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用法治保障人民權益增進民生福祉

2024-10-09新聞

原標題:用法治保障人民權益增進民生福祉

□ 本報記者 趙晨熙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增進民生福祉是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部門各地區統籌推進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在醫療、養老、殘疾人權益保障等領域持續發力,不斷完善法律制度建設,著力推出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舉措,用法治保障人民權益增進民生福祉。在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殘有所助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徐徐鋪展出一幅美麗的民生畫卷。

病有所醫——醫療保障事業全面進入法治時代

「我抓了21服藥,醫保報銷了一半,自己只花了300多元。」前不久,家住山西省大同市的封女士來到位於北京的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看病。一趟下來,她由衷感慨,現在的醫保政策真是好,不僅減輕了就醫負擔,在異地門診看病也可以用職工門診統籌直接結算,非常方便。

「病有所醫,醫有所保」是民眾對美好生活的願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醫療保障方式主要是公費醫療、勞保醫療和農村合作醫療。1998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正式建立,標誌著中國醫療保障制度改革進入建立新型醫療保障制度階段。此後,中國先後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後又整合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逐步實作參保人群全覆蓋。

曾經的中國,醫療資源匱乏,醫療保障基礎差;如今的中國,基本醫保參保人數已達13.34億人,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

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藥品耗材集中采購、醫保目錄調整……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逐步建起世界上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醫療保障制度日益健全,群眾就醫負擔大幅減輕,全民健康水平顯著提升。

醫保事業高質素發展的背後離不開法治護航。2010年透過的社會保險法將「基本醫療保險」列為單獨一章,把多年來取得的重要醫保改革成果寫入高位階立法。2018年3月,隨著國家醫療保障局正式成立,醫保領域「九龍治水」現象得到改變,開啟了全面建成中國特色醫療保障制度新征程,醫療保障事業也全面進入法治時代。

2020年6月1日實施的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2021年5月1日實施的【醫療保障基金使用監督管理條例】、2023年12月1日實施的【社會保險經辦條例】……

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中國醫療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規日益完善。

一家僅有30余張床位的醫院,日均在院患者10人左右,卻多次出現8人以上「結伴住院、結伴出院」的情況;抽查醫院病歷時發現不同患者同期住院或同一患者前後住院,治療專案、收費明細竟完全相同……這些問題都是在醫保基金飛行檢查中發現的,相關涉事醫院也因欺詐騙保被處罰。

為守護群眾「救命錢」,強化醫保基金監管,國家醫保局2019年建立醫保基金飛行檢查工作機制,5年間已陸續組織200多個檢查組次,在全國範圍抽查定點醫藥機構500多家,如今已實作現場檢查和大數據結合下的「精準打擊」。

老有所養——養老服務制度體系「四梁八柱」建立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8.6歲。」這是國家衛生健康委近日釋出的【2023年中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的數據。這一數碼相比1949年時的35歲,增長了一倍多。

人均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衛生健康事業進步的重要指標,其大幅增長體現了75年來中國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同時也給國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國人大常委會一次修訂、三次修正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民法典及公共衛生、無障礙環境建設等領域法律均增加了涉老條款;「養老服務法」已列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專案;黨中央、國務院層面出台養老服務政策檔11件,部門層面出台政策90余件,各地出台地方性法規或政府規章近90部……民政部部長陸治原在近日向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作【國務院關於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和改進失能老年人照護工作情況的報告】時指出,中國上下貫通的養老服務制度體系「四梁八柱」已基本建立。

隨著中國養老服務改革深入推進,養老服務監管也面臨更多考驗。

截至2023年底,全國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達40.4萬個。為確保老有所安,2018年修正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提出「建立養老機構綜合監管制度」,從法律層面確立了養老服務跨部門、跨領域綜合監管模式。2020年9月,民政部釋出新修訂的【養老機構管理辦法】,對取消養老機構設立特許後,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措施作出詳盡規定;同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建立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促進養老服務高質素發展的意見】,正式確立養老服務綜合監管機制。

福建省建立省、市、縣三級民政和消防部門聯合機制,在全省養老機構進行全覆蓋「體檢式」安全督導檢查,防範化解消防安全隱患;四川省自貢市推出「銀齡膳安衛士」陪餐制度,讓領導幹部到養老機構與老人同坐「一張桌」、同吃「一鍋飯」,變「檢查式」管理為「體驗式」監督……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政部等部門相繼開展提高養老院服務質素、打擊整治養老詐騙、食品安全管理等專項行動。各地相關部門在創新監管手段、守牢安全底線等方面精準發力,推進養老服務監管法治化、規範化、常態化建設。全國養老服務領域已連續9年無重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安全形勢平穩。

殘有所助——以法治力量保護殘疾人合法權益

2023年11月13日,全國人大代表王永澄在福建省殘聯會議室內,激動地接過4份盲文版代表建議答復。這是全國人大代表工作歷史上首次專門為代表制作盲文版建議答復。

指尖劃過起伏的盲點,王永澄感慨萬千:「這體現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支持代表依法履職的決心與擔當,是黨和國家對廣大殘疾人的格外關心、格外關註。」

殘疾人事業關乎民生福祉。新中國成立以來,殘疾人作為國家公民,基本權利得到保障並逐步擴充套件。自1991年開始,殘疾人事業被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黨的十八大以來,殘疾人工作成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在國家層面逐步建立起覆蓋數千萬殘疾人口,包含生活補貼、護理補貼、兒童康復補貼等內容的殘疾人專項福利制度。

截至2023年,中國殘疾人總數達8591萬人,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離不開法治力量。

1990年透過的殘疾人保障法讓中國殘疾人權益保障走上法治化軌域;2008年修訂後的殘疾人保障法更加強調以權利為本,進一步明確殘疾人獲得康復、教育、文化、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權利的範圍和途徑;2023年9月1日起施行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為推動殘疾人事業高質素發展提供了更加強有力的法治保障……如今,中國已形成以憲法為核心,殘疾人保障法、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為主幹,【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殘疾人就業條例】【殘疾人教育條例】等行政法規為支撐的殘疾人事業發展和殘疾人權益保障法律法規體系。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執行。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多次開展殘疾人保障法執法檢查,檢查法律貫徹落實情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也積極與中國殘聯建立協調工作機制,依法嚴厲打擊侵犯殘疾人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並在審判、執行、檢察公益訴訟等方面切實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

75年來,中國從國情和實際出發,努力促進和保護殘疾人權利和尊嚴,保障殘疾人平等參與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生活,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殘疾人事業發展道路。(趙晨熙)

(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