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 【經濟參考報】12月29日刊發文章【「強縣興業」一線觀察(五)丨40余家世界500強企業為何在此「築巢」——揭秘湖南長沙縣引資之道】。文章稱,每隔7.5秒,博世長沙工廠就有一台ABS電機下線;每隔4分鐘,三一智聯重卡產業園就有一台卡車組裝下線;每隔20分鐘,中聯工起就有一台汽車起重機下線……這片總面積1756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匯集著41家世界500強企業、60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它不靠海、不沿邊,卻與200多個國家(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
長沙縣,從曾經「有縣無城」的農業縣,到如今的「中西部第一縣」;長沙經開區,31年前起於山丘,如今成長為「三湘第一園區」。【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調研發現,世界500強企業「看好長沙、重倉長沙」的背後,是其完備產業鏈產生的巨大磁吸效應,是其不斷改革營造出的一流營商環境,更是其推動產業轉型釋放出的發展增量。
「鏈」出產業磁吸力
時值隆冬,北汽福田位於長沙的超級卡車生產車間卻十分火熱。上料、裝配、噴漆、焊接……隨著傳送帶緩緩移動,一條智能化生產線能同時混合裝配插混、純電、燃油輕卡、燃油中卡4大類別共29款車型,每間隔4分鐘,就有一台卡車駛下生產線。
在北汽福田位於長沙的超級卡車工廠裏,車頭的焊接工作全部由機械臂自動完成。(資料圖片) 12月初,這家工廠的單日產能最高達到170台。北汽福田長沙廠區黨委書記孔朝陽告訴記者,得益於向高端產品線和智能制造布局,柔性生產線可以實作上千種選配方案的車型共線混流生產、快速交付,2023年工廠的產值可實作翻倍。
早在1999年,北汽福田戰略向南,選中長沙縣作為開辟南方市場的「橋頭堡」。2020年,在原有制造資源基礎上,北汽福田投資近15億元打造智能化的全新工廠。2021年7月正式投產以來,工廠日產量翻番,產品更是暢銷捷克、澳洲、巴西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世界500強企業選擇在長沙縣、長沙經開區投資布局,折射出這裏的產業磁吸效應。
眼下,德國大陸集團全球首家5G數碼化超級工廠試生產如火如荼,這個投資逾5億元的生產基地將於2024年1月實作汽車智能座艙產品批次生產。11月,索恩格電動系統全球新能源專案投產暨研發中心啟用儀式舉行,這是繼索恩格工業園一期專案、二期專案之後,索恩格又一次加註投資……
如今的長沙縣、長沙經開區聚集著三一、鐵建重工、山河智能、中聯工起等一大批工程機械知名企業,還有上汽大眾、廣汽埃安、北汽福田、博世長沙、住友橡膠等一批知名整車汽車及零部件配套企業,正在推進「3+3+N」產業體系建設。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企業雲集的背後,是一座縣城在探索中尋求發展的歷程——從最初引入工程機械、汽車零部件廠商開始,長沙縣圍繞重點制造業產業鏈展開布局。
「長沙縣的產業抓得準、立得住,關鍵是要找準優勢,延鏈補鏈強鏈,推動特色產業集群化發展和上中下遊銜接配套。」長沙經開區黨工委書記、長沙縣委書記付旭明說。
據悉,長沙經開區以占長沙市7%的建設用地創造了全市20%的規上工業產值,縣區以占湖南省0.8%的土地面積,貢獻了全省4.3%的GDP。
截至2023年9月,長沙經開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29家,高新技術企業678家,世界500強投資企業40余家。
賽迪顧問近日釋出的【2023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中,長沙縣再次成為中西部地區唯一進入前十強的縣域。
「起步北上廣,落地看長沙。」孔朝陽說,接下來公司將依托長沙良好的研發、人才、零部件配套優勢,持續「看好長沙、重倉長沙」。
「改」出發展高效率
在長沙縣有一句響亮的口號——「無改革,不星沙」。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長沙經開區(時稱「星沙開發區」)拉開建設序幕,長沙縣結束了長期「有縣無城」的尷尬,一路崛起為「中西部第一縣」。
如今,怎樣在有限資源中挖掘潛力?長沙縣、長沙經開區主動求變,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做文章。
10月8日,廣汽埃安長沙分公司註冊成立,位於原廣汽三菱長沙工廠廠址。但廣汽三菱原有產品線與廣汽埃安並不相容,為了更高效利用廠內的現有場地,實作人車分流,廣汽埃安長沙分公司有意在東四路新增一個辦公和人行主出入口。
「沒問題!」服務專班主要負責人一口應承了下來,並立即安排專人進行協調。事實上,對於企業提出的訴求,長沙經開區服務專班都會一一給出答復,根據事項的輕重緩急制定兌付計劃和處理方案。
近年來,長沙縣、長沙經開區大膽探索,從行政審批與政務服務、金融服務、人才服務、法制環境保障等方面,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升級版。
對此,索恩格汽車部件(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孫國忠感觸頗深。「長沙經開區的各項政策給予企業很大支持。」他說,比如索恩格電動系統全球新能源產品和技術研發中心專案,采用由長沙經開集團公司代建、企業租賃的模式,大大減輕了資金壓力,讓企業輕裝上陣。
「抓產業就是抓發展,拼經濟就是拼幹勁。」長沙經開區提出,要始終踐行「店小二」的服務態度,聚焦企業「安不安全、賺不賺錢、省不省心、方不方便」,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
憑著這股幹勁,長沙經開區還出台了畝均效益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盤活低效用地實施辦法等「1+1+N」政策檔體系,透過高質素「二次開發」,推動實作「騰籠換鳥」。
改革挖潛的同時,長沙縣借助自身交通區位優勢和自貿開放平台,不斷加大對外開放力度。2020年9月,湖南自貿試驗區長沙片區獲批,其中91%的面積在長沙縣。由此,長沙縣形成自貿區、臨空區、綜保區、經開區、會展區「五區疊加」開放優勢。
「不靠海、不沿邊,但我們有面向全球爭戰略、爭政策、爭專案、爭人才的雄心和勇氣,為中西部地區樹立一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標桿。」付旭明說。
數據顯示,長沙縣2022年進出口總額接近1300億元,約占湖南全省的18.4%。依靠改革創新,長沙縣構建起內陸開放高地格局。
攀「新」釋放增長後勁
當前,在區域競爭日趨激勵、產業發展日新月異的關口,頭頂「中西部第一縣」光環的長沙縣也面臨不小的壓力:百強縣競爭你追我趕、新興產業還缺乏龍頭企業……
如何爬坡過坎、二次創業?「要向著高端化、數碼化、智能化的方向‘自我變革’」「換道超車,積極布局新產業、培育新動能」……采訪中,這樣的回答成為企業的共識。
重達62噸,能承受萬噸級載荷,可適配18米至20米級超大直徑盾構機;平面度誤差要小於20微米,制造難度不亞於「在米粒上雕花」……10月12日,由鐵建重工自主研制的直徑8.61米盾構機主軸承在長沙下線,這標誌著國產超大直徑主軸承研制及產業化能力躋身世界領先水平。
鐵建重工生產車間內,工人正在對盾構機進行安裝偵錯。(資料圖片) 「主軸承是盾構機全產業鏈自主化的‘最後一環’。」中國鐵建重工集團首席科學家劉飛香對記者說。近年來,鐵建重工聯合上下遊企業、高等院校展開協同攻關,開發大直徑多載主軸承專業計算軟件、嘗試上百種材料和工藝,最終實作直徑8.61米盾構機主軸承從無到有的突破。
科技攻「尖」,生產力煥新。2023年以來,三一重工推出全球首台全電控旋挖產品、全球最大噸位200噸級汽車起重機等130多款新產品,突破關鍵技術200多項;上汽大眾長沙分公司正在建設新能源汽車專案,預計自2024年起逐步投產MEB平台新能源車型……
中國信通院最新釋出的【中國縣域工業經濟發展報告(2023年)】顯示,長沙縣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處於3.5%以上的高水平。
創新關鍵變量釋放未來發展增量。當前長沙縣、長沙經開區還在全力布局新興產業,包括以新一代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為特色的電子資訊工業、以區塊鏈為核心的數碼經濟產業、生物技術及生命健康產業等新賽道。
目前,生物技術及生命健康產業中的醫療器械板塊已引入三四百家相關企業。「2023中國產業區塊鏈企業100強」名單中,來自長沙經開區星沙區塊鏈產業園的四家企業上榜。
「園區發展的蓄水池裏水清魚肥,產業生態優渥,我們招商引資就更有底氣更添幹勁兒!」長沙經開區管委會經濟合作局副局長齊迎美說。
圍繞產業「轉」「換」,長沙經開區在全國率先探索新一代資訊科技與制造業融合套用「揭榜掛帥」機制,在全省率先編制「十四五」數碼經濟規劃,構建環環相扣的智能制造支持體系。
展望未來,長沙經開區管委會產業發展局副局長朱正海很有信心:「我們有區位、人才、技術等優勢,拿出了很多‘有誠意’的政策,長沙經開區、長沙縣在先進制造、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產業發展充滿想象空間。」(記者郭倩、白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