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30日電題:推動商業銀行外匯業務流程再造,企業能有啥好處?
新華社記者劉開雄
日前,國家外匯管理局釋出【銀行外匯展業管理辦法(試行)】,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這項政策很專業,推動商業銀行外匯業務流程再造,但對企業很實惠,能讓企業更好享受外匯便利化舉措的紅利。
看點一:為企業「減負」
「展業辦法打破既往防風險對事中環節的路徑依賴,進一步提高銀行外匯業務辦理效率,提升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水平。」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說。
通俗地說,就是要改變銀行對企業涉外業務「筆筆審」「逐筆核」的業務習慣,強化事前客戶辨識與分類和事後監測報告,為合規企業「減負」。
在這個全流程展業框架內,要求銀行做好事前對客戶的盡職調查,對客戶分類並實施差異化稽核措施,打造「越誠信越便利」的市場環境。
展業辦法此前已在4家商業銀行開展一段時間的試點,試點成效良好。
江蘇蘇州一家經營鋰電子電池的企業,是中國民生銀行蘇州分行的優質客戶。自中國民生銀行蘇州分行開展外匯展業試點改革以來,該企業辦理涉外業務的內部流程和在銀行辦理相關業務的時間均大幅縮減,從原來的3天左右縮短至半天就能辦理成功。
「從試點效果看,很多企業反饋真實享受到了便利化舉措帶來的好處,跨境業務效率提高了,業務辦理成本降低了。」中國民生銀行交易銀行部總經理徐峰說。
此外,此次辦法吸收當前便利化改革經驗,形成外匯業務便利化通用框架,統一簡化流程,優質客戶可以同時享受經常專案和資本專案已有的便利化措施,客戶業務受惠面更廣。
根據展業辦法,外匯風險篩查和辨識依托系統開展,事後監測更精準,對客戶「無違規不打擾」。對於優質客戶來說,留存材料備查的壓力大大減輕,節省了交易成本。
看點二:為銀行「減壓」
銀行身處跨境資金業務辦理一線,其政策執行情況直接決定了便利化政策紅利能否真正惠及經營主體。
近年來,透過先試點後推廣等方式,國家外匯局大力推動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改革。一項項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舉措陸續出台,進一步支持高質素對外開放。
然而,銀行外匯展業做法千差萬別。有些銀行把握不準展業邊界,存在「未盡職稽核」或「過度稽核」、便利化業務「不會辦、不敢辦」等情況,落實便利化舉措仍存在「最後一公裏」問題。
很多銀行提出希望能進一步明確相關外匯管理具體標準。為此,國家外匯局與銀行共同全面梳理銀行外匯展業相關內容,形成了此次包含制度建設和系統支撐的頂層設計。
展業辦法借鑒跨境業務風險辨識經驗指標,進一步挖掘銀行資訊資源,將風險交易報告模型化,推動銀行真正轉向以風險評估為前提、風險分類為依據、風險報告為補充的全流程展業,提升其對跨境資金流動風險早辨識、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的能力。
透過構建銀行外匯展業通用框架,進一步細化和明確事前、事中、事後各環節銀行展業標準,便於銀行切實履行稽核義務。中信銀行國際業務部總經理張琳認為,這次銀行外匯業務內部流程的再造,能提升自身管理效能,「試點分行反映辦理時間普遍縮短至原來的一半,進一步提升獲得客戶、黏住客戶能力」。
此次展業辦法還有一大亮點是明確了「盡職免責」的相關內容。
王春英介紹,展業辦法明確銀行能夠證明已勤勉盡責采取外匯展業措施的,不追究相關法律責任。這就是要打破「唯結果論」,打消銀行顧慮,更好激勵銀行「能幹、願幹、敢幹」,讓企業實實在在享受到跨境業務便利化政策的紅利。
值得註意的是,展業辦法透過客戶分類管理,讓銀行在外匯便利化措施框架內擁有了更多的產品創新空間。
透過事前的盡職調查,客戶畫像更全面、更立體,銀行就可以為客戶提供更有特色、更具客製化的服務方案,並且根據風險等級分類重新調配內部資源,提高銀行內部協作效率。
看點三:成熟一家啟動一家
盡管這次改革既是商業銀行外匯業務的全流程改造,也是推動外匯管理方式轉變的一項基礎性、長遠性工作,但王春英表示,這次改革尊重銀行在業務規模、模式調整成本等方面的差異,由銀行自願推進。
據了解,銀行可自願選擇適用展業辦法模式開展業務。如果銀行尚不具備此次辦法規定的組織架構、系統控制等要求的,可按照原有相關外匯管理法律法規開展外匯業務,不受影響。
銀行有意願采用該辦法的,各級外匯局有專業輔導團隊,貼身輔導銀行在系統改造、完善業務流程等方面建設,協助銀行做好相關準備工作,降低銀行試錯成本。銀行在具備規定條件後方可適用此次辦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