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為什麽對中國的戰爭迫在眉睫

2023-09-28新聞

另一位大咖米克邁克爾·哈德森在同一論壇上的同一主題演講:

演講人為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政治學教授、地緣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 拉迪卡·德賽(Radhika Desai),

深受啟發,所以轉錄文字,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

今天我想處理一個寬泛的問題及為什麽對中國的戰爭迫在眉睫。

從某種方面來說,你也可以說對中國的戰爭早已開始了。而美國不會取得最後的勝利。

為什麽這場戰爭註定會是充滿混亂,矛盾和困惑的?就像當前對俄羅斯的代理人戰爭一樣充滿了混亂,矛盾和困惑。

從某種方面來說,你也可以說對中國的戰爭早已開始了。如果我們對戰爭的理解僅限於軍事行動,還包括一系列領域的敵對行動,比如貿易、技術、金融、意識形態等所有這些敵對行動都已經在進行了,針對中國的戰爭已經打響了。

事實上,盡管對中國的戰爭可能還在眼前,但我們知道俄羅斯的戰爭已然發生。正如我所說,這也是一場非常混亂的戰爭。

首先,它是一場代理人戰爭,而不是直接戰爭。

每個人都知道這是美國與俄羅斯之間的戰爭,但是他透過烏克蘭這個工具來進行,正如米爾斯海默教授指出的,美國似乎決心與俄羅斯戰鬥到只剩下最後一個烏克蘭人。也就是說,烏克蘭是戰爭的工具,也是戰爭的犧牲品。

俄烏戰爭跟中國也緊密相關,許多知名思想家都將這場戰爭跟中國聯系在一起。例如亨利基辛格曾說,美國即將對中國和俄羅斯開戰。

還有很多人將烏克蘭戰爭與中國進行了類比。也就是說,正如美國已經借由烏克蘭對俄羅斯發動戰爭一樣,可以預期,美國也會借由台灣問題對中國發動戰爭。

那麽為什麽美國要對中國發動戰爭呢?

簡單來說是因為美國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然後發現自己玩脫了

我說這個是什麽意思呢?

在20世紀90年代,從90年代的開始的後冷戰時期,美國開始了與中國的長期交往。美國當時聲稱處理中國人權問題的方法是與中國接觸等等。這種交往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國公司的要求。他們希望在中國投資開展外包業務。因此,在這一時期,外國直接投資和外包開始增加。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也開始增加。中美兩國緊密融合,以至於到了21世紀初,一些作家儒尼爾費格遜和莫裏茨舒拉利克甚至開始談論中美國用以形容中美兩國的關系已經變得如此密不可分。中美構成了一個單一體系。然而,所有這些接觸都是基於美國的假設,即中國將淪為並永遠淪為從屬於美國產業鏈的低成本,廉價制成品的生產國。而且隨著時間推移,中國將越來越轉向新自由主義。因此,從本質上講,中國將失去其共產主義特征、社會主義特征,並最終成為一個從屬於美國的新自由主義第三世界經濟體,並且始終對自己擔當的角色有自知之明。即向美國供應其所需。

然而,到了21世紀第一個10年的末期,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陷入深度衰退。與此同時,中國卻迅速扭轉其經濟狀況,並繼續增長。不僅如此,在過去的10多年裏,越來越清楚的是,中國絕對無意繼續做一個從屬的低技術的低薪金,廉價勞動力的生產國,並且越來越多地向美國提出技術挑戰。因此,中國不僅對美國有持續增長的貿易順差,而且還對美國的技術造成了挑戰。

基本上美國就是從這時候知道自己玩脫了

早在小布殊時代,美國已經對中國紡織品和鋼鐵征收關稅,理由是中國向美國傾銷這些商品。到了奧巴馬任內,美國推出了重返亞洲政策。然後到了特朗普時期,美國對中國發動了一場真正的貿易戰。大家原以為如果拜登當選的話,他可能會采取更明智,更和平的對華政策。然而事實正好相反。拜登不僅延續了特朗普的對華政策,事實上,

還進一步加劇了貿易戰和科技戰。在此基礎之上,還增加了大量的軍事對抗,比如美國官員和公職人員對中國台灣進行了攻擊性地竄訪。美國在一系列不同問題上日益劍拔弩張,在公開發表的檔中稱,中國是美國的主要戰略競爭對手、頭號敵人等等。最重要的是像澳印美安全協定等新聯盟的形成,北約的勢力範圍現在擴張到了所謂的印太地區。這只是因為美國仍然希望把印度拖入對抗中國的聯盟。這就是為什麽中國面臨著一場迫在眉睫的戰爭。事情就是這樣發展到現在這個地步的

然而,對我來說,要理解事情為什麽變成這樣,為什麽中國面臨著一場迫在眉睫的戰爭?為什麽有可能爆發一場真正的戰爭?甚至為什麽美國對俄羅斯發動代理人戰爭?我們需要進行更長期,更深入的研究。我們需要準確地理解這種長期而深入的研究,將有助於理解為何這場戰爭會向俄烏戰爭一樣。變得混亂,困惑和矛盾。

北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因為要理解當前局勢的更深層次的原因。我們必須把美國及其在全球中的角色以及北約作為其全球角色的主要工具,放入更長的帝國主義歷史背景之中來考慮。然而這段更長的歷史本身被曲解了,主流觀點直接否認了任何帝國主義的存在,而且事實上他們即使談論到帝國主義也只是將其概括為殖民主義。

因此今天世界上許多貧困的或者說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國家,第三世界也好,還是世界大多數國家也好,隨你怎麽稱呼,基本上都被歸咎於他們自身的原罪,即落後。即使談到殖民主義,他們也只是輕描淡寫的表示譴責。我們可以說它幾乎沒有受到譴責,甚至有時還會被歌頌、贊美。他們贊揚殖民主義,將世界整合為一個整體,換句話說,全球化被頌揚為帝國主義的功勞。因為當人們說出這種蠢話,1914年之前的幾十年是全球化的第一波浪潮,他們想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而事實並非如此。那幾十年是帝國主義加劇的時代,是個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競爭愈演愈烈的時代。

所以這就是主流的問題所在。

但即使是對帝國主義的批判也存在問題,這也是為什麽我必須提出新的批判性觀點。從地緣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審視帝國主義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秩序的演變過程。簡而言之,問題出在哪裏?

歸根結底,所有這些批判觀點,由於我在地緣政治經濟學一書中探討過的原因,最終都未能理解帝國主義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本身的動力,他們無法理解這點。是因為他們把經濟學與政治學割裂開,把經濟從社會,政治等方面抽離。一些人甚至說這些人以馬克思主義者自居。他們說資本主義不一定導致帝國主義。然而,感謝上帝,還有一些人無法接受這一點,他們繼續試圖研究帝國主義,但對其在資本主義動力學中的根源卻知之甚少。結果是許多人最終會將註意力集中在一些孤立的因素上,比如資本輸出,但是現在美國不是在輸出資本,而是在吸納資本,他像無底洞一樣吸納世界各地的資本。這種情況下,資本輸出如何成為帝國主義理論的核心呢?這是說不通的。

在這種理解下,帝國主義被視為一個歷史常量,他們透過宣稱帝國主義從未衰弱雲雲來顯示自己有多麽激進。事實是,他們的這種理論也最終接受了美國霸權論的敘事。這種敘事實際上是非常有問題的。實際情況截然不同。正如我在我的大量著作,包括地緣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新冠病毒,核戰爭等諸多著作所論述的帝國主義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的矛盾。資本主義不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系統,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資本主義的矛盾,使其具有擴張性。因為資本主義無法在任何單一經濟體的領土內滿足其生存條件,無論該經濟體的規模有多大,資本主義往往希望世界其他國家接受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生產的過剩資本和過剩商品。同時為這些資本主義國家提供廉價勞動力和廉價原材料。因此,從根本上說,帝國主義的目的最終變成了開啟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大門,使其能夠滿足主要資本主義經濟體的需求。

這是第一個要點。

在這個故事中,帝國主義最初出現在工業資本主義的早期階段,其形式就是一位作家所說的英國擴張,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帝國。然而,世界其他國家並不甘於淪為大英帝國的經濟附庸。在英國擴張的早期階段,很多國家或者說一些主要國家,包括德國、美國和日本基本上都是在保護主義的圍墻後透過國家主導的發展行程實作了工業化,以挑戰英國在世界市場上的主導地位。結果是到了19世紀末,世界已經變得多極化了,因為這種形式的帝國主義會引發反抗。這一點從美,德,日等國的早期例項中就能發現抵抗帝國主義的唯一途徑就是由國家主導發展。

但是這三個國家實作工業化的那個時期,世界上有足夠的空間可供殖民,這或多或少立即導致了19世紀末對殖民地的爭奪。美國的問題在於,他從來沒有建立起一個非常強大的帝國,主要是因為它加入這個遊戲的時間太晚了。

因為直到19世紀末,它都在進行內部殖民。所以,美國姍姍來遲。此外,我還想強調的一個主要觀點是帝國主義在1914年就已經達到了頂峰。此後,帝國主義開始衰落。如果你想透過聲稱帝國主義和之前一樣強大來證明自己多麽激進。那麽你將有失準確。

真正的激進性在於理解帝國主義正在衰落,並且在其衰落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絕望。不負責任越來越難以控制。

因此,帝國主義行程的最終結果是被反帝國主義國家所挑戰。

在被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挑戰之後,也有來自社會主義國家的挑戰,包括蘇聯和中國。

所以到了20世紀初,當美國看到英國變得虛弱並渴望取而代之時,美國實際上希望成為領先的資本主義國家。然而,不幸的是,恰恰是在世界變得過於多極化,而美國無法成功的時候,美國獲得了這樣做的機會。

盡管美國實際上已經收斂了自己的野心,承認他們永遠不會擁有一個像英國那樣規模的帝國。美國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將美元作為世界貨幣,透過其他手段試圖保持世界經濟的開放。當然,這種野心本質上可以被理論化為美國霸權理論。

我一直以來的觀點都是美國從未實作過霸權,美國為實作這一目標進行了一系列嘗試。而今,美國實作這一目標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低。

美國曾經進行了最積極的嘗試,但並未成功。美國不僅要在世界多極化的大背景下實作這一目標,而且要在社會主義這一更優越的生產組織形式已經出現的背景下,實作這一目標。因此,美國未能實作經濟主導地位。事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的相對經濟規模已經下降。它的金融控制能力只會導致越來越多的金融危機以及美元體系內部矛盾的加劇。我在地緣政治經濟學中對此進行了探討。

邁克爾赫德森河,我也曾共同撰寫過相關文章。

在21世紀,顯而易見的是,如果美國無法實施經濟控制金融控制和外交控制,那麽它也無法實施軍事控制。在卡特總統任期內曾經出現過一個重要時刻。當時卡特總統曾一度認為他要認輸了。放棄了美國主導世界的計劃,接受美國無法實作這一目標的現實。然而,在列根和後續歷任總統的領導下,這個計劃被重新提出。特別是隨著蘇聯的解體,這一計劃至少在主觀上得到了巨大的推動。但客觀上並不具備成功的條件。這也是美國迎來了特朗普時代的原因。卡特時代與特朗普時代遙相呼應。特朗普並不特別關心世界其他地區或任何事情。出於政治需要,他不得不將註意力轉向內部。糾正,至少是看起來糾正美國的問題。它是近年來唯一一位沒有發動新戰爭的美國總統。這點也非常有意思。

拜登此刻要實施的實際上是挽救美國的計劃。而在這方面,北約非常關鍵。這是我想說的關於北約的最後幾點。

從本質上講,你必須意識到北約的成立是由於美國無法接受聯合國的實際原則。北約是一個敵對的組織,一個敵對的集體安全組織級目標實際上是維護資本主義,特別是推進美國資本的發展,實際上違反了聯合國的反帝國主義原則。北約是美國的首選武器,是拜登戰略的關鍵。拜登意識到美國不可能單憑一己之力稱霸世界。他需要盟友,需要盟友跟他站在一邊,這就是為何拜登提出美國要建立一個民主國家聯盟來對抗所謂的威權主義國家。北約理所當然在其中起著核心作用。但正如我們在維爾紐斯峰會上所見,這個計劃已經開始瓦解。維爾紐斯峰會的焦點是俄烏戰爭。但是正如我們所知,俄烏沖突和中國的潛在戰爭是相互關聯的。

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從本質上講,俄烏沖突與對中國潛在戰爭之間的聯系是美國希望歐洲人站在美國這邊,它利用對俄羅斯的戰爭來將歐洲綁在一條戰船上。讓他們在美國對中國發動前在戰爭時別無選擇地站在美國這邊。為什麽俄羅斯非常關鍵呢?因為從歷史上看,盡管北約等組織的言論不絕於耳,但實際上問題在於,歐洲歷來都很難站在美國這邊。每隔一段時間,無論是維利勃蘭特的東方政策還是最近歐洲試圖建立共同安全與防務政策的嘗試。歐洲人都試圖在美國面前維護自己的自主權,而這種自主權總是需要與俄羅斯保持良好關系。因為俄羅斯與歐洲相鄰,俄羅斯也有能力提供歐洲所需的大量資源等。從歷史上看,情況一直如此。透過發動針對俄羅斯的烏克蘭戰爭,美國希望歐洲人斷絕與俄羅斯的所有聯系。使歐洲完全淪為美國的附屬國,這樣才能確保歐洲人站在美國一邊。

從歷史上看,美國破壞西歐與俄羅斯關系改善行程的方式是秀肌肉,美國在南斯拉夫就這麽做了。在南斯拉夫,他基本上破壞了歐洲,試圖建立歐洲安全結構的嘗試,特別是德國的嘗試。因為它實際上幹預了戰爭,不允許按照德國的條件來決定戰爭走向,所以美國成功了。因此能夠讓歐洲人繼續站在美國這邊。不僅如此,它甚至還擴張了北約,其本質上是借助歐盟擴張的過程來推動北約的擴張。以實作歐洲對美國的從屬關系。但現在很明顯,美國僅剩的軍事手段也基本上要失敗了。

我們之所以知道這一點,是因為在21世紀美國已經經歷了一系列軍事失敗。坦率的說,即使在21世紀之前,韓戰和越南戰爭也不是美國軍事戰略的光輝成就。所以軍事手段被證明並不是美國的強項。

在所有這些因素中,中國的崛起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美國在經濟上長期衰落,失去了外交影響力。現在他在俄烏戰爭中面臨明顯的軍事失敗。為此,他要求歐洲在這場戰爭中作出巨大犧牲。如果失敗了,那麽就無法確保歐洲人會支持美國。再多說一句,如果歐洲人不願卷入與俄羅斯的戰爭,那麽他們會更加不願意卷入與中國的任何戰爭,因為他們在與中國的關系上投入了更多與中國的關系越來越緊密。

從根本上說,這是一個存在許多分歧的時代。歐洲和美國的普通民眾越來越不支持戰爭。他們不希望對俄羅斯開戰。他們也不希望對中國開戰,而且出於我剛才提到的原因,美國與歐洲在俄羅斯和中國問題上也存在分歧。最後,各個國家的精英階層之間也存在分歧,包括美國的企業精英他們也不想與中國開戰。在美國商界,既有親華的企業,也有反華的企業,他們其實是美國商界的不同組成部份。在對華戰爭中,有人會從中受益。也有人會遭受損失。

所以正如我所說,這場戰爭註定會是混亂且迷惑的。而美國不會取得最後的勝利。

但如果美國真的試圖發動軍事沖突,

不僅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破壞,而且還可能使世界陷入核戰爭。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