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哈薩克留學生阿依努爾·巴依捷列索娃來到中國,在大連外國語大學(以下簡稱「大外」)攻讀博士學位。「這段學習經歷對我後來參與國際會議、探討區域問題等有很大幫助。」目前在「一帶一路」國家院校和企業交流協會擔任副總裁的阿依努爾說。
阿依努爾的成長經歷正是時代變化的一個縮影。「學校加強國際教育交流合作,為全球治理提供人才支撐、技術對接和智力保障。」大外校長劉宏說,2012年起學校開始探索「俄語+區域學」人才培養模式,致力於培養一批復合型、國際型、套用型人才。
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從倡議變為波瀾壯闊的國際實踐,大外為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打造的人才培養模式也隨之不斷發展。2018年,該校「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俄語+區域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專案獲評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如今,大外已擁有上合大學中方校長辦公室等多個國際合作平台,構建起了本碩博一體化的「俄語+區域學」人才培養體系。
用新理念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
建立實施「俄語+區域學」人才培養模式以來,大外先後與俄羅斯、哈薩克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近40所高校建立合作關系,不斷探索高層次國際化復合型俄語拔尖人才培養新路徑。
「我們決定立足國家需求和學科優勢,轉向跨學科的‘新文科’培養模式,為促進中國企業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開展合作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劉宏說。
「在對這一領域研究的過程中,外語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外俄語學院黨總支書記梁小楠說,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彰顯深遠國際影響的今天,應將言語訓練、國別區域知識、創新思辨能力等融為一體,培養兼具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的跨語言、跨學科、跨文化的高層次「外語+」「+外語」人才。
「形成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是‘俄語+區域學’培養模式帶給我的最大收獲。」該院畢業生宋誌豪說,自己上學期間既掌握了俄語,還系統學習了俄羅斯歷史、政治等知識,具備了更深入開展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特色育人模式賦能高質素發展
跨學科、復合型外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是大外「俄語+區域學」人才培養模式最鮮明的特色。大外不斷豐富課程內容,現已形成包括國別區域等在內的四大模組化課程群,在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和區域國別知識水平的同時,也努力增強學生的國際交往能力。
「中國的教育體制、高校創新互動式的教學方法是吸引我的主要因素。」2018年,南哈薩克國立大學教授科爾加諾娃送出了來華任教的申請,成為大外從事俄語教學工作的外教之一。
在這裏,科爾加諾娃專門開設了區域學課程「中亞地區一體化行程」,在她的課堂上,充滿趣味性的教學總能讓學生們樂此不疲。
實踐教學是大外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一環,基於上合大學、中俄大學生交流基地等平台,大外構建了獨具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與多家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並搭建實習實踐基地。
「大外有很多實踐課程,每次實訓中我都有新收獲,我離成為口譯員的目標又近了一步。」俄羅斯籍留學生羅詩涵說。
實踐課堂大大縮減了畢業生的工作磨合期。利用中外優質實習資源,學生從單一語言學習者轉變為國際合作實踐者。「有深厚的俄語背景和對區域文化的敏感性,能更好地與俄羅斯及其周邊地區合作夥伴建立良好關系,為公司國際化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南京艾森精細化工有限公司招聘經理龐淑燕表示,該模式培養的畢業生契合企業用人需求。
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俄語學院院長戴桂菊看來,大外人才培養模式為加強多雙邊合作等發揮了獨特作用,也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了更有力的智力支持。
跨越山海共建「一帶一路」朋友圈
「在中國的4年多時間裏,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更深入了解了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我更加深愛中國。」為塔中兩國友好交流合作貢獻力量,是塔吉克留學生張傑的心願。
教育交流搭起民心相通橋,人才培養為互聯互通提供有力支撐。
近日,大外畢業生蔣蓓蕾成功申請上了聯合國紐約總部實習生。「‘俄語+區域學’模式讓我不僅具備了獨特的多語種能力,還擁有多元化的國際素養,這與聯合國人才需求高度匹配。」蔣蓓蕾說。
大外培養模式的探索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教育合作與人文交流開辟了新空間。
「我向往到中國繼續學習。」2017年,阿依努爾終於實作了來中國求學的夢想,「了解一個國家既需要語言,也需要區域學知識。大外的學習經歷幫助我更順利地開展工作。」
劉宏表示,學校將進一步積極對外開展教育合作,助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文明交流互鑒,譜寫教育對外開放新篇章,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事業中發揮應有作用。
【中國教育報】2024年01月01日第2版
作者:見習記者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