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充滿疑雲的杜伏威之死——唐太宗和大哥的真實故事26

2023-07-15新聞

前言:歡迎挑錯,但不要空談和跑題,請具體說明,此文哪一句話錯誤。

第一節 死亡時間被篡改了

我們上一回講到,杜伏威是被李建成打得懼怕了,所以入朝。入朝後不久,他死了。奇怪的是,史書篡改了他的死亡日期。

史書寫,杜伏威因為喜好神仙的長生之術,吃丹藥中毒,在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二月,暴斃。【新唐書•杜伏威傳】:「伏威好神仙長年術,餌雲母被毒,武德七年二月,暴卒。」

但現代發掘出了杜伏威的墓,墓誌銘寫著,他死於武德六年三月二十七日,享年41虛歲。「五年七月,入朝拜太子少傅。六年,故吏輔公祏留在丹楊,圖為舋逆。公內懷憂懼,降年不永,以三月廿七日薨於常樂裏弟,春秋年卌一。」

卌的讀音:系,表示四十。在墓誌銘上,其他任何東西都可能搞錯,但墓主人的去世時間,是絕對不可能搞錯的。而且死的原因,也不是吃丹藥中毒,是因為輔公祏圖謀造反,他怕牽涉到自己,就擔憂懼怕,死了。

史書把他的死亡時間,從武德六年三月二十七日,延遲到武德七年二月,同時,死亡的原因也改變了。為什麽?

也許你會猜想:史書不是故意篡改,是無意地搞錯了。沒錯:史書經常有錯誤,例如上一回說的,馮盎在武德五年降唐,【舊唐書】誤記為武德四年。但是,對杜伏威的死亡時間,就肯定不是無意地搞錯。因為杜伏威的死,與另外一件大事緊密聯系。

是什麽大事呢?這件大事,就是輔公祏(祏的讀音:石)的造反。

關於輔公祏的造反,史書是這樣記錄的:杜伏威與輔公祏是同鄉,是生死之交,輔公祏雖然年長,但杜伏威作戰更勇猛,所以是以杜伏威為首。他們共同創業二十幾年,經歷了屍山血海,建立吳國,杜伏威是國王,輔公祏是宰相,他們在吳國的威望是大致相當的。

但是,成功後,杜伏威的心態變了,猜忌輔公祏,用自己的兩個養子,闞棱(闞的讀音:看)、王雄誕掌管兵權,排擠輔公祏。輔公祏忿怒,但沒有馬上爆發,與老朋友左遊仙一起,表面上去學道、辟谷(不吃五谷、用以養生),顯示自己不爭權,韜光養晦。

第二節 輔公祏造反記錄中的虛假

杜伏威入朝,帶著闞棱一起去,留下王雄誕和輔公祏,分別掌控吳國的軍、政大權。輔公祏趁機,爆發他的憤怒了。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的八月,輔公祏詐稱,得到杜伏威的書信,懷疑王雄誕有貳心。王雄誕被冤枉,當然不悅,借口生病不工作了。輔公祏趁機奪取了兵權,然後勸王雄誕和自己一起造反。王雄誕醒悟,說:「杜伏威還在長安,我們如果造反,就害了他的性命。」拒絕造反,被殺。他待民仁義,在吳國軍民中的口碑甚好,所以吳國軍民得知他遇害,都很傷心哭泣。唐朝後來還嘉獎,為忠義而死的王雄誕。

輔公祏又對吳國軍民詐稱:杜伏威回不了江南了,唐朝要殺害他,所以他寄來書信,命吳國造反,為他報仇。但輔公祏因為殺害王雄誕,所以不得人心,力量削弱。唐朝命李孝恭、李靖、以及闞棱一起攻打輔公祏,到武德七年的三月,抓住並殺了輔公祏。

如果史書如實寫杜伏威,在武德六年三月就死了,那麽上述輔公祏造反的記錄,大家一眼就看出是假的。也就是說,史書不是誤記,是故意延遲杜伏威的死亡時間,用來編造虛假的輔公祏造反記錄。這個邏輯很簡單,應該大家能理解吧!

輔公祏的造反記錄,到底有什麽假?我們回頭仔細看看。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其中的話是自相矛盾。杜伏威猜忌輔公祏。輔公祏不爭權、去學道養生了。那好啊,我本來就是要排擠你。我就喜歡你這樣啊,憑什麽又把你拉回來、重新執政呢?

其次,唐朝要平叛,很簡單,把杜伏威派過去,振臂一呼,那麽輔公祏的「詐稱」就不攻自破,吳軍會立刻倒戈。但是唐朝沒有派杜伏威去,只是派他的養子闞棱去,打了大半年的苦戰。這也佐證,杜伏威的墓誌銘是正確的,在輔公祏造反之前,杜伏威就死了。所以,唐朝沒法破除輔公祏的「詐稱」。

我們可以推斷:

1)「公祏又詐稱伏威不得還江南,貽書令其起兵」根本就不是詐稱,是真的有這事。杜伏威發現,唐朝要殺自己,自己回不了江南了,所以寄信給輔公祏,命他造反,為自己報仇。果然,在武德六年三月,杜伏威真的被殺,所以在八月,輔公祏依照命令,造反。

2)同理,王雄誕說:「杜伏威還在長安,我們如果造反,就害了他的生命。」也是偽造的。杜伏威已經死了5個月了,他不可能說這句話。他是積極參加造反。

那麽,唐朝為什麽要殺杜伏威?

第三節 杜伏威被認定為反賊

其實,唐朝史官是有婉轉說明的,提示後人真相。【資治通鑒•唐紀六】:「會趙郡王孝恭籍沒賊黨田宅,稜及杜伏威、王雄誕田宅在賊境者,孝恭並籍沒之。」

李孝恭沒收反賊的田宅,就把闞棱和杜伏威、王雄誕的田宅,一起沒收了。這說明什麽?

李孝恭認定,杜伏威是反賊。李孝恭是濫用權力嗎?不可能。杜伏威是唐朝第四大的人物,地位比李孝恭還高。李孝恭一向表現中規中矩,不可能濫用權力、認定杜伏威謀反,只可能朝廷認定他謀反。

史書不是說,王雄誕拒絕造反、所以遇害,還被朝廷嘉獎嗎?那李孝恭為什麽,把他也認定是反賊、沒收田宅呢?這佐證了上述第2條分析,王雄誕根本就不是拒絕造反,是和輔公祏一起積極造反。所以被認定是反賊。闞棱是杜伏威的另一個養子,杜伏威能把他一同帶去唐朝,顯然是十分親信的。養子是受養父大恩的,所以往往比親子更忠義。闞棱表面上聽從唐朝的命令,出征平定輔公祏的叛亂,但是他必定暗中聯絡輔公祏,要報殺父之仇,事泄被殺。

既然唐朝認定,杜伏威是謀反,那麽肯定是殺了他。這有證據,【舊唐書•杜伏威傳】:「貞觀元年,太宗知其冤,赦之,復其官爵,葬以公禮。」可見,杜伏威是蒙冤,被扣上謀反罪,所以被殺。那為何史書,也即李世民為何要偽造,他是修煉長生之術、吃丹藥而死?

我們梳理一下:

杜伏威和輔公祏之間的矛盾,是史書偽造的。他們是生死之交,一直精誠合作。所以,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七月,杜伏威入朝時,放心地讓王雄誕、輔公祏分掌軍政大權,其實就是給自己做依靠。他們都對我忠心耿耿,吳國由他們掌控,唐朝就不敢謀害自己,只能善待自己,這正是雙方,達成入朝協定的基礎。

但是,武德六年三月,唐朝認定杜伏威謀反,動了殺機;杜伏威自知難逃一死,就暗中寫信給王、輔,叫他們造反,給自己報仇。信發出去後,杜伏威真的被唐朝殺了。到八月,他們忠心耿耿,真的造反為養父、為兄弟報仇。所以,李孝恭平叛後,沒收他們的田宅。

他們沒有在三月馬上造反,是因為他們知道,單獨挑戰唐朝的成功性很低。等到突厥又大舉入侵了,唐軍主力又調到北方,參見下一回,他們感覺形勢有利,才敢發動。「(七月)己亥,遣太子將兵屯北邊,秦王世民屯並州,以備突厥。」

第四節 把功勞往李孝恭的頭上扣

王雄誕不是被輔公祏殺害,是和唐軍作戰,英勇戰死,被唐朝敬重。加上他待民仁義,在江淮百姓中的口碑甚好,所以唐朝為了收買人心,就嘉獎他。

史書為什麽要偽造,王雄誕拒絕造反、所以被輔公祏殺害呢?這正是核心問題。

這是因為,如果真實記錄,他們兩人齊心協力造反,那就有大問題了。因為按照第3回的第四定律,唐朝的兵權,必須牢牢控制在親王(元帥)的手中,親王以外的唐朝所有將領,包括李孝恭在內,都只能帶領少數兵力。如果吳國的實力保持完整,李孝恭是絕對打不過的。讀者就會思考:既然李孝恭打不過吳國,那吳國是被誰滅了呢?

史書為了編造第一個謊言:吳國是李孝恭滅的(後人確實普遍是這樣以為的),所以要編造第二個謊言:吳國內訌,實力大大削弱,所以李孝恭能夠打敗吳國。

但事實上,除了李孝恭之外,參與討伐輔公祏的唐軍將領還有:嶺南道大使李靖、懷州總管黃君漢、齊州總管李世勣、黃州總管周法明、舒州總管張鎮周、安撫使李大亮、猷州刺史左難當、行軍副總管權文誕。這麽多總管、刺史、大使,肯定有一個元帥做統領。這個元帥是誰呢?

【全唐文】的【討輔公祏詔】寫,「秦王世民為江州道行軍元帥(去討伐輔公祐),」但是,此文的下一回有說明,李世民沒有赴任,賴在太原,然後被李淵強行調回京師。而且,如果是他滅輔公祐,必然會在史書中詳盡描述,如同小說。

這個詔書再次證明了第4回的第三定律,唐朝立國戰爭中的大戰役,必然是由唐高祖的嫡親兒子,做元帥去指揮的。既然不是李世民,那會是誰呢?大哥的可能性更大。四弟的能力實在不行,在討伐王世充、劉黑闥時,他都是跟隨哥哥出征,沒有單獨領軍。因為李世民不赴任,李淵改命建成做元帥,平定輔公祏。但史書隱瞞了。這個偽造手法,和滅李軌、滅蕭銑一樣。

但是,王雄誕和輔公祏為什麽內訌?沒有理由啊。為了圓第二個謊言,史書就編造了第三個謊言,把杜伏威的死亡日期,推遲到他們造反以後。他們造反時,杜還沒死,還捏在唐朝的手裏。王為了保護杜的生命,拒絕造反,所以和輔公祏發生內訌。

但第三個謊言也有破綻,這時吳國已經被消滅了,杜伏威根本就沒有實力謀反。他有實力時不謀反,沒實力時反而要謀反,這樣誰信啊?所以史書不能寫,杜伏威是因為謀反被殺。為了圓第三個謊言,史書編造了第四個謊言:他是修煉長生之術、吃丹藥而死。

但是唐朝的史官,良知未泯,在史書不引人註目的角落,留下兩個破綻,李孝恭沒收反賊的田宅,居然包括杜伏威,李世民後來為杜伏威洗冤,戳穿第四個謊言:杜伏威是因謀反罪被殺,不是吃丹藥毒死。

同時,杜伏威的墓碑,保存到現在,被發掘出土,連同上一個證據,一起戳穿了第三個謊言:杜伏威在輔公祏造反前,早就死了。

這兩個證據,又一起戳穿了第二個謊言:吳國沒有內訌。

這三個證據,連同唐朝的軍事制度,又一起戳穿了第一個謊言:打敗吳國的,根本就不是李孝恭。

戰役24)滅輔公祏

唐朝平輔公祏的戰役,持續七個月,從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八月,到武德七年三月。在前期都沒有很大進展,因為太子是在北方抵禦突厥,沒有參戰,參見下一回。唐吳兩軍互有攻守,甚至吳軍還略占上風。

「戊子(九月十五日),輔公祏遣其將徐紹宗寇海州,陳政通寇壽陽。」海州是江蘇市連雲港市,在淮河以北。吳國原先的地盤,是在淮河以南。吳軍攻到唐朝的本土上了。洪州(南昌)的軍閥張善安,也投奔輔公祏,阻擊、並暗殺了唐朝的黃州總管周法明。參見前文,周法明參加了攻打蕭銑的戰役,戰功赫赫。

上一回說到的左難當,投降唐朝,現在堅守猷州,擋住了輔公祏的攻打。在猷州附近,雙方不斷調兵遣將,激烈爭奪。可佐證,唐軍去年包圍猷州,對杜伏威造成嚴重威脅,所以他懼。

太子擊退突厥後(參見下一回),才南下參戰,所以在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的三月,大舉進攻,迅速獲勝。

第五節 是誰制造杜伏威的冤案?

但是,關於杜伏威的怪事還沒完。【舊唐書•杜伏威傳】:「貞觀元年,太宗知其冤,赦之,復其官爵,葬以公禮。」貞觀元年,唐太宗知道杜伏威是蒙冤,就恢復他的官職和爵位,赦免他的罪,以國公的禮節埋葬了他。

你怎麽知道,杜伏威是蒙冤呢?別人都不知道,就你知道。

而且不對呀,「葬以公禮」,以公這個爵位的禮儀來埋葬他。杜伏威生前是吳王,既然你恢復他的爵位,那就應該王的禮儀埋葬他,怎麽是以公的禮儀埋葬呢?

讓我們回到開頭。杜伏威入朝,是一個互相制約的協定。他的生命捏在唐朝的手裏,就不敢謀反。李密、李子通謀反被殺,就是前車之鑒。而且,唐朝待他十分尊厚,比齊王元吉的地位都高,不存在苛待他、逼迫他造反。滿足了他當初入朝的期望,他沒有造反的理由。所以,李世民說他是蒙冤,應該是實情。

同樣的,唐朝也不會隨意冤枉他、殺掉他,因為他有強大的吳國做後盾,所以他才敢於入朝。他如果老老實實地在朝廷做官,沒有謀反,唐朝卻殺他,造成東南大亂,那是得不償失,完全沒必要。而且,唐朝也要顧及堂堂大國的信譽,給眾多投靠的勢力做榜樣。唐朝就是由無數的勢力投靠,才壯大、成功的。唐朝如果是背信棄義、亂殺降將,怎麽吸引別人來投靠?不可能的。

但事實就發生了,唐朝冤枉、殺掉杜伏威,前後矛盾,怎麽解釋呢?只能這樣解釋:有人栽贓陷害杜伏威,造成唐朝冤殺他。

這是一個大惡。唐朝史書把這個惡事給隱掉了。唐朝史書為誰「隱惡」呢?參見第3回的第二定律,只可能是為李世民「隱惡」,不會為別人「隱惡」。李世民的栽贓陷害技術,是運用得爐火純青,以前用到劉文靜身上,以後又用到大哥身上,首先是楊文幹謀反案,無效,過了兩年又再次栽贓,終於把大哥給殺了。

杜伏威蒙冤、憤怒,只能寫信給,留在東南的結拜大哥、養子,為自己報仇。

李世民為什麽,要栽贓陷害杜伏威呢?我們從他的平素為人,以及上述疑點,來大致推想:是因為妒忌。

唐朝是我家的。你是外人,沒有為我家做貢獻,卻被封為吳王,也是賜姓李,官方的稱呼是李伏威,這是親王,比羅藝的燕郡王還高,意思是與我成為兄弟,入朝以後又被父皇十分擡舉,一來就和我平起平坐,而且年紀較大,我還得尊稱你為「皇兄」。憑李世民的功利心,難以忍受。我要誣陷你謀反,幹掉你。

和大哥一樣,李世民對杜伏威,良心過意不去,為他平反,但又不以吳王的禮儀埋葬,是以公的禮儀埋葬,把杜伏威的爵位壓低,這才能平息他的妒忌心。這樣,上述所有的疑點,都得到解釋。

回到戰場上。唐朝在平定東南之前,其實又擊退了突厥的一次大舉入侵。突厥怎麽入侵的呢?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