧積弱、教育體系破敗雕零的局面,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人口八成不識字的狀況,中國人民的教育在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的年代,翻開嶄新的一頁,為新中國各行各業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增添了重要力量。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呈現蓬勃發展新局面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鄧小平同誌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圍繞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以江澤民同誌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加深了對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麽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錦濤同誌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行程中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作什麽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科學發展觀。在這一歷史時期,黨領導和支持開展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從新的實踐和時代特征出發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發展戰略、政治保證、祖國統一、外交和國際戰略、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作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同時,確立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重要指導方針,發出了教育事業發展和改革開放新的總動員令。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舉世矚目,中國實作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後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作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在黨領導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的行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呈現蓬勃發展的新局面。透過黨代會報告和中央全會檔,確定教育在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中的重要方位,於1985年、1994年、1999年和2010年,先後召開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與時俱進地確定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加快教育立法,制定實施跨世紀教育發展戰略規劃和改革舉措。
相比改革開放初期而言,2012年全國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64.5%,提高了50多個百分點;小學學齡人口入學率高達99.85%;初中階段毛入學率超過100%,城鄉全面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增至85.0%,達到基本普及的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30%,進入國際社會公認的大眾化階段,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持續發展,開始探索終身學習體系建設,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教育對外開放開辟新局面。到「十一五」期末,全國15歲及以上人口、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別達到9.08年和9.67年,全體國民素質水平明顯提高。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步入了「快車道」,為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顯著增強、打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攻堅戰,奠定了比較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體系主體框架基本確立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領導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作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分兩步走的重大戰略決策,即到2035年基本實作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域出發,堅持把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提出到2035年總體實作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的更高要求,並於2018年、2024年相繼召開全國教育大會進行具體部署。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域中,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培養什麽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深化了對中國教育事業的規律性認識,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了重要指導和根本遵循。新時代十多年來,黨和國家更加重視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著力推動教育事業全面發展,教育質素顯著提高,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教育公平保障水平穩步提升,教育支撐現代化建設能力顯著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體系的主體框架基本確立,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出了重要貢獻。
目前,中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作歷史性跨越,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2023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創91.1%的歷史新高,位於世界高收入國家水平;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從2012年的91.8%提高到95.7%,城鄉優質均衡發展乃至一體化正在探索實踐;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增至91.8%,接近全面普及,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結構逐漸調整最佳化;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進一步提高到60.2%,進入國際社會公認的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系統參與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更為積極主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不斷拓展。每年職業院校和高等學校向社會輸送數以千萬計專業技術人才後備力量,從業人員接受繼續教育培訓上億人次,教育數碼化戰略行動取得初步進展,網絡教育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為搭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終身學習立交橋抓緊做準備。教育綜合改革呈現協同創新、循序漸進的態勢,新時代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教育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從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看,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2023年,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1.05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4年,全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到2.5億。這在一定意義上表明,中國巨大的人口壓力正在迅速轉化成強大的人力資源,成為面對復興全域和百年變局、確保中國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根基之一。
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埋頭苦幹、勇毅前行
把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
「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新中國75年黨和人民教育事業形成的寶貴歷史經驗,正在化作新時代新征程奮力開拓、銳意進取的強大動力。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紮實貫徹黨的二十大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總體要求,深入落實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的具體部署,把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教育現代化必須緊密對標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求,在教育現代化的理念觀念、制度體系、內容方式、治理模式等方面,深化理論創新,不斷探索實踐。特別是立足於「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全域,「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要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形成推動高質素發展的倍增效應」。相應地,還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任重而道遠。
我們要圍繞「培養什麽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根本問題,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照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目標,進一步完善國民教育體系,持續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在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最佳化教育結構、保障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素等方面堅持守正創新。
新時代新征程,新目標新使命。錨定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目標,依據2035年中國總體實作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的戰略構想、施工藍圖和行動方案,凝聚教育系統同社會各界的高度共識和強大合力,借助教育數碼化和人工智能拓建廣義的教育和學習網絡,最佳化政府和市場配置教育和學習資源機制,為各類學習者提供更為便捷有效的教育和學習條件,築牢人一生中系統化的學習階段基礎,確保當今的教育和學習更好順應未來人們的發展需要,更加適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作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多樣化要求。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