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是中國在抗戰期間的第一場大規模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傷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在淞滬會戰中,中日雙方在上海這個彈丸之地投入了100多萬軍隊參加戰鬥,慘烈的戰事持續了三個月。雖然最終上海淪陷,但卻極大的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叫囂的「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並迫使日軍不得不轉移主攻方向,對於接下來的全民抗戰有極大的戰略意義。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吧,創作不易,歡迎大家關註評論。
![](https://img.jasve.com/2023-12/0742774c0ee083fe9a16809ce67cb5e1.webp)
一、戰爭背景
從19世紀開始,蕞爾小國日本透過明治維新在亞洲強勢崛起,並開始實施對鄰國的侵略擴張。1895年,日本打贏甲午戰爭,從滿清手上割讓了台灣。1910年,日本以武力威脅與南韓政府簽訂了【日韓合並條約】,又吞並了北韓半島。1919年一戰結束,德國做為戰敗國喪失了在中國山東的權利,日本卻趁機接管了德國在華的全部利益,並派兵占據青島。1931年九一八事變暴發,日本更是在不到半年的時期內,輕松拿下了整個中國東北地區。靠著侵略日本地盤不斷擴張,國家實力也不斷增強。然而隨著世界經濟危機的暴發,日本經濟遭受沈重打擊,並導致國內出現政治危機。內外交困之下,日本軍國主義決定繼續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透過掠奪來擺脫困境,並圖謀爭霸世界。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軍陸戰隊分三路突襲上海閘北,第十九路軍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指揮下奮起抵抗,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中國軍隊的英勇抵抗,讓日軍暫時放棄了占領上海的計劃。1933年開,日軍又開始進犯山海關,把侵略矛頭指向了華北,並在兩年後搞出了一個「華北五省自治」。1937年日7月7日,早已按耐不住的日本關東軍制造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終於暴發。8月9日,日本海軍中尉大山勇夫等人駕車闖入上海虹橋機場挑釁,被駐軍保安隊擊斃。日軍以此為借口,對中國發出戰爭威脅,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動下,國民政府第二天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告「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份,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自此,淞滬會戰正式打響。
![](https://img.jasve.com/2023-12/96ecd83025c08c9473f5c90ceb1a8c40.webp)
二、戰爭經過
1937年8月,國民黨第九集團軍在總司令張治中的指揮下,做好了發起攻擊的準備,中國空軍也飛赴上海協同作戰。其一線部隊是第87、88師,全制式德國武器裝備,皆為精銳之師。8月11日,日方代表要求中方先行撤退,被嚴辭拒絕。日軍第3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命令日艦開進黃浦江、長江各口岸,同時命令其他部隊火速增援上海。8月13日,中國軍隊對上海市區之敵發動全面進攻,同時出動空軍,轟炸日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匯山碼頭及海面艦艇。經數日苦戰,第87師占領滬江大學,第88師占領了寶山橋等各要點。但中日雙方均傷亡慘重,戰局陷入僵持,日軍海軍陸戰隊也龜縮在堅固據點,頑抗待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命令松井石根為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指揮第3師團、第11師團等部隊進攻上海,戰事開始擴大。8月21日,以日本長門號、陸奧號戰列艦為首的龐大艦隊,運輸著日軍先頭部隊約1萬余人從日本本土出發,分別向川沙鎮、吳淞口一帶駛入。此時上海日軍已退守江灣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中日雙方以此為中心不斷投入軍隊激烈交戰。8月23日,松井石根率領先頭部隊在海空火力掩護下開始登陸,蔣介石急令軍政部次長陳誠為第15集團軍總司令,指揮軍隊抗擊日軍。敵軍第3、第11師團在艦炮密集火力掩護下,進攻寶山、月浦、羅店等陣地,中國軍隊奮起還擊,殲敵數千人。羅店這個戰略要地戰事猶為慘烈,中日雙方圍繞羅店展開血腥拉鋸戰,陣地幾經易手。8月31日,日軍以飛機30余架,並以海軍艦炮猛擊吳淞和市輪渡碼頭,強行登陸。中國守軍傷亡過半,不支後退,惟吳淞炮台,仍由上海保安總團固守。9月2日至5日,日軍猛攻月浦、寶山等陣地,雙方發生激烈戰鬥。奉命堅守寶山的營長姚子青抱著與陣地共存亡之必死決心,與麾下500壯士一次次打退敵軍瘋狂進攻,戰至10日,除一人受命突圍向上級報告軍情外,其余全部壯烈犧牲。寶山等地失守後,日軍不斷登陸,中國軍隊開始腹背受敵。至9月中旬,日軍援兵陸續開到,中國軍隊沒有制空和制海權,在日軍海軍艦炮和飛機轟炸中損失慘重,被迫轉入防禦。日軍逐漸掌握戰場的主動權,戰場形勢開始逆轉。為擴大戰果,日本決定再次增兵,將華北方面軍所屬3個師團和台灣部隊調派到上海,此時日軍在滬總兵力已超過20萬人。
![](https://img.jasve.com/2023-12/1e27bd836ffc2d86d65deb5836e9ea25.webp)
面對日軍不斷增兵,國民政府也迅速增派各省及中央軍部隊至淞滬參戰,又增加了薛嶽的第19集團軍、劉建緒的第10集團軍,廖磊的第21集團軍。加上不久後趕赴上海參戰的第21集團軍及川軍劉湘部5個師,中國軍隊總兵力已達70余萬人。中國軍隊轉入防禦後,日軍開始發動大規模進攻。9月22日,日軍集中主力猛攻固守羅店的左翼軍陣地,至24日夜,日軍以兩個師團持續沖鋒,國軍第159師、第160師全體陣亡,中國軍隊為保存實力,持久消耗敵人,乃命令各部隊轉入第二線陣地防守。10月開始,日軍繼續發起新的攻擊,15日,日軍突破蕰藻浜,戰局再度告急。10月19日,中國軍隊發動全線反擊,被日軍擊退。日軍乘機反撲,兵鋒直指大場。10月23日,日軍以重兵直趨真太公路,威逼大場左翼。我軍經過艱苦抗擊,阻住日軍攻勢。日軍又調集各種火炮、飛機、戰車集中猛烈轟擊,方圓數裏,幾為焦土,守軍被迫向南翼轉移,大場失守。大場遺失導致全線撼動,中國軍隊防線實際上已被突破,只得作出放棄北站、江灣陣地,退入第二期既設防禦陣地。進入11月初,中國軍隊雖處於被動地位,仍控制著上海,戰局仍在僵持之中。但到了11月5日,日軍繼續往淞滬戰場增兵,新組建的第10軍8萬人在金山衛登陸,準備對中國軍隊實施大包圍。蔣介石迷信國聯的幹涉,不準前線部隊撤退,但此時西方國家綏靖之風盛行,對中國的要求置之不理。11月8日夜,日軍憑借強大火力從東、南、西三面突入松江城,第67軍全軍覆沒,日軍遂占松江。隨即兵分兩路,一部沿太湖東岸,經浙江、安徽直趨南京,主力則指向楓涇鎮、嘉興、平望。9日,切斷滬杭鐵路及公路。與此同時,日第16師團在中島今朝吾指揮下在江蘇太倉境內的白茆口登陸成功,前鋒直指京滬鐵路和公路,逐漸形成合攏之勢。此時前線中國軍隊大亂,少數部隊抗命組織撤退,但大部份軍隊耽誤了寶貴的時間。最終撤退時,因沒有講明各部隊撤退順序,加上時間緊迫,過於慌亂,三四十萬中國將士擠在幾條公路上,被日軍空軍轟炸,大撤退變成了大潰逃,數十萬將士在撤往南京時七零八落,為日後南京保衛戰的失利埋下伏筆。自9日起,日軍擊退中國軍隊零散抵抗,連占虹橋機場、龍華等地。11日,日軍進至蘇州河岸,南市及浦東擔任掩護任務的中國軍隊奉令撤出陣地。當日,上海市長俞鴻鈞發表告市民書,沈痛宣告遠東第一大都市淪陷。
![](https://img.jasve.com/2023-12/3206b3e17d891e63fe363a4de630b813.webp)
三、戰爭影響
淞滬會戰是全面抗戰暴發後的第一場大規模戰役,日軍投入9個師團共計22萬兵力,付出了9萬余人的傷亡,中國軍隊投入73個師共計70余萬兵力,付出了25萬人的傷亡。雖然最終中國軍隊戰敗,但卻為中國為數不多的工業內遷爭取了時間。同時也讓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國政府的強硬立場,不會讓日本慢慢蠶食中國領土,也絕不會向日本帝國主義屈膝投降。日軍在上海與中國守軍纏鬥三個月,在海軍、空軍的強大火力支援下,付出了重大傷亡後,才勉強攻下國軍的陣地,已經使得世界各國對於中國的抗日實力與決心,產生刮目相看的態度。而日軍久戰未勝,日本的民心士氣,則出現了懷疑與困惑。當時日本高層已經確定,無法再像九一八事變時那樣,在短期內以極小的代價結束與中國的戰爭,並獲取最大的利益。日本將面臨其戰略上最大的致命弱點,就是日本做為一個資源潰乏的島國,根本不具備打持久戰爭的國力和資源,一旦在中國陷入戰爭的泥潭,長期的消耗將徹底拖垮日本的工業和經濟,最後的潰敗也就成為日本無法避免的命運了。在淞滬會戰驚心動魄的三個月當中,全中國上下凝聚出了一個共識,就是如果戰端一開,中華民族將團結一心,以身軀鑄就血肉長城,抵抗日寇侵略。就像蔣介石的廬山講話「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這是中華民族最為悲壯的決定,最終我們以3500萬人的犧牲,才換來了中華民族的浴火重生。
![](https://img.jasve.com/2023-12/670e73f18f5dd2a3fdde2dd66435bb82.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