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以七種身份帶你解鎖廣州海洋發展路徑→

2024-12-15新聞
近日,記者從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2024「廣州海洋周」順利啟幕,開展了海洋經濟創新發展主題會議、大咖講堂、健康快樂跑、產研互動、海上看廣州、親近海洋生物之旅、海洋大篷車巡遊計劃等系列活動,涉海各界代表和中小學生參與其中,共同參與到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建設,以不同形式提升社會公眾對廣州海洋的關註。
2024年,廣州辛勤耕耘海洋這塊高質素發展的戰略要地,做戰略謀劃者,出台海洋創新發展之都規劃,細筆勾勒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圖景;做經濟發展引領者,深入企業和科研單位調研,開展海洋產業審視研究,深化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做科技力量凝聚者,支撐「夢想」號海試成功並正式入列、策劃「雪龍」「雪龍2」極地科考啟航活動,持續探索深海極地研究高地;做海洋資源高效利用的推動者,探索海洋資源高水平保護利用路徑;做生態文明踐行者,推進紅樹林營造、整治岸線、濱海公園升級,探索人海和諧「藍色實踐」;做安全韌性守護者,加強海洋預警監測,穩步提升海洋防災減災能力;做海洋文化傳播者,開展積極開展世界海洋日、廣州海洋周等活動,持續講好廣州海洋故事......
身份一:規劃戰略謀劃者,打造高質素發展「藍色引擎」
2024年9月,國務院批復【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首次在廣州城市性質中賦予了「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定位,體現了海洋強國戰略下廣州擔負的重要使命,也為廣州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2024年11月,廣州海洋領域首個戰略性、綱領性的中長期規劃——【廣州市建設海洋創新發展之都規劃】編制完成,以「世界領先的海洋創新發展之都」為戰略目標,細筆勾勒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圖景,為爭當海洋強國建設的排頭兵提供源源不斷的藍色動力。
在吹響海洋創新發展之都建設的沖鋒號的同時,廣州出台全面建設海洋強市三年行動方案,明確科技、產業、開放、治理等重點領域十大任務。開展城市設計,描繪城海交融的嶺南風韻,在黃木灣海絲城、萬頃沙南部等重點涉海地區打造「一帶三區五灣十景」特色海洋城市風貌體系,充分體現廣州的「海洋味、嶺南風、水鄉韻、創新範」。
身份二:經濟發展引領者,深化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2024年,廣州市海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海洋經濟發展新舊動能加速轉換、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持續完善,已形成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業、濱海旅遊業等海洋產業集群雛形。
過去一年,廣州緊扣行業發展脈搏,組織了海工船舶裝備、海洋醫藥和生物制品、海洋電子資訊等方面的20余次專題調研座談,聽取中遠海運等50余家企業和行業協會發展訴求和意見建議,在此基礎上開展海洋產業審視研究,構建「4+4+2」海洋產業發展體系,推動海洋經濟高質素發展。此外,支持廣州涉海單位積極申報省海洋六大產業專項,促進海洋電子資訊、海工裝備、海洋公共服務等新興產業成果轉化,帶動廣州傳統優勢產業向海延伸。
身份三:科技力量凝聚者,持續強化深海極地研究高地
2023年11月,廣州市政府與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定,共建國家級深海科技創新中心,推進重大科技裝置建設,謀劃實施大科學計劃。
2024年11月17日,中國自主設計、廣船國際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在廣州正式入列,「夢想」號鉆采系統國際領先,標誌著中國深海探測關鍵技術裝備取得重大突破,成為全球少數幾個擁有大洋鉆探船的國家之一,彰顯了中國在海洋科學研究領域的實力,同時也反映廣州在深海、極地等新疆域的國際科技影響力。
2024年11月1日,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在南沙啟航,「雪龍」號和「雪龍2」號奔赴南極。「向陽紅05」船歷時201天,航程40000余海裏,圓滿完成西太平洋海域科考任務停靠在洪聖沙綜合保障基地碼頭。廣州持續發揮中國深海和極地研究高地作用,持續提升深海極地重大任務綜合保障能力和科研水平。
身份四:資源高效利用推動者,探索海洋資源利用新思路
2024年1月,廣州創新海洋資源管理模式,完成全國首宗海岸線占補指標交易,交易岸線長度22.8米,支撐了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龍穴島總裝試驗基地碼頭、廣東海事局大型巡邏船碼頭工程等重大專案用海保障。
全力落實對國家、省重點專案的用海保障服務,完成廣州港南沙港區五期工程、廣州港20萬噸級航道工程、番禺區蓮花圍整治工程(蓮花山水閘至獅子洋水閘段)海域使用預審。完成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南沙流通中心專案填海竣工驗收。
2024年11月13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通報2023年度全省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管控責任目標考核結果,廣州排名全省第一,獲得一等獎,圓滿高效地完成了年度自然岸線保有率管控目標,提前超額完成「十四五」期間紅樹林營造修復任務。
身份五:生態文明踐行者,探索人海和諧「藍色實踐」
2024年10月,廣州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專案成功入選自然資源部2025年度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專案,獲得4億元中央財政資金支持,這是國家對廣州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高度認可。
海洋生態修復是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廣州立足河口型海洋城市特征和資源本底,2024年全市完成紅樹林營造21公頃、岸線整治修復2km。廣州首個濱海公園——大角山濱海公園堤防提升工程已經順利完工,並於10月正式開園,成功透過綠色景觀堤防將防洪(潮)能力提升至200年一遇,為廣州增添了一張親海護海的綠色名片。
身份六:安全韌性守護者,防災減災力持續提升
海洋防災減災體系不斷完善、海洋應急響應能力不斷增強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保障。當前,廣州正在建立空天地海立體觀測體系,全面提升海洋災害綜合防治能力。
此外,廣州印發海洋災害應急預案和赤潮災害預警監測應急預案,編制【廣州市海洋預警監測規劃】,加強海洋觀測站器材巡檢,開展海洋災害隱患點汛前巡查,釋出海洋預警報資訊,全年累計釋出廣州海域海況預報365期、赤潮預測51期、預警報短訊90余萬條,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起到了有效的預警作用,全年海洋災害引起的人員零傷亡、財產零損失。
身份七:海洋文化傳播者,持續講好廣州海洋故事
廣州基於5.12「全國防災減災日」和6.8「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等開展了系列宣傳活動,持續講好海洋故事。
2024年5月,在花城廣場開展廣州市全國防災減災日宣傳活動宣傳周啟動儀式,並對海洋災害防範進行科普宣傳。6月8日,廣州在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組織50組家庭赴南沙濕地開展海洋科普親子活動,帶領公眾認識珊瑚礁生態系、在紅樹林觀鳥等,宣傳廣州海洋文化。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廣州將堅持創新驅動、陸海統籌,繼續在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科技轉化、海洋資源利用、海洋生態文明、海洋安全韌性和海洋文化營造等方面鉚足幹勁,聚力打造「世界領先的海洋創新發展之都」,打造世界一流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全球海洋新質生產力先鋒、世界海洋開放合作樞紐、全球海洋生態文明典範。
文、圖|記者 董鵬程 通訊員 穗規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