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路線圖」!2024年中央一號檔這樣指明方向

2024-02-05新聞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學習運用「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近日公布。這是新時代以來第12個聚焦「三農」的中央一號檔。

今年中央一號檔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聚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這個主題,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對「三農」工作進行系統部署。

2月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釋出會。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文秀在會上介紹,2024年中央一號檔總體框架可以概括為「兩個確保、三個提升、兩個強化」。

■「兩確保」: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2023年全國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為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撐。今年中央一號檔強調「兩個確保」,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韓文秀表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重點是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堅持穩面積、增單產 兩手發力,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 以上。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 重點是落實好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加強產業和就業幫扶,著力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的內生發展動力。

今年的中央一號檔還就紮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適當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繼續實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和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稻谷補貼政策等進行了部署,保障糧食安全的力度進一步加強。

翻閱12個中央一號檔,有關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的部署貫穿始終,彰顯黨和國家對糧食安全的高度重視。

2023年10月14日,在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會盟鎮黃河岸邊的下古村,農民收獲大豆。 新華社發(李衛超 攝)

2023年10月23日,水稻收割機在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大冷鎮上三家子村的稻田中收割水稻(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龍雷 攝

據介紹,今年中央一號檔從關鍵入手,在完善農業保險、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方面提出了一批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

■「三提升」:提升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水平

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民群眾的期盼。今年的中央一號檔將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等「三個提升」,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點,用三個章節進行了專門部署。

韓文秀表示,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 重點是堅持產業興農、質素興農、綠色興農,加快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提升鄉村建設水平 重點是從各地實際和農民需求出發,不斷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提升鄉村治理水平重點 是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確保農村社會穩定安寧。

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八裏店鎮的西山漾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和周邊的居民區相互融合(無人機照片,2023年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認真梳理12個中央一號檔,不難發現對鄉村產業振興的部署也是在不斷深化、細化。今年的中央一號檔進一步明確一系列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的具體舉措,包括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實施鄉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最佳化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專案、推動農產品加工業最佳化升級等。

2024年1月16日,在湖南省懷化市沅陵縣借母溪鄉借母溪村,遊客在品嘗手工豆花。新華社記者 張鋮 攝

2024年1月5日,在廣西柳州市融安縣浮石鎮六寮村議事協商主題廣場,鎮、村幹部和村民在議事。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兩強化」: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

韓文秀表示,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 重點是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為鄉村振興增動力、添活力。強化農民增收舉措 重點是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支持農民持續增收致富,日子越過越好。

2024年1月2日,沈陽工學院生命工程學院教師在現代農業科技館內檢測火龍果葉片成分。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2024年1月8日,江西省南昌市安義縣的種糧大戶淩繼河給種糧能手和員工發放1169萬元現金作為年終獎,一對種糧能手夫妻年收入可達12到30余萬元。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中央財辦副主任、中央農辦副主任祝衛東說,今年中央一號檔把強化農民增收舉措擺在突出位置,重點從挖掘產業經營增收潛力、穩定農民外出務工收入、拓展轉移性收入、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等四方面著力。

據介紹,中央一號檔提出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支持農戶發展特色種養、手工作坊、林下經濟等家庭經營專案;健全全產業鏈監測預警機制,強化多品種聯動調控,提升消費幫扶助農增收行動實效。同時,強化產業發展聯農帶農的政策導向,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涉農企業扶持政策與帶動農戶增收掛鉤機制,更好地帶動農民參與產業發展、分享增值收益。

記者:於文靜、高敬、郁瓊源、王聿昊、胡璐

編輯:於躍、王仲芳、王竹艾

新華社音影片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