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載人登月有望了!神舟十九號一個大動作,重新整理美國記錄

2024-12-22新聞

向世界宣布,航天員用9小時創紀錄!中國這次贏麻了

就在不久前,中國又一次站上了國際航天舞台的聚光燈下。神舟十九號的三位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和王浩澤——用9小時的太空行走,覆寫了人類太空漫步的歷史。

這一壯舉讓全球媒體紛紛側目,而中國航天員以一種低調而自信的姿態,繼續重新整理著屬於自己的紀錄。你可能會問, 這個9小時到底意味著什麽? 如果我們將鏡頭拉長,會發現這不僅重新整理世界新紀錄,還展示出中國航天實力。

1、 神舟十九號一個大動作,重新整理記錄

我們知道,曾經由美國太空人占士·沃斯和蘇珊·赫爾姆斯保持的8小時56分鐘的紀錄,在2001年就已經塵封,而如今,這樣的紀錄在中國面前已成過去。

印度時報等國際媒體紛紛聚焦這一壯舉,甚至有人認為, 中國有望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實作載人登月的國家。

需要強調的是,這9小時的壯舉從不是偶然,而是中國航天技術綜合實力的一次集中展示。

在這9個小時裏,航天員們 不光 完成了太空散步,他們還執行了空間站碎片防護裝置的安裝、艙外器材設施的巡檢與處置工作 ,這些都需要精準度極高的操作與團隊的完美配合。

這時候,有心人士註意到,基於設計, 中國 「飛天」航天服只支持8小時工作時間, 中國航天員為何能堅持9小時的出艙活動?

這其實得益於航天工程中的設計余量原則。我們的「飛天」第二代航天服在理論上支持8小時,但其內在系統和材料的冗余設計,允許實際使用時間超過標定時長,從而確保安全。

2、 高風險 太空行走

更重要的是,不只是器材優秀,背後的合作團隊更是具備驚人的默契。

從地面到太空, 一個個關鍵問題的解決,需要在地面和艙內航天員之間形成無縫的天地協作。 而這樣的配合,也正是中國航天任務不斷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畢竟,太空行走從來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它伴隨著我們所無法想象的 高風險:復雜的太空環境包括溫度劇烈變化、微小空間碎片的威脅、輻射等等,都對航天員構成了潛在威脅。

因此,每一次出艙活動,都仿佛是一場高風險賭局。

曾經, 中國航天員劉伯明在神舟十二號任務中,就因突遇異常輻射而被緊急召回艙內。 即便如此,這種高風險並未阻擋我們探索太空的腳步,相反,它成為了我們不斷磨礪與成長的催化劑。

3、機械臂為何不能替代航天員出艙?

談到出艙的風險,自然也繞不開機械臂。

中國空間站的機械臂系統確實堪稱強大,它整合了多個學科,包括機械、電子、熱控、視覺和動力學。 被視為太空中的「全能選手」。

其中,大型電腦械臂由兩段臂桿組成,展開後長達10.2米,這種設計使其具備高負載自重比,可以輕松進行物體搬移及艙外作業的輔助。

相比之下,小型機械臂雖然只有5米長,卻在定位和定姿精度上超越了大型電腦械臂,主要負責支持航天員完成太空行走、器材監測、物資搬運、維護設施等六大任務。不僅如此,大小機械臂還能透過特別的級聯裝置協同工作。

然而,這些機械臂卻無法完全替代太空人執行所有任務。

比如,在空間站組合體的狹小部位,需要精細調整安裝的器材,或者是必要的技術維護,依然需要人類親自出艙進行操作。

或許,未來隨著智能科技的進步,我們能研發出更為先進的機器人作業系統,但目前,人類仍是太空行走的重要組成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