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AMC(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中國華融今日(1月26日)摘牌,中國中信金融資產正式掛牌。
中國中信金融資產(原中國華融)26日公告稱,公司已於25日完成了公司名稱及公司章程的變更登記/備案手續,並取得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換發的營業執照。公司正式由「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中國中信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營業執照其他內容不變。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中國中信金融資產已在26日上午完成掛牌,官網已經同步更名,公司簡介也已更新。這也意味著,存在了25年的四大AMC迎來一個重要變化。
此前2023年11月15日晚間,中國華融釋出重磅公告稱,根據本公司整體戰略規劃及定位,為進一步提升品牌影響力,董事會建議公司更名為中信金融資產,全名由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中國中信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司徽將與中信集團保持一致。公司章程也將進行相應修訂(詳見報道【全國性AMC不再有華融:中國華融擬更名中國中信金融資產,全面融入中信集團】)。
對於更名原因,中國華融此前在公告中表示,2022年以來,公司圍繞中信集團「五五三」戰略,制定「一三五」發展戰略,紮實推進各項工作,已形成整體向好的發展態勢。此次實施更名,有利於體現本公司深化改革、化險取得的積極成效,展現積極的精神面貌,樹立全新的企業形象;有助於依托中信集團品牌價值,促進業務開展,進一步推動本公司高質素轉型發展;也有利於突出公司的行業特征與牌照優勢,體現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體系穩定的功能定位,彰顯企業價值。
之後,更名及修訂公司章程的議案經股東大會批準,並於近日取得了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核準。此次更名,中國華融33家分支機構名稱也將相應變更。
中國華融成立於1999年11月1日,是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化解金融風險,促進國有銀行改革和國有企業脫困而成立的四大國有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之一。主要業務包括不良資產經營、金融服務業務,以及資產管理和投資業務,其中不良資產經營是公司的核心業務,涵蓋「問題資產處置、問題專案盤活、問題企業重組、危機機構救助」四大業務功能。2012年9月28日,公司整體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0月30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機板上市。
2021年,中國華融透過非公開發行內資股和H股完成了來自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中保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遠洋資本控股有限公司五大機構共計420億元的引戰增資,中信集團隨後還接手了財政部持有的中國華融3%、合計24.07億股的內資股,並由此躍升至中國華融第一大股東。上述股權權益變動於2023年3月正式完成,最新持股比例為26.46%。
目前,中國中信金融資產股東包括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財政部、中保融信私募基金有限公司、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等。隨著股權架構變化,公司管理層也進行了全面「換血」,中信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劉正均接任王占峰,出任中國華融董事長;曾長期任職於中信信托並兼任中信旅遊集團董事長的李子民成為新任執行董事、總裁,公司副總裁、財務總監朱文輝,總裁助理、首席風險官溫金祥也來自中信系。
作為全國性資產管理公司(AMC),中國華融擬變更的新名稱在保留「國」字頭的同時,進一步體現了股東背景的變化,並強調了「金融資產管理」這一業務內容。有市場分析認為,這一方面彰顯了中信集團的全面支持,有利於公司甩掉歷史「包袱」,實作重新出發;另一方面,新名稱對中國華融作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功能定位體現更為清晰,符合監管部門長期對AMC進一步回歸主業的要求。
1月22日中國華融披露的盈利預告顯示,公司2023年預計實作歸母凈利潤10億~20億元,成功扭虧。此前繼2020年千億虧損、2021年艱難扭虧之後,中國華融在2022年上半年再次陷入虧損,隨著中信集團入駐、改革化險聚焦主業,公司經營逐步回到正軌。這也是公司以「中國華融」名義發出的最後一份財務數據。
從四大AMC資產規模來看,截至2022年末,中國信達總資產為16159.89億元;中國東方總資產為12479億元;瘦身後的中國中信金融資產總資產為9553.26億元。中國長城截至2021年末總資產為6428.7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