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對外工作必須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深化外事工作機制改革,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今年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二個十年」的開局之年。如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走深走實?本報約請三位專家研討交流。
■主持人:陳 瑜 本報記者
■嘉 賓:余南平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王義桅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
李開盛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
視覺中國
主持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守和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價值支撐,為人類文明朝著正確方向發展註入了強大精神動力,為共同建設美好世界提供了正確理念指引。如何深刻理解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豐富內涵、價值意蘊和實作路徑?
李開盛:當前世界變亂交織,加上個別國家為了維護霸權私利強化陣營對抗,國際社會面臨分裂的危險。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人類共同價值,有著豐富的時代內涵。一是集中了不同文明、國家、社會的價值追求。人類社會是豐富多彩的存在,在數千年甚至更加久遠的互動交融中,不同的文明、國家與社會也形成了超越地域的價值共識,而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這些共識在新時代新形勢下的集中概括。二是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歷史與文化的內在底蘊。和平與發展是思想上的認識底色和實踐中的根本追求,公平糊正義是在處理人與人、國與國關系中的基本準則,民主和自由則體現了與世界潮流共振過程中的開放與自信。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提出表明,中華民族始終是人類文明長河中的重要力量,在始終堅持傳承和不斷開放創新中形成了自己的文明內核與精神氣質。
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意蘊,可從三個方面理解:
一是物件上,針對當前國際社會突出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分析國際環境時指出:恃強淩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等霸權霸道霸淩行徑危害深重,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這些問題的產生有具體的原因,但從根本上看是西方強權政治思維產生的惡果。因此,要解決這些問題,短期內是靠有效的政策,長期來看則需要一種新的世界觀。
二是目標上,旨在謀求團結、合作,反對分裂、對抗。「全」「共同」是全人類共同價值觀這一概念的關鍵修飾詞,它表明中國在謀求和平與發展的過程中無意排斥和針對任何國家,體現了中國對於未來的強烈使命感與責任感,而這正是引領人類社會走過當前嚴峻國際環境所需要的精神氣質與實力擔當。
三是方法上,充分踐行文明互鑒,追求實作各國家、社會和文明之間利益與認識的最大公因數。
在實作路徑上,必須看到實作全人類共同價值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它既離不開推動各國采取具體的政策以提供有利於全人類共同價值落實的現實環境,更離不開包括政府、社會、國際組織等在內的各方共同努力。一是要反對錯誤的世界觀。特別是從根本上拋棄西方國際政治思想與實踐話語中的權力邏輯,確立以人民為中心、以發展為導向的思想認識與政策邏輯。二是要維護正確的國際秩序,特別是堅持並行展好以聯合國及其憲章為核心的全球治理體系,反對重新強化結盟對抗,反對包括破壞世貿組織功能在內的破壞全球治理體系與規則的行為。三是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特別是需要從廣大全球南方國家汲取團結的力量,讓金磚國家、上合組織、APEC等包容性、開放性的國際組織發揮更大的作用。
余南平: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價值意蘊具有超越性、時代性和實踐性。超越性指的是全人類共同價值超越了不同國家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和歷史文化差異,凝聚了人類不同文明的價值共識,畫出了世界各國人民普遍認同的價值理念的最大同心圓,找到了世界各國人民共同追求的最大公因數。時代性指的是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人類共同價值作為順應時代變革的必然要求,深刻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大方向。實踐性指的是全人類共同價值不能夠僅僅停留在上層建築的層面,而是要在現實的國際環境中進行務實有效的實踐。
就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而言,一方面,最佳化國際傳播是全人類共同價值走向世界的關鍵。中國需要加強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以促進其在全球範圍內的廣泛傳播和深入人心。同時,唯物主義認識觀也強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踐行與傳揚,同樣也需要強大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因此,需要透過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讓實實在在的經濟合作發展為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國際傳播提供有力支撐。另一方面,將全人類共同價值踐行嵌入外交政策是其實踐套用的重要途徑。
王義桅: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提出有三個背景:第一,回答中國之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追求什麽價值理念?今天,在「四個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基礎上,我們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際上倡導全人類共同價值,這是和而不同傳統文化的時代昇華,也是中國從崛起到復興自我定位變化推動外交敘事變遷的結果。
第二,回答時代之問: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麽?近些年來,全球化出現明顯逆轉,人類有沒有共同價值呢?今天講的「一體」,是全人類共同價值而不是人類共同價值觀,不是價值觀的對立,或者打著人類旗號將自己的價值觀包裝為普世的,混淆普世與普適性,所以我們強調全人類共同價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應成為全球化的核心價值觀。
第三,世界之問:未來的世界會更好嗎?梁漱溟之問——「這個世界會好嗎?」今天更為嚴峻和急迫。人工智能、氣候變遷等人類面臨的嶄新的挑戰,昭示著從工業文明到數碼文明、生態文明的人類文明轉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國際社會有沒有價值共識,或者共同價值?這關系著人類文明的未來走向。
所以,從中國與世界關系的包容性界定,對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平等有序的政治多極化的主流價值塑造,同時對人類未來走向的引領、設計和判斷,是全人類共同價值提出的三個背景、展示的三大意義。
主持人:去年底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為戰略引領」。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並明確提出「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如何推進「三大全球倡議」走深走實,引領共謀發展、共築安全、共興文明的國際潮流?
李開盛:首先是要深刻領會三大倡議之間的關系,全面推進三大倡議建設。三大倡議分別聚焦安全、發展與文明,針對的是當前人類社會面臨的突出問題,並相應謀劃統籌解決辦法。安全是追求發展的前提,發展是推進安全的保障,而文明則是從思想與認識層面為兩大物質目標提供深層動力源。所以,三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要全面落實就必須統籌推進。當前,全球治理面臨深刻挑戰,地緣政治攪亂國家間合作,民粹主義阻礙全球化行程,國際社會很難拿出並落實全面解決「三霸」「四赤字」的解決方案,中國提出的三大倡議彼此配合,為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了思想引領與系統方案。
其次是要推進三大倡議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有機結合,繼續為國際社會提供有效公共品。「一帶一路」倡議推行十多年來,在推進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政策、貿易、金融、人文相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就為後續中國的各項政策倡議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安全、發展和文明三大倡議的提出,分別針對「一帶一路」倡議在推行過程中面臨的深層次難題,其實施成為在新時代新階段實作「一帶一路」倡議高質素發展的關鍵。因此,統籌規劃、協調發展是今後全面推進三大倡議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必然需要,也有利於產生更加有效的政策動能,更好地服務於國際社會。
最後是要建設全球文明踐行機制,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中國精神」。建設全球文明踐行機制之所以重要,根本原因是維護國際安全、促進全球發展都需要文明這一層面的精神與認識保障,都需要把這一「形而上」的資源變為促進「形而下」領域進步的深層動力。但文明互鑒的開展和精神共識的形成不是一個完全自發完成的過程,急需世界各國從機制上強化文明交流的力度。對中國來說,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則是從原來主要在物質的和平、發展領域提供中國方案,進一步提升為在「形而上」領域為世界提供「中國精神」,並透過「中國精神」進一步豐富「中國方案」。
王義桅:三大倡議對應的發展、安全、文明三個維度,有非常明顯的時代性和針對性。發展是解決人類一切問題的總鑰匙。但是,現在的發展面臨很大的困境,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的問題,也是已開發國家的問題。中文裏的「發展」比英文的development含義更加豐富,表達了【易經】的「變」,文明要適應環境之變、時代之變。「安全」在英文裏有security和safety之別,中文裏是一體的,更抽象。另外,文明與civilization也不對應,因為西方講文明是文化的精華,文化是多樣的,而我們講文化是文明的精華,文明也是多樣的。費孝通先生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其中「美」就有「文明」的涵義。如果你自己都不是文明,而是「美」別人的文明,就陷入文明-野蠻、先進-落後的二元敘事陷阱。
怎麽去把三大倡議變成現實?全球文明倡議的踐行機制也有三部曲:第一,成為自己,發展好自己,搞好自身安全,自信自己是文明的。過去,發展是少數國家的專利而非世界各國人民的權利;安全更是依附於人、不可靠的選擇,無法企及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續安全;文明是一種話語霸權,要告別之,各文其明,各明其文。第二,成就對方:透過合作實作共同發展和共同安全,透過文明交流互鑒實作共同文明。世界不同文明不是一種對立的、沖突的關系,是爭奇鬥艷,萬類霜天競自由,成就人類文明百花園的姹紫嫣紅。具體的機制,從國內到國際,從雙邊到多邊,由內而外,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將合作機制化。第三,成就世界:共同發展、共同安全、共同文明。全球發展倡議、安全倡議與文明倡議的落地,不僅能夠助力實作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後SDG議程,實作持久和平、共同安全,服務於再造全球化底層邏輯、最佳化全球治理生態體系,還能夠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組織。
余南平:在推進「三大全球倡議」的過程中,需要加強不同文化間的溝通與了解,推動務實合作與專案落地,持續發揮中國的引領作用。應該認識到,對中國而言,拓展國際宣傳與強化溝通能力是彌合文化差異的至關重要的一環。當前,相較於中國的經濟實力,中國的國際話語權與對外傳播能力明顯處於弱勢地位。因此,中國需充分利用多邊外交場合、國際會議及國際媒體等多元渠道,廣泛傳播「三大全球倡議」的核心理念與顯著成果,以期獲得國際社會的深度理解與廣泛支持。同時,強化與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及智庫等機構的緊密合作,協同推動三大倡議的深入實施與不斷拓展。而其中推動務實的經貿合作,推動惠及民生與發展的專案落地是關鍵所在。因此,中國應鼓勵並支持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積極地參與三大倡議的落實工作,以確保相關專案在全球各國得以順利實施並取得實效。另外,也需加強對外合作專案的監督與建立相應的評估機制,以確保對外合作專案成果能夠真正惠及當地民眾,實作可持續發展。作為「三大全球倡議」的提出國與核心推動者,中國應持續發揮引領作用,透過自身實際行動為國際社會樹立新的發展合作典範,同時加強與其他國家的溝通協調與合作配合,共同推動三大倡議向更深層次、更實的領域發展。
主持人: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是「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員,始終是推動「全球南方」發展振興的中堅力量。前不久成功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被外媒認為點亮「全球南方時刻」。中國如何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為「全球南方」合作共贏帶來更大機遇?
余南平:中國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的過程中,已經體現了中國和西方霸權主義國家截然不同的利益觀。中國自古以來的「義利之辯」已經揭示了中國獨特的利益觀。人類命運共同體則是在全球範圍內構建了「全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全人類需要共同富裕」的新共識。這種新共識不僅將成為當代和未來中國人的對外關系構建思想底色和行動綱領,而且,在思想認識等上層建築領域也塑造了中國在處理「全球南方」合作中所秉持的「仁愛」的思想底色。同時,在全球經濟基礎新發展的構建中,中國和全球南方國家正在透過共建健康的利益迴圈新機制,以期建立全球國家間合作新模式。
今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成功舉辦,便是中國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推動「全球南方」發展建設的生動例證。
王義桅:全球南方概念很時興,它不是發展中國家換個稱號,而是有獨立自主性的發展中國家,源頭是不結盟運動、萬隆會議精神。明確政治內容很重要,否則就會陷入發展經濟學、發展政治學的陷阱。
中國要推動全球治理向以人民為中心而不是以資本為中心的方向發展。為此,我們就要在全球治理中貫徹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機制,同時加強全球南方的團結合作,深化中國和全球南方合作機制,尤其是不同地區不同領域合作機制。
李開盛:把發展置於全球議程更加優先的位置,是中國與全球南方國家的共同利益。對全球南方國家來說,只有推動發展話語而不是權力競爭話語占據世界頭號議程,他們才可能獲得更多資源與幫助,才有可能在自力更生與國際協助相結合的基礎上實作可持續發展。對中國來說,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較為突出,推進經濟社會高質素發展正處於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吃勁階段。發展才是硬道理,仍然是中國需要長期堅持的治國理政理念的核心。由於國際分工以及資源稟賦的不同,中國與廣大全球南方國家具有廣泛的發展合作基礎,「一帶一路」倡議正是因此而獲得了豐富的發展成果。也正因如此,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得到了廣大非洲國家的歡迎,中國提出的十大夥伴行動,也將深化中非合作,引領全球南方的現代化。
放眼未來,積極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是推動全球南方發展的關鍵。全球南方的發展之所以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歸根到底是全球南方國家在當前全球治理體系改革中沒有足夠的話語權,以及全球治理體系受到地緣政治的巨大沖擊。因此,要改變這一狀況,首先就是要維護以聯合國及其憲章為核心的全球治理體系,確保有利於全球南方的治理架構能夠得以正常執行。接下來,則是要繼續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讓全球南方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中獲得更多話語權。最後,中國要發揮其全球夥伴關系網絡、包括中非合作論壇在內的各類雙邊多邊機制平台的作用,進一步為全球南方發展提供實質支持。
作者:
編輯:陳瑜責任編輯:楊逸淇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