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攝影收藏㉘|劉鋼:我不同意「老照片不是藝術品」這一觀點

2024-01-03新聞

【編者按】

在2023年末的集美·阿勒斯攝影季「藏家故事」單元中,由肖瑞昀策劃的「歷史的第三只眼」展出了收藏家劉鋼珍藏的清末美軍大白艦隊訪廈影集以及陳亞元收藏的與大白艦隊訪廈這一歷史事件相關的物件。其中,影集收錄了記錄1908年美國艦隊存取廈門全過程的38張原版蛋白影像,是廈門作為中國近代通商口岸的歷史見證。

影集的收藏者劉鋼是一位律師,他有著30多年藝術品收藏經歷,是中國大陸最早收藏當代藝術的藏家之一。他還是一位古籍、古地圖收藏家,並以其獨特的品位,建立起一套中國油畫系列收藏。同時,劉鋼也樂於分享,2006年,他將收藏的1763年【天下全輿總圖】(1418年【天下諸番識貢圖】摹本)公布於眾,引起很大反響。2009年又出版了【古地圖密碼】一書,引起中國地圖史學界的關註。可以說,收藏既是他的興趣,也是他研究的物件。那麽,對這樣一位涉獵廣泛的藏家來說,與攝影相關的收藏在他的藏品中占據著怎樣的位置,他又是如何看待當下國內攝影收藏生態的。就這些,劉鋼接受了澎湃新聞的采訪,並直言自己對於老照片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的考量。「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紀實就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老照片不僅記錄當時實際發生的場景,同時也反映出攝影家觀看的角度和關註的重點。」劉鋼說。

展覽現場「歷史的第三只眼」。圖片由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提供

澎湃新聞:先聊聊在集美·阿勒斯上的展覽吧。廈門這些歷史影像您是怎樣發掘的?又是為何決定納入您的收藏並展示給公眾的?

劉鋼: 這組是1908年拍攝的美國大白艦隊存取廈門的影集,是我於2006年在拍賣場上競得的。我一直希望能有機會與大眾分享我的收藏。當三影堂提議在今年的集美阿勒斯藝術節中展示這一藏品,我就欣然地同意了。

美艦鳴炮祝嘏,蛋白照片,廈門,1908年。劉鋼收藏,圖片由劉鋼提供。

碼頭排隊,蛋白照片,廈門,1908年。劉鋼收藏,圖片由劉鋼提供。

接待場牌坊外面,蛋白照片,廈門,1908年。劉鋼收藏,圖片由劉鋼提供。

澎湃新聞:您是何時開始投入收藏的?您的收藏脈絡是怎樣的?在您整個收藏體系中占據怎樣的位置?

劉鋼: 我從1993年開始收藏,30年來已經收藏了近500件藝術品。我收藏以中國近代史和近現代藝術史為脈絡,主要是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品,其中有些重量級作品,它們在藝術史中占據一定的地位。攝影收藏在我的收藏體系中只占很小一部份,數量占我藏品數量的3%,如果按照價值計算,攝影收藏的總價值占我藏品總價值的0.01%。在我的收藏體系中,攝影作品只是作為一種補充。

澎湃新聞:因為復制性,攝影收藏常被認為缺少稀缺性,您怎樣判定照片的價值?

劉鋼: 攝影藝術不如繪畫和雕塑具有稀缺性,這也是攝影藝術價值遠遠低於造型藝術價值的主要原因。在這方面清末老照片比當代攝影要好得多。清末老照片不可再生,並且透過載體(即蛋白照片或明膠銀鹽照片)可以判斷出是否是當代制作的贗品。但現代和當代攝影就面臨著復制失控的局面。

澎湃新聞:您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攝影收藏的?

劉鋼: 存放在漆盒子裏。恒溫恒濕。

宴會廳西首,蛋白照片,廈門,1908年。劉鋼收藏,圖片由劉鋼提供。

士兵運動後圖,蛋白照片,廈門,1908年。劉鋼收藏,圖片由劉鋼提供。

澎湃新聞:那麽多年,您對攝影收藏的認知是否有變化?

劉鋼: 我收藏的攝影作品以清末時期拍攝的老照片為主,當然也有一些近現代和當代攝影作品。這主要原因是我收藏的脈絡一直以中國近代史和近現代藝術史為線索。有人認為,清末的老照片不屬於藝術品,它們都是一些文獻。我不同意這一觀點。攝影技術清末時期傳入中國,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紀實就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老照片不僅記錄當時實際發生的場景,同時也反映出攝影家觀看的角度和關註的重點。我們以1908年美國大白艦隊存取廈門影集為例子。這部影集收錄了38幀照片,這些照片基本上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從布置接待場所開始,一直到尾聲。

這部影集好似一部紀錄片,將清朝政府接待美國大白艦隊的全過程記錄下來。影集收錄的每一幀照片,都反映出影集制作者用意。例如,大白艦隊官兵下船場景的照片,包含了岸邊看熱鬧的老百姓,清朝百姓的服飾和長辮子與美國海軍軍服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再如,影集中收錄了一幀德國軍艦的特寫照片,此照片反映出當時德國提出美德清三國聯盟以抗衡英法日聯盟。當時德國想借大白艦隊存取廈門的機會促成美德清三國聯盟,為此德國特意派了一艘軍艦抵達廈門,想造成美德清三國軍艦聚集的事實。

影集最後兩幀照片更有意思。這兩幀照片記錄了台風將招待大棚刮倒的場面。史料記載,這一場面實際上發生在清政府搭建歡迎場所過程中。但影集制作者別有用心地將這兩幀照片放在最後。我猜想,影集制作者的目的是想寓意出清政府倒塌的前景。

老照片的藝術性可以類比數千年前的巖石繪畫。遠古時期巖石壁畫的技術含量和表現力遠遠不及現在,但它們仍然被視為藝術品,而且是珍貴的藝術品。因此,我認為,評價老照片的藝術性,應該站在歷史的角度,而不應該以當代影像的標準衡量老照片的藝術性。

南普陀茶會後, 蛋白照片,廈門,1908年。劉鋼收藏,圖片由劉鋼提供。

風後各棚圖,蛋白照片,廈門,1908年。劉鋼收藏,圖片由劉鋼提供。

展覽現場「歷史的第三只眼」。圖片由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提供

澎湃新聞:今天的攝影收藏市場和收藏生態與您剛開始關註收藏時有怎樣的變化?您如何看待中國攝影收藏的現狀,它所存在的問題和前景。

劉鋼: 有很大的變化。以前幾乎沒有什麽攝影收藏市場,現在已經初具規模;以前攝影藝術家不受關註,現在變得好多了;以前從來沒有見過影像藝術展銷會,現在也有了;以前沒有以影像為主題的藝術節,現在廈門、成都、大理等地都在舉辦;以前攝影作品的價格一般都在千元左右,現在的價格已經升至數萬元。

雖然變化很大,中國攝影收藏還是處在剛起步的階段。藝術收藏是小眾,影像收藏是小眾之中的小眾。參與影像收藏的人數遠不及繪畫藝術品藏家的人數。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藝術家主觀表現的空間比較大;而攝影藝術,受攝影媒介的限制,攝影藝術家個人主觀發揮的空間不如造型藝術那麽大。雖然也可以透過暗箱技術將藝術家的個人喜好和觀念表現在攝影作品中,但仍然不如繪畫和雕塑等造型藝術那樣,藝術家可以透過多種手法表達情感、狀態或者觀念。第二,藏家都希望收藏稀有甚至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繪畫藝術家雖然可以重復繪制內容相同的畫作,但永遠不可能畫出一模一樣的作品。但攝影可以復制出無數個一模一樣的作品。第三,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的市場價值遠遠高於影像藝術作品。目前曼·雷(Man Ray)的攝影【安格爾的小提琴】是拍賣價格最高的攝影作品,價值為1240萬美元。但繪畫和雕塑藝術的最高拍賣價是一億美元以上,並且上億美元的繪畫、雕塑作品數量不是幾件或者十幾件,而是幾十件。

【安格爾的小提琴】,1924年,曼·雷作品。該照片於2022年5月14日在佳士得紐約拍賣會上以1240萬美元成交,成為有史以來拍賣價格最高的攝影作品。

【如果你不能成為詩人,就活成一首詩】(If You Cannot be a Poet, be the Poem),棉紙上噴墨打印,黑框150x225cm,獨版制作於2018年。Giovanni Ozzola(意大利)攝影。劉鋼收藏,圖片由劉鋼提供。

【脫離苦的可能性-六色3】,藝術微噴,100 x 75.5厘米,創作於2019年。良秀 攝影。劉鋼收藏,圖片由劉鋼提供。

【人造仙境之二—寒林夜景圖】(Artificial Wonderland II—Wintery Forest in the Night),123 x 100 厘米,創作於2014年。楊泳梁 攝影/燈箱。劉鋼收藏,圖片由劉鋼提供。

澎湃新聞:您對自己投入攝影收藏的比例是否有預算,自認為是一個理性的還是沖動的買家?

劉鋼: 對投入攝影收藏的比例沒有預算。我自認為是一個非常理性的收藏家,我對收藏有自己的判斷和看法,我從來不追求時髦,也不追求投資回報。我一直認為,收藏的主要目的不應該是投資。藝術品收藏應該是一種珍愛生命的生活理念和方式。我追求的是那些能夠在藝術史中占一席之地的藝術品。

澎湃新聞:記憶裏有沒有令你印象深刻的一次收藏?

劉鋼: 我覺得有時候藝術品是在尋找藏家,尋找自己的歸宿。而藏家收藏也是靠運氣。2006年競拍這組1908年美國大白艦隊存取廈門影集時,我沒有時間到現場競拍。我委托我秘書去現場,幫我競拍。那套影集的估價是2萬至5萬。我告訴秘書,我可以出的最高價是10萬。秘書回來後告訴我,買到了,不過價格是14萬多。我問秘書,我的最高出價不是10萬嗎?秘書說,我覺得你很想要這套影集,那絕對不能讓別人買走。我去拍賣行付款取件時,拍賣行的經理問我:有人願意加價,你轉讓不轉讓。我問:加多少。他說:加到16萬,可以嗎?我說:不轉讓。那位經理接著說:實話實說,是國家檔案館想要。給你加一萬多元,你就讓給他們吧。我心想:國家檔案館想要,那我更不會轉讓了。現在回想這一經歷,我從內心裏感謝我秘書。

海報設計 澎湃新聞記者 周寰

在中國,攝影收藏還是一件新鮮事。盡管圖片已經是人們日常交流的方式,但收藏攝影似乎仍是一件遙遠的事。與此同時,近年來中國的影像收藏市場逐漸活躍,越來越多的人與機構開始意識到了影像的價值:出色的攝影是時代的見證,也具有藝術價值,連線了個人與集體的記憶。澎湃新聞視界欄目長期關註攝影收藏,也歡迎來稿分享您的攝影收藏故事。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