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大陸可能在等,等這3大問題解決了,再出手徹底解決台灣問題

2024-09-25新聞

啥時候才能讓台灣真正回歸祖國懷抱啊?這是如今 14 億中國人民都盼著的事兒呢。

以前,台灣依靠島內眾多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從六七十年代起就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經濟實作了快速增長。

但大陸這邊人多,再加上近百年的戰爭動蕩,就搞得百廢待興的樣子。

所以,在一段時間內,台灣地區的經濟發展比大陸許多地方要好,這也讓島上一些居心叵測的人,有了挑撥兩岸關系的借口。

但是,進入 21 世紀之後,大陸強勢崛起,綜合實力飛速提升,一下子就超過了好多西方已開發國家,成了第二大經濟體。

這麽一來,人們對台灣回歸又有盼頭了。

但有分析兩岸關系的行家稱:要想完全解決台灣問題,首先得把眼前的「三大難關」解決了!

嘿,那「三大問題」具體是啥呀?

【第一個問題:打破戰略束縛】

上世紀 50 年代,「冷戰」爆發後,美國針對蘇聯、中國、北韓以及整個亞洲,制定了「島鏈計劃」。

台灣島可是「第一島鏈」中的關鍵節點呢!

大家都知道,美國是世界頭號軍事強國,他們的海軍實力那是相當厲害。

新中國成立那幾十年,西方國家卡脖子,咱海軍發展就慢,跟美國差得遠呢。

這也導致中國一直難以打破「第一島鏈」的束縛。

但是,在最近這些年,由於咱們國家三艘航母的下水,還有「055」大型戰略驅逐艦的研發,中國的海軍能力一下子就有了很大提升,成為了常規實力排在第二的軍事大國。

尤其是南昌艦深入太平洋與美軍艦編隊纏鬥 20 天後,很多人都發現中國研究出了「航母配合驅逐艦」的新型海軍對抗戰術。

這種局面下,徹底擺脫「第一島鏈」的限制可謂近在咫尺。

但是中國現在在海軍常規裝備上只達到美國的 60%,因此要想在深海領域與美國一較高下,還得花些時間籌備。

【第二個問題:保持經濟發展穩定性】

經濟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

2001 年,中國加入了「WTO」,再加上改革開放這股東風,中國自此踏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短短十年,中國就先後超越法國、英國、德國、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也在緊追美國。

俗話說得好,「科技推動經濟發展」。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許多科技和能源公司也在這個時候開始嶄露頭角。

華為、中興、寧德時代、比亞迪、騰訊、字節跳動這些公司,在各自的領域都發展得相當出色,在國際市場上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不過,正因為察覺到了中國帶來的挑戰,美國自 2018 年起就跟中國打起了激烈的貿易戰,還從各個方面對中國實施制裁禁令。

這種種做法,都是為了搞亂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

要想增強區域的吸重力,歸根結底還是得靠宏觀經濟的發展。

因此,在當前中美激烈競爭的格局下,保障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對於解決台灣問題至關重要。

在近年來,中國積極開發長三角灣區、京津冀發展區和粵港澳大灣區,以擴大經濟規模。這不僅會助力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還會對台灣省的經濟增長產生強大的吸重力。

【第三個問題:拉緊民族凝聚力】

兩岸民眾本是「一奶同胞、血濃於水」的華夏兒女,可民進黨上台後,卻瘋狂搞「去中國化」,到處散播「分裂」思想,還不要臉地修改中小學課本,企圖把台灣省和大陸「隔離」。

這二十多年來,一些台灣民眾被那些別有企圖的人所影響,產生了背離祖國的想法。

就連台灣省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對中國歷史可謂是「一問三不知」,連民族英雄鄭成功都不知道。

這麽一來,就會缺乏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

因此,要想真正實作祖國統一,就得先在輿論和文化傳播方面,重新加強台灣民眾的民族凝聚力,讓大部份民眾從內心感受到自己的血脈與中華民族相連,認識到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而要實作這樣的目標,還需要加強兩岸之間的各種文化交流活動。

資料來源:

祖國和平統一前景光明,白皮書引發強烈反響。

統一對台灣有好處:兩岸關系好,台灣經濟才會好,統一能助力經濟發展——中國日報中文網

美媒:美在台海搞「軍事威懾」,只會適得其反——新華網

南昌艦是「海上先鋒」,它勇闖遠海大洋。

在「一國兩制」的制度下,台灣若加入大灣區,將能夠享受到十大紅利——海外網

國台辦:民進黨當局搞「去中國化」是逆行,必然遭到兩岸同胞更強烈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