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法國主串流媒體【世界報】發文,就中歐在電動汽車領域出現的貿易摩擦,說出了一番反省論調。文章強調,哪怕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歐洲也不會成為「冠軍」。
數月以來,歐盟一直堅持對產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哪怕中方多次交涉,成員國內部份歧嚴重,歐盟也不肯放棄相關政策。
現在,西方在此事上出現反省跡象,其實並不奇怪,但出面的是法國媒體,說實話就比較令人意外的。
畢竟,在對華加征關稅這件事上,法國是最為積極的歐洲國家,甚至長期遊說其他成員國。
![](https://img.jasve.com/2025-1/8507011eac14b4d26df64c20c44a580b.webp)
歐盟對中國電車加征關稅
為何法國人認為這條路走錯了呢?主要原因恐怕有兩個。
首先,俗話說槍打出頭鳥,法國大力宣揚制裁中國電車,自然會遭到中方的反制,產自法國的葡萄酒行業率先挨了一記重拳,其他奢侈品行業也人人自危。
其次,在打壓中國車企後,歐洲的汽車產業並沒有如其預想的那樣,大幅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反而陷入了泥沼,沒了中企的幫助,導致汽車成本變高,消費形勢持續走低。
這個時候,歐洲才突然醒悟,被其視為競爭者的中國企業,實則與歐洲企業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只不過,歐盟出於政治目的,不願看到中企在歐洲蓬勃發展,逐漸在電動汽車領域占據主導地位。
![](https://img.jasve.com/2025-1/51bad03373203bb061ee4ad728ca9e43.webp)
電車生產離不開中國
然而,歐盟曾經定下目標,承諾要在2035年的時候,走在氣候轉型最前沿,不再在歐盟境內銷售燃油車,將市場全面轉向電動汽車。
但在法媒看來,如果在針對中國電動汽車這件事上,歐盟不做出反省,將難以履行這項承諾。原因也很簡單,歐洲沒有中國那樣的技術支持。
事實上,主導著電池技術和關鍵原材料的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早已擁有無從替代的地位,積極進行技術合作,才是歐洲車企提升競爭力的有效方式,反之則要經歷更久的本土開發。
然而,哪怕歐洲開發出了相關技術,在價格上也有著劣勢,這也構成了一個「怪圈」,用現成的中企技術反而會更有利。更何況,中國市場已經占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的70%,留給歐洲的還有多少時間呢?
![](https://img.jasve.com/2025-1/7c701842f68ccd9cbcbfe96574ca8f5d.webp)
中歐關系
這恐怕也是為什麽,法國媒體會發出反省和告誡之聲,在能力不足的情況下,盲目尋求對抗只會傷及自身,政治口號並不能憑空變成先進技術,重返合作才是雙贏的正確道路。
此外,因為俄烏沖突,歐洲的經濟已經受到嚴重沖擊,如果歐盟繼續跟中國對抗,受到的影響遠不止「一加一」那麽簡單。要知道,因為經濟問題,已經有不少歐洲國家陷入政治分裂了。
只不過,這個道理恐怕歐盟內部也懂,但能否真正擺脫美國的政治影響,就要看歐洲自己的選擇了。
這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不改變「美主歐從」的政治現狀,歐洲的利益只會繼續淪為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