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宇
7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改革為動力促進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及時推出一批條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舉措。」「可感可及」意指讓改革的初衷、過程和結果更加符合人民需求,增強人民群眾在改革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透過科學謀劃布局,精準落實措施,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激發改革動能,讓改革成果更加普惠。
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內容。改革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鬥目標。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沒有人民的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將成為空中樓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善於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於民結合起來,在改革設計中充分吸收群眾智慧與基層經驗,從中尋求破題思路和攻堅動力。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人民是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利益主體。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推進改革須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與目標導向,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以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改革成果,回應人民期盼,贏得人民支持。人民群眾哪方面感覺不幸福、不快樂、不滿意,我們就在哪方面下功夫;老百姓關心什麽、期盼什麽,改革就抓住什麽、推進什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充分體現了黨領導下的改革以滿足人民需要、適應人民期待為行動旨歸,致力於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充分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越是任務繁重,越要站穩人民立場,堅持謀劃改革汲取人民智慧,推進改革凝聚人民力量,檢驗改革依靠人民評判。在發展中要守牢人民立場,堅持人民至上抓改革,用心用情做好有關「人」的工作,從群眾關註的焦點難點中,找準改革的結合點與發力點。把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清單轉化為改革攻堅的責任清單、任務清單,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民眾所需的改革舉措,讓改革的靶向更有精度,改革的創新更有深度,改革的成果更有溫度。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程中,難免會遇到關系復雜的「燙手山芋」,改革涉及利益重組與資源分配,經常會面對兩難甚至多難選擇的博弈,有時還要致力於實作「既要又要還要」的目標合成。這就要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的高度統一與相互融通,堅持從群眾最期盼的事情做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以及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透過改革破除發展瓶頸,突破利益藩籬,調和利益沖突,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基層是推進改革部署可感可行、改革成效可見可及的責任主體,須緊密圍繞群眾所難所急、所愁所盼,找準制約改革的難點堵點痛點,靶向施策、因癥施治。全面紮實做好就業、教育、養老、社保等領域的重點事項,讓人民生活更有保障。
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全力做好民生工作,不斷擴大改革受益面,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具體體現。黨中央反復強調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就是著眼於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見面,與群眾感受息息相關,來不得半點虛假。要科學統籌推進改革的優先序與時度效,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承諾了的就要兌現,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查、對著問題改,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讓群眾有更加充分的獲得感。同時,立足國情和實際,考慮需要和可能,把增進人民福祉建立在經濟社會發展和財力保障可持續的基礎之上,切忌搞「過頭」保障,開「空頭支票」而導致失信於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的改革舉措前瞻性好、協同性強、關聯度高,需要劃分領域、細分行業、拆分部門,弄清楚為什麽改、改哪些、怎樣改、改到何種程度。從改革方案設計到改革組織實施,都要有利於解決實際問題,防止重檔制定輕貫徹落實、重上級要求輕群眾反饋、重客觀指標輕主觀感受等不良傾向。加強改革督察,把重大改革落實情況納入監督檢查和巡視巡察內容,做到全域覆蓋、全程受控、全面提升,強化跟蹤問效,以經得住歷史和實踐檢驗、社會和群眾評價的實績,驗證改革質效。(劉宇)
來源:學習時報