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鄔達克紀念館即將暫時閉館,市民排長隊前來告別

2024-02-02新聞

2月4日起,位於上海市長寧區番禺路129弄的鄔達克紀念館將暫時閉館。得知這一訊息,不少市民前來參觀留影,與這座開館11年的建築「告別」。

鄔達克紀念館

「家住得近的朋友可以明天上午再早點過來,住得遠的和外地來的觀眾我們盡量保證大家進館參觀。」2月2日下午,館長劉素華在館外面對排隊的觀眾們說道。對於絡繹不絕的訪客,劉素華一半欣慰,一半擔憂,「在過去的十多年裏,我們讓越來越多的上海市民遊客了解到鄔達克和他設計的建築,但是現在,我們無力繼續營運這座紀念館了」,她向澎湃新聞說道。

修葺前的鄔達克舊居

2013年1月,在對鄔達克舊居主樓內外進行了近兩年的修繕後,紀念館於鄔達克誕辰120周年當天開幕,至今已有超過100萬人次走進過這座紀念館。

該建築建成於1930年,由主樓、輔樓、連廊、車庫、庭院組成。陡峭的紅瓦屋頂、對稱的山形墻、高聳的煙囪、哥特風三連列窗……正是典型的英國鄉村都鐸風格,在鄔達克以往的作品中並不多見。建築的外部造型也極為考究,例如車庫上方的鑄鐵裝飾物,是鄔達克在父親去世後從家鄉漂洋過海帶回的家徽。劉素華介紹,這個裝飾物是她根據模糊的老照片,在推敲下復原的。她還回憶道,修繕舊居時,工人曾在西南屋脊上發現了一個不知何用途的固定構件,她阻止了工人鋸除它,尋找資料,最終在鄔達克自己拍攝的16mm的菲林裏,知道了這是固定屋脊上的飛鳥設計底座。

鄔達克紀念館內部

鄔達克於1918至1947年旅滬,在上海留下超過百余幢種類廣泛、風格多元的建築遺產。在上海,人們常常能與他的建築不期而遇,這些建築經歲月沈澱,成為了經典的上海符號和城市記憶。其中25幢被列入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名錄,包括「遠東第一高樓」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百樂門歌舞廳、沐恩堂、市三女中五四樓等。

在如今鄔達克紀念館的西南山墻面,煙囪和飛鳥設計高高聳立,粗糲的白墻襯托著陡峭的屋面、老虎窗,鄔達克為餵養鴿子而設計的休憩平台,則與落棲在此的飛鳥交相輝映。如今紀念館的入口,就是從前客人來訪時走的西南門廊,穿過門廊所見的敞亮空間,便是當年的起居室,現作為陳列室使用。戴上3D眼鏡,觀眾可以在這裏看到立體版的綠房子、孫科別墅、「愛神花園」等鄔達克作品的影片介紹。陳列室中間的玻璃櫃展示著不同國家出版的關於鄔達克的書籍和珍貴資料,其中有一張貝聿銘給鄔達克女兒的信箋,上頭有一句寫道,「鄔達克的建築過去是,現在是,並將永遠是上海城市輪廓的一抹亮色。」

鄔達克紀念館內

「建築本來就是一座城市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城市歷史的容器。在過去的十多年裏,我們透過一個個專案的策劃,帶領更多的人去閱讀它,了解它,」劉素華告訴澎湃新聞。鄔達克紀念館剛剛開放時,很多市民只知道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但未必了解建築背後的設計師。

劉素華介紹,他們從2015年12月起舉辦「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每屆文化月都會有一個展覽貫穿始終,首屆展覽主題是「走進鄔達克」文博展;2016年第二屆文化月的展覽主題是「愛屋·及鄔」藝術展;之後的文化月相繼舉辦了「此處是吾鄉」攝影展、「城市記憶」繪畫展、「上海鄔達克建築3D影像展」「寄給鄔達克的畫信」「老房子遇上漫畫家」等展覽。在這些「文化月」的活動中,鄔達克紀念館逐漸走入公眾,讓更多的人了解城市的建築歷史與文化。

劉素華介紹,開館之初,她曾沿著鄔達克的生活軌跡,前往北美與歐洲各地,與鄔達克的後裔溝通,獲得了一批珍貴的史料。如今,紀念館將暫時關閉,但已經有機構與劉素華聯系,希望能繼續展出這些史料。「希望我離開後,這個城市有比我更有能力、更有實力的機構或人接棒紀念館。」劉素華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