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兩會申觀察|向更靈活的創新機制要新質生產力

2024-01-27新聞
新質生產力成為2024年上海兩會的熱詞並不讓人感到意外。
1月23日,上海市市長龔正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持續強化城市核心功能,持續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更好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聚焦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加快建設「(2+2)+(3+6)+(4+5)」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
2023年12月29日,上海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上海市促進線上新經濟健康發展的若幹政策措施】(簡稱【措施】)。【措施】特別提到,要打造支撐新質生產力的新型基礎設施,包括五個方面內容,分別是推動建設新一代算力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城市區塊鏈基礎設施、完善數據要素開放流通機制、提升人工智能大模型創新能力、探索建設規範先行的Web3.0生態。
上海兩會期間,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采訪了多位代表委員,圍繞如何形成新質生產力展開熱烈討論。
從未來及全國的高度發展新質生產力
上海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站在未來以及全國的高度來看,體現上海的功能定位。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全力落實新一輪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等高端產業集群。推動工業互聯網賦能制造業高質素發展,實施「智能機器人+」行動,率先開展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
「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領域的創新作為典型的新質生產力,如果有技術的規模性突破,又能夠順利落地進行市場化,那麽對產業變革、社會財富增長帶來的作用就非常明顯。上海是重要的戰略研發基地,又有豐富的實踐場景,應更有實力更有條件去做這些事情。」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教授曹建華說道。
2023年,上海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3.9%,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1.6萬億元。國際科創中心策源功能加快凸顯,科學智能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機構落戶,元宇宙、區塊鏈、高溫超導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行動啟動實施,技術合約成交額達到4850.2億元,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4萬家。
上海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智能制造推進處處長韓大東在上海兩會期間表示,「站在2024年的基礎上,要看2025年、2027年。要站在今後的視角去看,要站在全國的高度去看產業發展。上海的新質生產力怎麽來體現,就體現在上海的功能定位。」
長三角一體化也在助力新質生產力的形成。
韓大東表示,三年前,就開始謀劃長三角的城市分工合作,比如,各城市能不能產業鏈協作造一台工業機器人,最終形成一個鏈條。「我們所關註的創新已經不是一個概念,而是具體細化到某一個螺絲螺帽,這樣做才能讓整個產業鏈供應鏈既有自主化又有安全還有高度的核心競爭力。」
在長三角協同機制推動下,機器人產業鏈上下遊12家企業聯合攻關打造「全長三角造」機器人,目前已累計下線3100多台,產業鏈韌性和效率顯著提升。
向更靈活的創新機制要新質生產力
如何啟用科技創新機制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重要一環。
活躍的創新離不開風險資本的支持。
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統計,截至2023年三季度,註冊在上海的私募股權、創業投資管理人1843家、管理基金8865只、管理規模2.3萬億元,三項數據均位居全國前列,其中,上海的創投基金管理規模6150億元,位居全國之首。
1月10日,上海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促進上海股權投資行業高質素發展的若幹措施】,持續細化、最佳化「募、投、管、退」全流程、各環節服務,打造投早投小投科技的風向標,著力營造政府領投、機構跟投的氛圍,驅動更多資本成為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吸引更多投資機構落戶上海、長期發展。
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科技創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上海浦東科創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朱雲建議,要建立容錯機制,前沿科技投資要早進慢出,主動讓利、勇擔風險。在民營市場化資本不肯、不願、不敢投資的階段,要充分發揮國有創投機構在產業發展的壓艙石和基本面作用。投早、投小、投未來,要給予40%-50%,甚至70%的風險容忍度。建立科學考核機制,給予更長的投資和結束期、更高的管理費用以及更高比例的收益分成。
上海市政協常委、復星國際執行董事兼聯席行政總裁陳啟宇建議,大力支持市場主體參與科創基金的發展,結合當前情況來設立科創企業的紓困基金,使得在這些領域能夠幫助、扶持、留住、引進一批先進的科創企業,來夯實上海的科創企業產業基礎。
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務協調中心主任成鍵建議,整合各類專項基金成立產學研種子基金和導向基金,以急需支持的各類專案為切入點,協調資金使用,進一步探索將政府支持企業發展的資金交給創投和風投機構進行改革。
活躍的創新也離不開靈活的人才激勵機制。
成鍵建議,加大對科技人才的服務力度。除了為高端人才提供科研經費、稅收保險和就醫等全方位服務之外,更應加大對青年科研骨幹提供配套支持力度,透過人才公寓、住房和交通補貼、戶籍、社保、子女就學等方面給予有針對性的優惠政策,讓他們引得進、留得住,為上海的科創中心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曹建華則表示,可以支持高校教師技術入股、參與管理和共享成果,鼓勵研究人員深入企業一線,了解並解決新材料、新技術套用過程中的難題,給予相應的榮譽稱號和新考核機制,進一步助力科創領域「產學研」的融合。
近日中辦、國辦釋出的【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7年)】提出,允許取得永久居留資格的外籍科學家在浦東新區領銜承擔國家科技計劃專案、擔任新型研發機構法定代表人,吸引全球高層次人才牽頭負責科技創新專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