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顯績」和「潛績」要一起考、同步看

2024-01-09新聞

來源:1月9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丁靜 熊琳

政績考核是引導領導幹部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的指揮棒,關系黨中央決策部署能否切實落地、經濟社會高質素發展能否穩步推進。但有部份基層幹部反映,有些地方將看得見、見效快、影響大的「顯績」作為考核重點,容易忽略那些精力投入多、時間戰線長、見效不明顯的「潛績」。

重「顯績」而輕「潛績」,容易催生急功近利的政績觀,不利於推崇腳踏實地、「幹當前,想長遠」的幹事作風。為解決這一痼疾,不少地方已經在行動。比如,北京市委辦公廳近日印發檔,明確要求進一步完善平時考核、年度考核、任期考核體系,切實考準考實幹部「顯績」和「潛績」,推動幹部多做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得民心的事。

明確「顯績」「潛績」一起考,要求「澤被長久」而非「竭澤而漁」,傳遞了積極導向。習近平同誌在【之江新語】的【「潛績」與「顯績」】一文中就曾提到:我們常講的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誇獎……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多做埋頭苦幹的實事,不求急功近利的「顯績」,創造澤被後人的「潛績」。

「顯績」「潛績」一起考、同步看,難度不低、挑戰不小,卻是客觀、全面、公正評價幹部的科學方法,也是激勵領導幹部應對挑戰、深化改革、實作高質素發展的正確導向。

重「顯績」也重「潛績」,有助於扭轉急功近利、形式主義政績觀。前段時間,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通報在耕地復墾中「移栽掛穗玉米」,應付式解決耕地「非農化」問題;此前也有媒體報道一些地方熱衷追求立竿見影的政績,不惜在土地荒漠化、沙漠化地區和重度鹽堿地安排耕地占補平衡專案,欠下產能虧損賬、生態虧欠賬的案例。這些急功近利、罔顧基層實際情況和事物發展規律的荒謬做法,是典型的形式主義。如果任由這樣的「顯績」拿到考核「高分」,勢必傷害一些幹部抓「潛績」的務實擔當,不利於引導幹部幹真事創真業。

重「顯績」也重「潛績」,有利於引導幹部抓鐵有痕、踏石留印啃「硬骨頭」。基層有些工作,短期內難以出成績,需要久久為功,需要「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有些還需要突破改革進入深水區後凸顯出來的一些體制、機制障礙。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花大力氣、蹚深水區,還可能「吃力不討好」。如果給這樣的「潛績」設加分項,必能激勵幹部大膽嘗試、勇挑重擔。

重「顯績」也重「潛績」,有助於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顯績」與「潛績」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潛」是「顯」的基礎,「顯」是「潛」的結果。北鬥組網、嫦娥探月、天問探火……這些無一不是默默無聞、長期積累形成的「顯績」。在新時代的征途上,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作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都是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重視考核「潛績」,才能激勵黨員幹部循序漸進、穩紮穩打,以量變積累質變,創造長久基業、完成長遠大計。

建立科學的幹部考核辦法,需要不斷地改進完善。完善考核體系要從多處著手,擺在首位的是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指標。對基層來說,既要關註重點工作、重大工程等「硬專案」,也要設定就業率、困難群眾保障、「新官理舊賬」等「軟杠杠」。在指標體系設定中,確立中長期考核指標,把堅持和完善前任正確發展思路作為考核評價的重點內容,有助於引導基層「一棒接著一棒幹」。

考評指標能否有效發揮作用,還與考核方法密切相關。在多樣化、多維度、多形態的經濟社會發展任務面前,「一刀切」的考核方法已不適用,需要更多精細化、精準化、個人化的考核方案。比如,綜合運用歷史縱向對比、區域橫向比較、內外環境同期分析等方法,仔細研判考核物件所做的抓眼前、求當下與打基礎、利長遠的事,甄別幹部「潛績」。

透過考核,把那些紮紮實實幹事業、默默無聞作貢獻的幹部辨識出來、使用起來,讓吃苦者吃香、有為者有位,才能「用好一個人激勵一大片」,引導各級幹部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挺膺擔當、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