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廣州「活力創新軸」定了!面積約全市1/5,凸顯四大優勢

2024-10-14新聞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承載地」,這是前不久經國務院批復的【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所賦予廣州的核心功能定位,並明確廣州將最佳化構建「一帶一軸、三核四極」的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空間結構,其中「一軸」即活力創新軸。

日前,【廣州活力創新軸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由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編制完成,在廣州原有傳統中軸線、新中軸線的基礎上,面向科技時代、灣區時代新謀劃了一條重要的功能軸線:北起中新廣州知識城、南至南沙科學城,串聯了東部中心、獅子洋增長極等重要戰略節點,貫通廣州南北、縫合灣區東西的關鍵區域,面積約1567平方公裏,約占廣州總面積1/5,成為推動灣區東岸科技走廊完型、引領西岸科技創新走廊成型的核心承載。

【規劃】提出了活力創新軸的三大定位,即「國際開放合作承載地、國家自主創新策源地、灣區四鏈(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融合引領地」,四大核心功能,即「大灣區科技攻關引領區、創新轉化示範區、未來產業先導區、政策創新試驗區」,並將積極打造引領廣州向新而行的「創新之軸、開放之軸、活力之軸、山水之軸」。

活力創新軸發展示意圖

貫通科創全鏈條

最佳化「一芯兩翼」發展格局

活力創新軸是廣州全市創新資源的集聚高地,擁有30%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40%的碩博學歷人口,51%的高新企業和 74%的獨角獸企業。基於資源優勢,【規劃】加速貫通「創新策源—孵化轉化—產業套用」完整鏈條,按照北、中、南三段,提出最佳化「一芯兩翼」的空間結構,構建分工有序、創新發展格局。

中段打造智慧策源芯,以廣州人工智能與數碼經濟試驗區、廣州國際生物島、大學城、獅子洋增長極為核心載體,彰顯專業服務和創新孵化引擎作用,聚焦總部服務、人工智能與數碼經濟、生命健康、未來交通等領域,深化校企合作、多元創業空間供給,推進與佛山、東莞等周邊城市建設產業發展合作平台,依托高等院校和交通條件助力粵港澳優質生活圈建設。

北段打造知識轉化翼,串聯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東部中心、天河智慧城等重要平台,彰顯智能制造企業鏈群優勢,主攻集成電路和半導體、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領域,加密中試平台、研究院和實驗室布局,以高水平產業園區配套服務吸引智造龍頭企業集聚,推動科技研發-智能制造聯動發展,引領賦能北部區域,推進與空港經濟區-花都高新區-佛山三水地區共同打造智造產業集群。

南段打造前沿合作翼,包括慶盛、南沙科學城、明珠灣、南沙樞紐、萬頃沙等重要平台,彰顯深海深空新興領域引領力,主攻海洋科技、空天科技、人工智能與生命健康等新興產業等領域,前瞻最佳化深空深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要科研機構布局,推進與深圳光明新城、東莞松山湖地區共建灣區「創新三角」,加快建設成為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和泛珠三角區域的交通中樞和科創交流服務中心。

塑造科技動脈

強化四個「之軸」

活力創新軸的提出,不僅基於對廣州自身發展路徑的思考,更面向黃金內灣甚至更廣闊區域持續向縱深拓展,利用資源稟賦優勢,在大灣區創新發展格局中找到廣州的發力點。為此,廣州依托活力創新軸的比較優勢與區域角色,錨定了四個適配活力創新軸發展的關鍵詞——創新、開放、活力、山水。

創新之軸:

推動產業與科技互促雙強

圍繞原始創新策源,【規劃】提出打造知識型、企業型兩類共16片創新集聚區,加強「學校-企業」互動,實作「科研-前沿」躍升。持續推進「國之重器」在廣州落地集聚,深化環五山、環大學城、環港科大創新成果轉化基地建設,加強創新主體1公裏範圍內眾創空間、孵化器、概念驗證中心、校企合作實驗室等嵌入式創新空間供給,統籌力量加強關鍵技術領域科技攻關。同時,面向不同類別科技創新企業的發展需求,加強土地「收儲-供給-建設」全流程引導,營造大中小企業集群創新生態。

為構建上下遊產業鏈集聚共融的產業集群,【規劃】謀劃數碼經濟、智能交通、生物經濟、空天深海、先進制造五類18片產業集聚區。保障產業連片優質發展空間,結合城市更新重點推進「產業保障房」和「工業上樓」,探索產業混合用地、存量土地和建築功能轉換等,提供多元彈性的產業空間載體。同時,賦能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創新攻關組織方式,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打造創新套用場景,提升現代金融、檢驗檢測、知識產權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保障能力,實作科技強、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

開放之軸:

促進平台與要素無界互動

實施「雙1小時」暢聯計劃。軸內近期重點建設永九快速至開放大道至東部快速通道,打通3處斷點和13處堵點,未來將形成3條高快速通道和3條軌域通道,實作軸內南北1小時貫通;在與灣區兩岸的連線方面,將加快蓮花山通道建設,謀劃港深西部鐵路延伸至南沙,透過與灣區兩岸10條沿江通道的銜接建設,推進灣區兩岸1小時可達。

適應新興技術作用下城市空間流動化、自由化、復合化的發展趨勢,加快打造開放無界的交流平台,比如圍繞知識城、新塘站、蓮花灣站、慶盛站、南沙站等6個區域交通樞紐,打造功能復合的灣區交流與服務平台,提供廣泛的生產服務、會議交流、成果展示等功能。同時,依托琶洲、明珠灣、中新廣州知識內的會議會展設施,將建設3個國際科創客廳,暢通創新企業的國際推介與宣傳渠道,培育全球科技峰會、企業家論壇、未來城市雙年展等會議會展品牌;適應企業需求和新興技術發展,前瞻部署多個算力中心,支撐資源互惠共享,織密創新要素對流網,推進全球智慧匯聚於此、本地智慧走向全球。

活力之軸:

助力人才與城市共同成長

知識-創新經濟時代的新地理模式,強調企業跟著人走,高品質、自由宜居的生活環境成為當前吸引人才的主要發力點。

【規劃】積極以青年友好、人才友好為目標,提出建設10處青年人才社區、11處粵港澳或國際人才社區、5處科學家社區。積極為各類人才落戶安居、就業創業、研發攻關、展示推廣等構建全周期、客製化高品質服務,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實作個人成功與城市繁榮的互相成就。

針對國際及港澳科技頂尖人才,廣州將著重滿足出入境便利、科研經費(包括科研財政資金過境免稅等)、團隊支持等需求,加快推進國際化社區建設;針對科學家人才,將積極營造自由寬松研發環境,探索簡化流程、長周期資助制度、彈性考核等制度;針對企業領軍人才,將著力加強優質醫療、教育資源的供給;針對創業人才,將加大在安家補貼、研發、產權、投融資、培訓與專業服務方面予以支持,加強軌域站點周邊人才住房、微創新單元、低成本辦公空間等的供給。

山水之軸:

促進藍綠和城園共融共生

以塑造風景優美的詩意棲息地為目標,【規劃】提出了構築1條長約150公裏南北貫通、山江海連城的綠美科創公路的設想,並分段規劃6條特色主題遊憩徑、7處生態公園、13處城市公園等,連線軸內山、江、海、村、田等獨特的景觀資源,啟用軸內山水本底要素的生態價值與歷史文化資源的文旅潛力,塑造優美風光與人文底蘊交織的創新空間。

同時,可隨時隨地交流的互動場景對放大創新轉化的乘數效益尤為關鍵。【規劃】明確將加快在重要創新集聚區、產業集聚區等開展生活街道最佳化,增加咖啡廳、書店、藝術館等第三空間密度,以「公園+」「街道+」「廣場+」「屋頂+」等推進大眾文化、創意藝術、休閑經濟等功能融合。

南都廣州新聞部出品

采寫:南都記者 莫郅驊 通訊員 穗規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