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丁文婷 2024年1月2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7年)】(以下簡稱【方案】)釋出,引發廣泛關註。
【方案】明確,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賦予浦東新區更大自主權,支持推進更深層次改革、更高水平開放,為浦東新區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提供支撐,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更好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具體來看,【方案】對浦東新區的進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了哪些要求,有怎樣的突破,有哪些值得關註的亮點和重點?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對【方案】進行了解讀。
制度性的開放
陸銘認為,在科創和城市發展方面,【方案】最大的突破在於面向了國內、國際兩個雙迴圈。從國際上看,【方案】為吸引人才在國內參與科技創新提供了更多便利,比如為外籍人才提供入出境和停居留便利。
「當前中國面臨的是更高水平的開放,也面臨著如何對接國際通行的規則問題。」在陸銘看來,【方案】最重要的點在於制度性開放,從多方面、多角度提出了制度性的開放方式。
比如【方案】提到,「圍繞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互銜接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率先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實行更大程度的壓力測試,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為全國制度型開放探索經驗」,具體方面提到「探索有序放寬電信服務、醫療健康等服務消費市場外資準入限制」。
在人才方面,【方案】提出,要建設國際人才發展引領區,在外籍人士擔任企業法定代表人、承擔科創專案、為外籍人員在上海居住和生活創造條件等方面也都做了明確表述。「這都表明,國家希望浦東新區能夠更多地在制度性開放方面引領全國的一種積極態度」。
此外,【方案】再次強調了積分落戶制度的改革。陸銘認為,這說明,目前我們不僅需要各種各樣的國際頂尖人才,對城市發展具有更廣泛意義的多元化、多技能結構的人才需求也得到了重視。
【方案】還進一步強調了「鼓勵根據實際擴大公共服務範圍、提高服務標準,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在陸銘看來,這樣的政策發展目標落在了政府側,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要強調深化改革。其中特別亮眼的是「將政務履約、守諾服務納入政府績效評價體系體系」。陸銘認為,這既體現了加強法治,也體現了政府自身深化改革的要求。
城鄉深度融合發展
浦東引領區的建設和發展,一定會對土地產生更多的要求。【方案】提到,「最佳化永久基本農田以外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審批機制」,陸銘認為,在這一點上,可以進一步解放思想,發揮浦東在地理位置和制度創新兩方面的優勢,根據產業發展和人民居住的需求規劃用地的規模和用途。
「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要發揮比較優勢,這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在陸銘看來,浦東新區除極個別比較偏遠的地區外,絕大部份浦東新區區轄範圍都非常重要,要麽位於交通基礎設施的節點,要麽是新城建設的中心點,或者類似陸家嘴、張江的產業集聚地區。
這些地方的比較優勢是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產業和居住用途功能的提升勢必會帶來農業用地相應減少,尤其在軌域交通沿線和軌域交通站點附近。「要加強土地的開發和利用,才能真正高效率地使用土地,釋放出浦東新區引領全國發展的作用」。
實際上,大城市占地面積在整個國家範圍內來看比重並不大,陸銘認為,應該更多地透過將農業用地向建設用地進行轉化,提升地區制造業和服務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同時,也要強調高效利用建設用地,避免盲目開發,脫離實際產業和居住的需求。
不論是浦東新區建設,還是在未來其他大城市的發展中,要積極推進居住、產業、商服、公共服務等各種綜合用途用地的規劃,避免單一功能的規劃導致「職住分離」,居住和消費之間分離,加劇城市的交通流量和擁堵。「從未來城市發展的角度看,浦東新區如果能夠在農業用地轉向建設用地的相關政策上有所突破,並進行推廣,是有利於一些特大、超大城市與周邊中小城市進行跨行政邊界的資源配置和統一發展,對形成都市圈能夠有所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